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减少冻土区工程地质灾害,提高建筑物耐久性,进行冻土性质的研究。文中对西宁~果洛沿线冻土进行了强度-温度试验与温度-沉降变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0℃以下时,环境温度越高,冻土强度越低;低温冻土到高温冻土,冻土的破坏形式由脆性破坏过渡到塑性破坏;随温度升高,冻土沉降变形速率不同,-1℃以下沉降变形基本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1℃~1℃沉降变形随温度升高骤然增大,1℃以上沉降变形随温度升高成线性增长;初始环境负温越低,最终沉降变形量越大。  相似文献   

2.
使用金属纳米粒子储氢可以加快氢燃料电池的充气速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明,金属合金纳米粒子的大小能够改变储存在金属氢化物中的氢气释放的速度。纳米粒子越小,氢气进入燃料电池的速度就越快。研究人员在科学期刊《先进能源材料》10月号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简单介绍了插电式燃料电池轿车的结构及其氢管理系统的功用,重点依据热力学理论,阐述了燃料电池轿车车载氢瓶在加氢和供氢过程中氢气的温度、压力和SOC的变化情况,并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完成建模,通过仿真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上述参数变化的大致规律,从而实现对加氢和供氢过程的模拟,同时为氢安全的设计和验证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使用三相变频异步电机从50 r/min~350 r/min倒拖发动机;测量了在不同温度、不同拖动转速下,柴油机的起动阻力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运用数值回归的方法预测了柴油机在更低温度下的起动阻力矩。结果表明:起动过程中,起动转速较低时,产生的静态起动力矩较大;环境温度越低,起动阻力越大;起动转速越高,产生的平均阻力矩也随之升高,起动阻力矩随着转速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Converge软件建立了包含简化化学反应机理的氢燃料内燃机CFD仿真模型,研究了氢燃料内燃机缸内燃烧和NO生成机理。仿真结果表明,氢燃料内燃机缸内燃烧经历了椭球型火焰稳定传播和快速湍流燃烧两个阶段。氢气的燃烧非常迅速,在快速湍流燃烧结束时OH浓度迅速降低,出现温度和NO质量峰值,其后缸内温度逐渐降低,NO质量逐步减小。最终的排放取决于高温区域的峰值温度和NO分解时间。最高温度越高NO的质量峰值越大,降温越快则NO分解越少。采用EGR能降低最高缸内温度,低转速时NO分解充分,因而NO的排放较低。  相似文献   

6.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以下简称《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法规》)二阶段(UN GTR 13-Ⅱ)文本已经于2023年6月份通过UN/WP.29的审查,并获得全票通过。该法规由中国、美国、韩国和日本共同牵头修订,其主要内容涉及压缩氢气储存系统、车载氢系统的性能安全,此外还有车载液氢系统性能安全等。其中,气态压缩储氢系统占据了60%以上的内容,包括基准指标验证试验、性能耐久性验证测试、预期道路性能验证试验、失火导致的服务结束性能的验证试验、封闭耐久性验证测试等。本法规解读报告由UN GTR 13中国团队的核心成员编写,报告分为整体情况、碰撞试验、储氢系统、火烧试验、液氢五个系列。  相似文献   

7.
应用分数阶导数理论建立了沥青混凝土分数阶导数粘弹性应力强度因子本构方程,考虑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松弛特性,对称荷载、非对称荷载和温度荷载的作用,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带反射裂缝沥青路面应力强度因子的松弛效应。结果表明:1)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Ⅰ和KⅡ初始值随着荷载变形的大小而变化,初始形变值越大,松弛应力强度因子越大,初始形变对张开型应力强度因子KⅠ影响较大;KⅠ、KⅡ应力强度因子随时间的松弛程度可达30%以上;2)相同时间内温度降低越大,应力强度因子松弛趋势越明显;温降越大,Ⅰ型应力强度因子越大,松弛初始值越大,温降对KⅡ影响不太明显,说明温降越大越容易产生Ⅰ型裂缝。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寒区隧道温度场的预测问题,为寒区隧道抗冻设防提供指导,结合传热学、流体力学的基本方法,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寒区隧道风流温度场的传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有限差分方法,探讨通风和围岩条件对寒区隧道温度场分布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入口风温越低,风流速度越大以及断面越大,相同位置处洞内温度越低,这是由于进入洞内的冷空气更多,入口风温每降低5 ℃,同位置洞内风流温度平均降低3. 8 ℃; 2)风流温度决定了离壁面一定范围的围岩温度大小,风流温度越低,冻结深度与受到影响的围岩范围更大; 3)初始岩温越大,围岩温度分布曲线越陡峭,围岩导热系数则相反,且初始岩温每增加 5 ℃,冻结深度减少0. 24 m,受影响的围岩径向深度减少0. 32 m。  相似文献   

9.
铝水解制氢技术具有储氢密度高、安全、产物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制氢技术之一,能满足特种场景下燃料电池的供氢需求。本文中通过高能球磨工艺制备了铝基复合材料85%Al-9%LiAlH4-3%Bi-3%NaCl,研究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制氢性能和特种环境下的安全性,并通过设计、制造铝水反应制氢装置实现了氢气流量的稳定供应。结果表明,在50℃温度下,铝基复合材料最大产氢量可达1 435 mL/g,火烧实验中能保持良好的阻燃效果,所设计的铝水反应制氢装置可实现氢气0.8 L/min流量的稳定供应,可满足低功率燃料电池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分析高寒隧道的温度场分布规律,依托西藏高寒高海拔珠角拉山特长公路隧道,采用数值模拟与数理统计的方法,重点探讨了隧道通风时间、围岩初始温度和隧道埋深3个变量下的围岩温度场分布规律,并引入调热圈概念,得到珠角拉山特长公路隧道调热圈深度与隧道通风时间函数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围岩初始温度下的调热圈是一样的;围岩径向深度越大,其温度变化对围岩初始温度变化越敏感;围岩初始温度越高,监测点的温度变化速率峰值越低,且整体温度变化速率也较小;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调热圈深度与隧道埋深、围岩初始温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我国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是氢作为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氢能以来源丰富、绿色环保、可存储、高能量等鲜明特征,被公认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本文旨在研究福建首条氢能公交示范探索过程的具体方案和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带来了巨大的充电需求。同时,部分充电站规划不合理导致充电站空间布局和服务容量与实际充电需求不匹配,充电站利用率低和用户充电不便并存的现象已经成为了电动汽车产业痛点。充电站的合理布局规划是优化电动汽车使用体验和充电体验、降低用户“里程焦虑”、提高充电桩利用率、优化城市电动汽车交通网络和电力网络的关键,也成为当前电动汽车及智能交通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提供该领域较为全面的综述视角,首先概述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发展情况、设施类型、相关标准,总结从“车端”、“站端”出发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估计方法,然后从选址、定容、求解算法维度分析充电站规划模型,列举国内外在多优化目标、多约束条件、多阶段规划的覆盖模型、截流模型等规划模型中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各经典模拟网络和实际城市环境中的测试、应用情况,最后对目前充电站规划领域存在的充电需求估计准确性、充电站与未来需求的匹配度等问题进行总结,对“车-桩-路-网”互联时代下充分利用电动汽车的分布式储能、灵活充放电的特征进行有序充电引导、新能源消纳、电网削峰填谷的协同规划发展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针对预混合氢气的柴油机,在AVL Fire软件上建立了计算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改变了喷射策略,对发动机缸内工作过程及相应的燃烧和排放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混合氢气质量分数的增加,缸内压力和温度升高,NOx 排放恶化,Soot排放改善;随着预喷射油量和预喷间隔角的增加,NOx 质量分数升高,Soot质量分数降低;随着后喷射喷油量的增加,缸内压力和放热率稍微减小,NOx 和Soot质量分数降低;随着后喷间隔角的增加,缸内压力、放热率、NOx 和Soot排放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混氢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氢气喷入柴油机进气道内进行试验,以研究柴油混氢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中发动机转速固定在1 400r/min,在不同初始转矩下改变氢气在混合燃料中的质量分数,并保持燃料总质量不变.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混氢燃烧可缩短燃烧持续期,增大最大爆发压力及放热率峰值,且使峰值位置提前(氢质量分数为9%时放热率峰值提高20%),增大发动机的输出转矩,并能降低柴油机的各主要排放物(在中低转矩下CO及碳烟排放下降了30%~50%).  相似文献   

15.
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和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密切相关,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特性与环境温度又密切相关。文章通过试验给出单体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充放电特性,从等效计算和实际测试分别对纯电动汽车在室温和-20℃条件下的续驶里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设施投资规模达2000亿元,充电桩行业看似前景无限,然而在目前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涉足该行业的企业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虽然充电桩的业务前景十分可观,但想从此分一杯羹的企业仍然需谨慎。"  相似文献   

17.
燃油品质对柴油机燃烧循环变动特性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用3种柴油进行了柴油机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转速和负荷下柴油对燃烧循环变动特性及柴油机性能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全负荷速度特性下,随着转速的升高,最高燃烧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的循环变动率逐渐减小;相同转速下,负荷越小,最高燃烧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的循环变动率越大;燃油的十六烷值越小,其自燃性越差,着火滞燃期越长;初馏温度较低时,轻馏分含量较高,参加预混合燃烧的份额大,容易造成燃烧速度加快,压力升高速度快,导致最高燃烧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的循环变动率变大,对应燃烧过程变粗暴,由此实现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18.
氢燃料发动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CFD软件STAR-CD建立了缸外预混合氢燃料发动机三维模拟仿真模型。对比氢燃料发动机与汽油发动机的性能发现,氢燃料发动机具有易点燃、火焰传播速度快、峰值压力及峰值温度高等特点。但氢气密度低,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单位体积的热值低,导致采用缸外预混合方式的氢燃料发动机比汽油机功率低15%左右。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提前角对氢燃料发动机性能及NOx排放的影响,为提高氢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实际气体代替标态空气作为奥托循环的工质,得到改进的理论循环。以此为模型讨论氢(H2)内燃机的特殊性,计算发动机主要指标随进气温度(Ta)、压缩比(cε)、过量空气系数(a)等参数而变化的数值,绘制了热力学特性曲线。讨论了不同混合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