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四轮定位的含义四轮定位是由前轮定位和后轮定位两部分组成。它包括车轮、悬架、车桥和转向节的各种角度的定位。四轮定位的内容为: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前轮外倾角、前轮前束、前轮外展、后轮外倾角、后轮前束。在检测项目中,车轮前束值/角、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内倾角统称为前轮定位,又称前轮定位四要素。汽车的操纵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悬架运动学模型,在虚拟激振台上模拟双轮同向轮跳仿真,分析得出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前束角随车轮跳动行程的变化关系曲线。为减小主销后倾角角度以及各定位参数的变化幅度,以4个车轮定位参数为优化对象,关键硬点坐标为设计变量,利用ADAMS/Insight进行优化设计。研究表明:与优化前结果相比,主销后倾角减小,同时角度变化幅度下降33.3%;外倾角、主销内倾角、前束角的变化幅度也得到优化,分别下降了17.1%、15.6%、6.2%。  相似文献   

3.
转向节主销和衬套过度磨损会造成前轮摆振. 前轮转向节主销与衬套的配合间隙因磨损过大使主销与衬套松旷,不仅破坏了保障前轮正常运行轨迹的“三角一束”(前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前轮前束),增加了前轮胎的异常磨损,还伴随一个负面表现就是前轮摆振.  相似文献   

4.
四轮定位的含义 四轮定位是由前轮定位和后轮定位两部分组成.它包括车轮、悬架、车桥和转向节的各种角度的定位.四轮定位的内容为: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前轮外倾角、前轮前束、前轮外展、后轮外倾角、后轮前束.在检测项目中,车轮前束值/角、车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内倾角统称为前轮定位,又称前轮定位四要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不仅仅由前轮定位来保证,后轮定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带有光线漂移补偿的测量导轨俯仰角误差、偏摆角误差的方法及系统.将平面反射镜作为角度测量敏感元件,利用二雏位置敏感探测器(PSD)和透镜组合来实时监测激光器本身所引起的光线角度漂移.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系统测量导轨的角度误差,由激光器本身所引起的光线角度漂移对导轨偏摆角及俯仰角误差的影响可分别减少89.3%和69.2%,进一步提高了导轨角度误差测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汽车车轮定位快速检测设备能够检测车轮前束角、车轮外倾角、主销内倾角、主销后倾角,填补了车轮定位快速检测的空白.该设备可以将一次检测的时间由原来的S30min~50min缩短到5min~10min,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提供了一种准确、方便、快速的检测设备.汽车车轮定位快速检测台,解决了"大中型汽车在汽车检测线不能够快速检测车轮定位参数"的难题.并突破了传统汽车车轮定位仪不能进行通过式测量汽车车轮定位参数的关键技术,推动了汽车检测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应用两个广义位移梁理论,研究了有限长圆柱截面梁间的接触问题,得到了计算有限长圆柱截面梁间接触压力和变形的近似解析公式.通过实例计算,与传统方法及有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传统方法误差较大,而本文中导出的计算公式比较精确.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款重型牵引车出现转向回正困难现象,利用ADAMS/Car模块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将虚拟样机的转向回正性仿真实验和转向轻便性仿真实验数据与实车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数据曲线吻合度高,验证了整车模型的正确性。利用ADAMS/Insight对整车转向回正性能仿真分析,设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后倾角的硬点坐标值为变量,优化目标是残余横摆角速度,仿真优化结果使残余横摆角速度从原来的7.7(°)·s~(-1)减小为5.5(°)·s~(-1),满足国标要求,有效改善了整车的转向回正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求解曲线轨道上重载货车悬挂的相对位移,首先,建立曲线轨道数学模型,推导出曲线外轨超高、顺坡角、侧滚角和中心角随线路长度的变化公式,再根据车辆各刚体部件进出曲线的时间和所处曲线位置差异,编程计算悬挂点刚体间的超高及转角差;其次,以刚体质心为坐标原点建立本体坐标系,分别给出悬挂点在两刚体本体坐标系中的坐标表达式,通过坐标变换法将本体坐标转换到同一坐标系下,计算悬挂点瞬态相对位移;最后,结合车辆曲线动力学仿真程序计算,即可求出车辆曲线通过时各悬挂点的动态相对位移. 计算结果表明:车辆悬挂相对位移是车辆参数和曲线轨道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单独不计线路侧滚角差、顺坡角差、中心角差时,对应悬挂相对位移的最大偏差率可达42.85%、24.03%、71.42%;利用坐标变换结合动力学仿真计算的方法可全面考虑车辆和轨道参数,求解车辆悬挂相对位移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后方交会方法及其精度评定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个已知点的后方交会,推导了测角、测边后方交会的近似精度评定公式以及针对起算数据误差时的严密精度评定公式,并用间接平差方法对边角同测后方交会进行了严密的平差计算与精度评定;通过观测实验分别对测角、测边、边角同测后方交会的精度及坐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被动悬架的整车模型,并用MATLAB软件对不同车轮转角和不同车速的悬架振动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车轮转角增大,车辆横摆角速度、侧倾角、垂向振动加速度增大;随着车速的增大,横摆角速度的超调量增大。仿真为整车悬架参数的设计和减振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ADAMS的FSAE赛车转向梯形机构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设计FSAE赛车悬架转向机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向机构中的关键点对阿克曼转向特性的影响。利用ADAMS软件建立FSAE赛车悬架转向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对转向梯形机构进行优化设计,着重分析了梯形转向机构的几个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的建立。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赛车转向系的内外轮的转角关系值与理论值更接近,误差更小,改善了赛车的转向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回旋线路段转向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驾驶模拟实验收集15 名驾驶员在72个不同半径、不同转向和不同回旋线长度的弯道上的方向盘转角信号。运用小波变换将方向盘转角信号的空间序列进行分解,研究自然转向行为和轨迹修正行为依半径和回旋线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车辆入弯时的自然转向行程和曲线半径、回旋线长度均显著相关,但与弯道转向无关;入弯时,驾驶员对路线半径变化率的敏感度随着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对于轨迹修正行为,在半径一定的条件下方向盘的平均摆幅随回旋线长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方向盘回转速率会随着回旋线长度增加而增加;出弯时方向盘的平均摆幅和回转速率整体较入弯时高。当回旋线长度与自然转向行程接近时,方向盘平均摆幅和回转速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故以自然转向行程为理想回旋线长度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考虑空气力的车辆三自由度转向模型与状态方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减小空气力的影响,简化车辆多自由度转向动力学方程,考虑了空气力的影响,建立了车辆三自度转向运动的动力学模型.以质心侧偏角、横摆角、横摆角速度、侧倾角、侧倾角速度为状态变量,以前轴转角及侧风作用力为输入,以质心侧偏角、横摆角、横摆角速度、侧倾角为输出,推导了车辆三自度转向运动的动力学模型的状态方程.以前轴主动转角脉冲为输入,对状态方程的可信度进行了验证.与利用线性二自由度转向模型的仿真结果相比,利用三自由度转向模型与其状态方程得到车辆质心侧偏角与横摆角速度的绝对值均较小,在高速情况下,空气力会增强车辆的不足转向特性.采用两种模型得到的车身侧向偏移均大于试验值,但三自由度模型的仿真曲线非常接近试验曲线.可见,三自由度状态方程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汽车车轮转向角电子测试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电子测试仪的开发与制进行了阐述,并对使用该检测设备对测试转向角数据及图形进行了分析,从而判断该车是否有被坏的迹象,为维修和进一步检测提供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五连杆非独立后悬架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建立了含后轴弹性转向的线性三自由度操纵稳定性整车模型,运用频域法研究了后轴弹性转向对整车不足转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左、右上拉杆的交点相对后轴中心的纵向位置及上拉杆衬套的刚度影响整车的不足转向特性.当上拉杆交点位于后轴之后1.65 m及上拉杆衬套的扭转刚度为1.5 kN.m/rad时,整车的不足转向特性较理想.试验与理论模型仿真结果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多轴半挂车转向时常见的车轮易侧滑、轮胎易磨损的问题,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对多轴半挂车的转向传动机构进行优化,使其在转向时各转向轮的运动尽量接近纯滚动,并分析对比优化前后半挂车转向的稳定性,证明优化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分析了目前使用的侧滑试验台不能检测独立悬架车辆转向轮侧滑的问题,设计出了适合独立悬架车辆转向轮侧滑量检测的双滑板分动分段式侧滑试验台,并对分动、分段设计原理进行了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个体差异是影响疲劳驾驶识别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基于转向行为的疲劳驾驶识别受个体差异的影响,本文对疲劳驾驶转向特征指标的个体差异敏感度进行分析. 通过实车试验获得自然驾驶数据,对正常和疲劳状态下的指标进行Kruskal-Wallis(KW)检验,以H 统计量表示指标有效性;以H 统计量最大的单被试为基础逐一与其他被试组成双被试组合,采用线性模型拟合双被试组合的H 统计量和指标个体差异度,以斜率绝对值表征指标个体差异敏感度. 研究获得9 个转向特征指标的个体差异敏感度,结果表明,敏感度越低,指标有效性受个体差异影响越小,其中方向盘转角标准差的个体差异敏感度最低为2.056. 本研究可为转向特征指标的性能评估及疲劳驾驶识别模型的特征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个体差异是影响疲劳驾驶识别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基于转向行为的疲劳驾驶识别受个体差异的影响,本文对疲劳驾驶转向特征指标的个体差异敏感度进行分析. 通过实车试验获得自然驾驶数据,对正常和疲劳状态下的指标进行Kruskal-Wallis(KW)检验,以H 统计量表示指标有效性;以H 统计量最大的单被试为基础逐一与其他被试组成双被试组合,采用线性模型拟合双被试组合的H 统计量和指标个体差异度,以斜率绝对值表征指标个体差异敏感度. 研究获得9 个转向特征指标的个体差异敏感度,结果表明,敏感度越低,指标有效性受个体差异影响越小,其中方向盘转角标准差的个体差异敏感度最低为2.056. 本研究可为转向特征指标的性能评估及疲劳驾驶识别模型的特征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