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基于国内外对车内空气质量严格的管控标准条件下,为了指导车企更有效地控制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的含量,从汽车内饰件所用材料的角度对VOC的产生和散发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高分子材料本身的结构与性能特点,分析车内VOC含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高温、氧化剂等因素有利于VOC的释放、湿度对VOC释放的影响情况则与有机物本身的水溶性有关。同时,进一步从原材料的选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及工艺设计、汽车的结构设计以及消费者端等4个角度提出控制车内VOC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目前国内经济环保型汽车的需求,对低VOC低密度的PP材料应用于薄壁内饰件的前景进行了评述,详细介绍了低VOC的PP材料、低密度的PP材料在国内中低端车型上的应用现状和技术概况。阐述了同时满足低VOC低密度要求的PP材料应用于薄壁内饰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主要内饰件VOC及气味的释放推算量化整车的水平,以实现车内空气质量达标及气味品质提升的目的。采用1 m3试验舱对某车型的主要内饰件VOC以及气味进行测试,并用整车试验舱对新装配内饰件后的整车进行验证测试,以8种典型目标物定量分析以及主要气味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主要的内饰件VOC的释放水平总趋势与车内空气质量高度吻合,而且主要内饰件的气味水平也与整车的气味保持一致;建立了内饰件VOC及气味对整车的空气质量贡献的数据模型,对预测并改进整车的车内空气质量水平的工作提供指导。另外结合2019年C-ECAP的评价规程对2款车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某品牌车型近年来内饰件VOC现状,利用袋子法对该品牌所有车型的内饰件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统计结果表明零部件VOC中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存在控制风险;对座椅总成和仪表板总成2个重点零件的材料法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泡沫、面料和PP类塑料件等是VOC的主要来源。最后,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原材料、工艺、仓储、装备等方面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汽车内饰件的材料、工艺和仓储环境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试验研究,总结了内饰件的注塑温度、注塑前的烘料工艺、仓储的温度和时间对其VOC含量的影响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车内空气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汽车VOC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各汽车企业均通过组织实验室比对来管控提供检测服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认可和服务质量,然而VOC检测比对数据的较高离散性一直是困扰组织方与参与方的难题。通过对能力验证规则的解读与汽车VOC检测实验过程与特点的分析,分析了实验室汽车VOC检测及比对的影响因素。从实验操作细节与实验室质量控制等方面总结出提高实验室汽车VOC检测水平与实验室比对能力的5个措施,为实验室提升水平与企业有效组织汽车VOC的实验室间比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首先介绍了EPP材料的综合特性,并对比了汽车内饰常用的几种泡沫材料的散发性能,结果表明,EPP材料的气味性和VOC散发性要明显优于其他几种泡沫材料;综述了EPP材料在汽车内饰部件中的应用,EPP材料以比重轻、低气味、低散发、可100%回收利用、综合性能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内饰件中;最后对EPP材料在汽车内饰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了汽车内饰件冷凝组分试验的必要性以及检测冷凝组分所用的试验方法,通过红外谱图初步分析汽车内饰件冷凝组分不合格原因,为冷凝组分不合格内饰件的改进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近日宣布,已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水性涂装技术——"Aqua-tech"涂装系统。据悉,这一创新技术可将涂料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下称VO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以及涂装工序中能源消耗所带来的CO_2排放量控制在世界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汽车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对汽车内饰件的环保安全性能越来越重视。文章综述了汽车内饰件环保安全性能的指标,对比分析了世界主要汽车生产企业改善汽车内饰件环保安全性能的措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002年底的0.9辆,增加到2011年底的18.6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2年国内乘用车共销售1549.52万辆,同比增长7.07%。数据表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汽车消费快速进入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驾驶者呆在车上的时间正越来越长,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麻纤维板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比较了麻纤维板和玻纤板在10个测试项目方面的性能。结果表明,麻纤维板在隔热性、阻燃性、烟密度、弯曲强度、剥离强度和VOC方面有优势,玻纤板在吸声性、吸水性方面有优势。综合考虑,麻类等天然纤维在汽车内饰件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  相似文献   

12.
勘误     
<正>由于疏忽,造成发表于2014年第5期第58页《硅橡胶管在VOC检测过程中的吸附性研究》一文的摘要有误,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致以诚挚歉意!正确摘要内容如下。摘要:通过试验对硅橡胶管在VOC(挥发性有机物)检测过程中的吸附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硅橡胶管和聚四氟乙烯管对汽车内饰件主要挥发性有机物甲苯和甲醛的吸附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硅橡胶管接头长度对检测结果的  相似文献   

13.
清洁涂装技术(二)——世界汽车技术发展跟踪研究(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减少VOC排放技术 世界各国对工业废物的限制正在逐年加强,工业发达国家对汽车涂装的VOC排放均有严格的规定。欧美及日本的大气相关法规对汽车涂装的VOC排放都做出了具体规定,2000年之后必须将汽车涂装的VOC排放控制在35~60g/m2之内,见图9。 车身涂装在汽车涂装中最具代表性,欧美各国近10年来,在新建的涂装生产线上均采用了降低VOC排放的新材料及新涂装技术,使汽车车身涂装的VOC排放从100~120g/m2下降到20~60g/m2。……  相似文献   

14.
对于汽车轻量化的发展,塑料在这个领域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无论是车身、内饰件以及外饰件等地方,都可以找到不同种类的塑料应用。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宝马(BMW)也因应潮流所趋,使用了大量的塑料。  相似文献   

15.
由于CATIA具有强大的自由曲面设计的功能,结合工程实例,从点云数据的采集处理、曲线和曲面的创建以及曲面的拼合等方面,介绍了CATIA逆向设计在汽车内饰件设计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基于CATIA的逆向工程应用于汽车内饰件设计开发过程中,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保证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6.
内饰件和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4年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列入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计划,其中《车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已经于2009年11月18日公开征求意见。作为整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汽车内饰件和车内装饰用非金属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逸散水平对整车车内空气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介绍了汽车内饰件和车内装饰用非金属材料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方法。考虑到整车、内饰件和材料检测方法的一致性,以及检测技术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性,提出以采样袋方法测试汽车内饰件(含总成)和车内装饰用非金属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相似文献   

17.
发展现状 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遍及所有总成和零部件,习惯将它们分为内(装)饰件、外(装)饰件、汽车车身、功能和结构件共4种类型. 1.汽车内饰件 一辆汽车最容易出彩的是内饰件,因为汽车的外观是给别人看的,而人们真正享受的是汽车的内饰,内饰强调触觉、手感、舒适性和可视性等.汽车内饰件包括:车门内饰板、仪表板、顶棚、座椅、转向盘、门内手柄、装饰条等.内饰件用量可高达整车塑料总用量的50%左右,PC/ABS合金是最适合用于汽车内饰件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根据某销售公司在2016年12月~2017年4月收到F汽车公司生产的乘用车用户反馈车内异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气味物质主要来源,从而为源头控制、过程改进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车内空气质量综合管控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价值;主要方法为结合重点内饰件的主要用材和生产工艺,探究整车VOC超标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车内乙醛超标主要是顶棚及座椅引起的,甲苯超标则是顶棚及密封条引起。对相关零部件进行管控,并对供应商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为整车生产商提供整改依据。  相似文献   

19.
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塑料材料和塑料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现状,介绍了当前用于汽车内饰件、外饰件以及功能件的各种塑料材料,并对汽车用塑料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概述作者所在公司近期某款越野车型后侧围肘靠内饰件的开发,阐释了在汽车行业新的竞争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各种验证手段在较短时期内(通常少于6个月)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一般内饰件产品。该论文介绍了汽车内饰件从概念提出、方案设计到产品验证、数据制作、模具开发的通用流程,描述了某款侧围肘靠内饰件的DTS设计及定位原则,安装策略,零件的分块方式等。举例说明了在汽车内饰件设计开发过程中常用的各种CAE分析技术及手段,通过有限元的方式重点分析了该后侧围肘靠内饰件产品的力学强度与产品结构的关系及在产品加工成型过程中的注塑温度、模具温度、注塑压力等工艺参数对产品本身性能及外观的影响,并通过比较最终确定了该侧围肘靠内饰件的产品及模具3D数据,加工成型工艺参数等。该论文不但可以指导其他车型后侧围肘靠饰板的开发,也可为其他类似内饰件的开发提供技术积累及参考等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