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路面铺设对挖方路段路基回弹模量的影响,基于试验路段实测温度及含水率数据,建立了土体温度与含水率的数学关系,修正了路基温度场模型参数,进而预测出铺设路面后路基的温度变化规律及其不同深度范围土体含水率变化规律.基于室内试验所得的土体含水率与回弹模量的关系,结合温度场计算结果,得出铺设路面后路基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并相应地提出了路基回弹模量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2.
路基回弹模量涉及了含水率、荷载类型和压实度等相关函数,要确定其数值具有很大难度。其中,回弹模量会因为土体的含水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针对路面铺设对挖方路基回弹模量的影响展开探讨,其中包括土体温度与含水率的关系、土体含水率与回弹模量的关系、路基温度场,以及路面铺设前、后的路基回弹模量和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广州地区公路路基含水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提出合理的路基含水率变化模型,选取广州北二环高速公路的一段填方路基,采用埋设水分传感器的方式,对不同深度路基体积含水率进行了为期1年的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广州地区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份;路基体积含水率峰值在5—8月份,均超过0.33 m3/m3,随降雨量变化呈现出波动状态;不同深度路基体积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大值均出现在5—7月份的雨季,且主要集中在路床部分;路基内部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回归分析表明月平均体积含水率变化规律与月份具有良好的正弦函数关系,且其变化幅度与路基深度之间的关系能用指数函数来表征。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路基工后长期沉降稳定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软基工后长期沉降问题日益得到重视,预测工后长期沉降和判别工后长期沉降是否稳定对高速公路养护和拓宽至关重要。文章提出了路基工后长期沉降稳定的标准,即:路基某时间段的实测沉降小于次固结沉降计算值、且实测沉降速率小于次固结沉降速率的计算值,并应用实际工程中;并对盐靖高速公路和启杨高速公路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认为次固结沉降与主固结沉降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广东省地区路基内部含水率变化,采用SEEP/W软件,来模拟降雨强度、压实度、地下水位对路基内部含水率的影响,并结合广东省某高速公路路基现场检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路基内部土壤动态含水率受降雨强度和压实度的影响显著,受地下水位的影响不明显,含水率与降雨强度成正比,与压实度、地下水位成反比。通过现场检测可知,不同季节条件和不同深度下,路基内部含水率有显著差异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冻土地区的路基填料开展冻融循环试验,分析在冻融循环作用下,路基填料中粉黏粒含量和含水率对路基土回弹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粉黏粒的含量的增加,最大干密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干密度为2.320 g/cm3,对应的粉黏粒含量为12%。粉黏粒含量与最佳含水率呈现线性增加的关系。粉黏粒掺量高对回弹模量的影响较大,粉黏粒掺量低对回弹模量的影响较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回弹模量逐渐减小。在-5~0℃这个区间范围,土样的回弹模量快递下降,温度对土样的弹性模量显著。当粉黏粒掺量大于12%时,冻融循环和含水率对回弹模量折减系数影响较大,当粉黏粒掺量为9%时,冻融循环和含水率对回弹模量折减系数影响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S230资阳区杨林坳至桃江高桥公路改建工程为列,对路基填筑材料高液性土(金沙土)进行了土工试验研究,路基土的承载比(CBR值)与含水率作为衡量路基土性能的重要指标,在公路设计和施工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研究路基土的承载比(CBR值)与含水量和金沙土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今后科学合理地进行金沙土施工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量室内、室外试验检测数据对有关强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路基回弹模量、压实度和路基稠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应用该结果可实现对路面结构设计参数与现场施工质量的动态控制,对提高公路整体质量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路基内部水分存在形式和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黄土路基内部水热传输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路基中的水分从水势高处向水势低处迁移,从湿度高处向湿度低处流动;土体密度越大,水分迁移越困难,初始含水率越大,土体内部的水分容易迁移;路基冬季放热夏季吸热,内部温度保持10℃左右;在温度场影响下,距离路基表层和边坡表面越近,温度梯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在运营期间,路基中含水率的变化会导致其力学特性的衰减。当力学特性衰减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路基路面出现或大或小的病害,而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工程性质较差的土,当其直接作为路基填土时,路基的耐久性会受到严峻的考验。因此,研究花岗岩残积土路基内部湿度场的变化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广佛肇高速公路为例,采用Geostudio软件建立了与现场相一致的路基模型,并分析了降雨蒸发、地下水位变化对路基内部含水率的影响。分析发现:随着高速公路的运营,其内部含水率会逐渐上升,并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湿度平衡,达到湿度平衡后,降雨蒸发对路基内部含水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寒区路基在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学性能,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模拟路基冻融过程存在地下水补给的情况.对冻融后的试样进行室内动三轴试验,分别研究多种因素对路基动回弹模量影响.结果表明:动回弹模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初始含水率和动应力幅值增加而不同程度减小,随着围压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并就开放系统下冻融循环对动回弹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托鹤大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通过路面结构性能的监测和表面功能的观测开展季冻区路基路面长期使用性能研究。详细介绍了项目开展的意义、典型路面结构和实施路段的确定过程,以及监测与观测方案的设定原则和内容,从而实现路基路面长期性能研究的推动和交流,进而实现季冻区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公路路基的设计高度对路基的修建难度、整体使用性能、工程造价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利用路基动态回弹模量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的基础上,以路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不至于变形过大为主要目的,根据动变形控制法,针对湖南省洞庭湖区某高速公路黏土路基高度与湿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系统的室内动三轴试验,建立了适应压实黏土的动态回弹模量预估模型,通过数据拟合获取了模型参数与含水率、压实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根据设计交通等级确定了路基的容许动变形值;最后,建立了路基有限元分析模型,推导了动态回弹模量预估模型的雅克比矩阵,将动态回弹模量有效移植入了路基的本构关系中,进而获取了不同湿度下黏土路基的临界高度,并探讨了轴重、压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路基湿度高于wopt+2%时,路基临界高度迅速增大,而且轴重对临界高度的影响也更加显著。为满足路基长期动变形要求,该高速公路黏土路基的高度建议值宜采用wopt+2%且超载40%条件下的路基临界高度。研究结果为湖区黏土路基高度和湿度的合理取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沙漠区风积沙路基土为依托,检测了典型路面病害路段不同深度试样的化学成分,基于土水势原理,分析了路基内盐分与水分的迁移特点;以95%的压实度分层填筑土样,采用自制试验装置测试模型土柱的含水率与导电率,研究了最佳含水率条件下温度梯度对路基内水盐迁移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病害路段路基土为细沙,基层与路基土含盐成分均以可溶性硫酸钠与钾盐为主,在-6℃~0℃会形成Na2SO4·10H2O,发生体积膨胀,当遇到外界水分的进入,就会加剧路基土盐胀和路面隆起破坏;路基压实一周后,土样5cm深度处含水率降低了1%~2%,硫酸根含量降低了0.05%~0.06%,在35cm深度处含水率升高了0.5%~0.8%,硫酸根含量降低了0.12%~0.14%,在重力势与压实的双重作用下,均质土体出现快速且明显的水盐分层现象;在外界温度作用下,土样25cm深度范围内温差为20℃~30℃,超过25cm深度范围,温差约为1℃,随着深度增加,温度梯度变化量逐渐减小,最终趋于0;风积沙路基内部水盐分布随深度先降低后增加,水盐场随深度分布呈现"对勾"状规律;风积沙路基内部的水盐迁移是由气、液两态混合作用的结果,在高温作用下,路基顶面10cm范围内水气迁移占据了主要的迁移方式,而在10cm以下主要由细沙构成的风积沙内无法形成有效的毛细水上升孔道,水分主要以薄膜水的形式进行迁移,在降温作用下,液态水携带盐分上升,在路基顶面形成盐分积聚现象。  相似文献   

15.
鉴于黄泛区公路路基路面病害多发情况,依托某高速公路,按规程对现场路基填土采样分别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界限含水率试验、承载比(CBR)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确定了该类土的颗粒级配、界限含水率、CBR值、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并提出了该类土的压实建议,可为黄泛区公路路基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长临高速公路高含水率路基土问题,通过现场查勘、室内试验等手段对路基土的工程特性进行分析,利用稠度指标确定了高含水率路基土处治方案,并对处治费用进行了估算,提出了相应的费用承担方案。  相似文献   

17.
里下河地区粉土路基具有明显的毛细现象,在滞洪期间路基含水率偏高,强度降低,造成路面出现早期病害。通过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变化曲线确定最佳含水率,对粉土和改性粉土吸水特性进行毛细水上升试验、压汞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表明,在压实度相同的条件下,初始含水率越高,毛细水的上升高度就越低;毛细水上升高度与压实度成正比;石灰改良粉土垫层养护龄期较垫层厚度对隔离效果的影响更加显著;随着龄期的增加,灰土中孔隙减少,强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季冻区潮湿路段路面垫层改设隔离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路观测及室内外试验研究,路基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土、水、温度,其中水是根源。路面垫层改设隔离层下移到路基范围内使路基由潮湿状态转为干燥状态,保证土基受力工作区深度范围内的路基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施工期、缺陷责任期及运营期的长期沉降观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新老路基沉降变形的规律.能够确保新老路基在运营期间的稳定性,也能为今后高速公路改扩建以及软基处理方案的设计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连续观测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道路结构不同层位和天然大地不同深度处温度,分析了不同层位日均温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实时温度的频率分布特性与不同结构层材料的冻融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空气、面层、基层、路基和天然大地温度年度变化趋势均呈现明显的热季与冷季之分,转换时间分别是4月份和9月份;观测周期年内,沥青混凝土路面路表日平均温度为-17℃~40℃,水泥混凝土路面路表温度为-18℃~17℃,沥青混凝土路面下的路基顶面以下0.8m处温度波动范围为-2.8℃~6.3℃,水泥混凝土路面下的路基顶面下0.7m处温度波动范围为-3.4℃~5.4℃;空气、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温度和温度梯度频率分布均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形态,且峰值对应的温度或温度梯度与相应的年均值存在偏差;基层、垫层和路基的温度频率分布均呈现多峰并存的形态,分别与冷季、热季、冷热季转换期相对应;分析周期年内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路表冻融次数分别为182、178;沥青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冻结融化持续时间频率分布均呈现主峰+多副峰的形态,主峰对应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2h和18~20h。可见,在多年冻土区,可优先选择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利于冻土的保护,沥青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均应验证抗冻融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