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某种粘土纳米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介绍了其制备方法,并对该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利用已有的轻型车门护板模具,采用该材料进行了产品成型工艺试验,并对门护板制品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聚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生产的门护板产品性能满足轻型车门护板的使用要求,而且由于新材料中填料填充量小、密度低,有利于实现汽车零件轻量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用大分子熔体插层工艺制备了汽车暖风机壳体用聚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介绍了聚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并对该材料的性能及汽车暖风机壳体性能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可满足汽车暖风机壳体的使用要求,且其填充量小、密度低,有利于实现汽车零件轻量化.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质轻、耐热老化、抗冲击、高刚性的汽车保险杠专用聚丙烯(PP)材料,采用了不同弹性体体系增韧改性PP,同时引入极性功能高分子材料,并配合以高效先进的耐光老化稳定剂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改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专用PP材料,能够满足汽车保险杠的性能和加工要求,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已用于捷达轿车保险杠的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4.
采用增韧聚丙烯(PP)和热塑性弹性体(TPV)两种材料,综合应用吹塑、注塑、热熔焊及机械连接工艺,开发出集成式涡轮增压器进气塑胶管。该产品具有良好的抗负压吸瘪能力,在较宽温域和振动条件下的整体牢固度和耐压密封性也较好,完全满足商用车相关产品技术可靠性要求,在轻量化、装配便利性及低成本等方面同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聚碳酸酯材料的基本性能,从减重潜力、车辆安全性、设计自由度和零件集成设计、尺寸稳定性、隔音性能等方面将传统无机玻璃和聚碳酸酯塑料玻璃进行了对比;还介绍了聚碳酸酯车窗的成型工艺。结果表明,聚碳酸酯塑料玻璃除具备与无机玻璃相似的隔音、耐磨和耐候等性能以外,还具有使汽车车身轻量化、出众的安全性能、自由的设计造型、优异的隔热效果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正这是一辆赛道版的Chiron,它拥有更轻的重量和更敏捷的操控性1减轻重量Sport版的改进重点是提升操控性,工程师并没有对W16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增强,而是对Chiron采取了减重措施。其中,前风挡采用了3D打印的碳纤维雨刷,使其减轻了1.4kg。另外,扰流板、中冷器进气口、四出式排气口周围的扰流板等都采用了碳纤维材质,后窗则使用了轻量化玻璃制作。总重量减轻了18kg。这意味着Chiron总质量减到了1977kg。  相似文献   

7.
PP/POE/滑石粉材料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是最重要的汽车用材料,其中聚丙烯(PP)是车用塑料中用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品种。PP具有密度小、资源丰富、性价比高、耐热性好、耐化学腐蚀性及抗应力开裂性优良、易于成型回收等优点。但由于均聚PP本身的低温性能、抗冲击性能、耐老化性能以及注塑制品的尺寸稳定性差等原因,难以满足汽车零部件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平衡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聚丙烯改性技术及加工技术不断向工程化方向发展,以玻璃纤维增强的聚丙烯具有较低的密度、低廉的价格以及可以循环使用等优点,正在取代工程塑料与金属在汽车仪表板、汽车车身和底盘零件中的应用。目前,在国外新型汽车前端部件系统的设计和生产中,注塑成型的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复合材料已成为主要的材料。这种材料以前还没有被用在汽车前端部件的制造上,但是现在一些汽车生产商,尤其是欧洲的一些汽车生产商,将这种材料作为玻璃毡片增强PP(GMT)和GMT与金属共同模压的混合配件的替代品。 Borealis公司用短玻璃纤维增强PP的配混料Xmod替代长玻璃增强PP配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PP)塑料密度小、资源丰富、性价比高、易于成型和回收,成为汽车上使用最多的塑料之一。随着聚丙烯的共聚合金、共混改性、矿物填充增强和动态硫化等技术的发展,聚丙烯的性能更能适合汽车部件的性能要求。广泛应用在汽车保险杠、仪表板、空调系统部件、车身外装饰等部件上。  相似文献   

10.
汽车用聚丙烯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丙烯(PP)是汽车用塑料主要品种之一,具有密度小、性能/价格比高、耐热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及应力开裂等优点。综述了用于制造保险杠、仪表板、车身内饰件、发动机冷却扇和其它制品的不同种类改性聚丙烯材料的性能要求、改性方法和最新进展。介绍了介质(气体、水等)辅助成型工艺、模内层压注射工艺和长纤维增强塑料的注射成型等适合聚丙烯材料的新型加工工艺,并对国内改性聚丙烯材料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一系列原材料及零部件性能试验验证,开发出适用于门内饰板的薄壁低密度PP材料,并成功在量产车型的实现应用,减重可达15.6%;另外,薄壁低密度材料的成功开发应用,为我们实现非金属零部件轻量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三维软件建模和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从材质选用、结构优化、工艺分析三方面对某商用动力电池托架进行了轻量化研究,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对结构进行拓扑优化,最终选用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采用整体式、中心位置设置横向框架的结构,实现了相比原金属材质托架减重27%的效果。利用Moldflow,通过填充分析、顶出分析等调整优化得到较优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LGFPP)是纤维增强聚合物领域的一种新型轻量化材料。以LGFPP分别替代短玻纤增强工程塑料PA66-GF30和PBT-GF30用于汽车车门拉手底座和雾灯壳体的制造,对零部件的尺寸稳定性和其它各项性能进行试验,并对减重效果和成本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LGFPP在完全满足成型要求和各项性能要求的同时,还在轻量化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对安全、减重、节能和环保的重视,重卡轻量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车架作为重卡最大的零部件,在满足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成为轻量化的重点研究对象。文章基于有限元法对某8×4载货车车架进行轻量化仿真分析,对优化前后的车架各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及总成模态值进行对比,确认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双组分吸音棉由PP(聚丙烯)和PET(聚酯)两种纤维组成。介绍了双组分吸音棉的主要特点、工作原理,并将其与传统吸音材料的吸声系数进行了对比;以双组分吸音棉在乘客舱前围挡板隔音垫的应用为例,分析了该种材料对控制车内高频噪声的效果。结果表明,乘客舱前围挡板隔音垫应用双组分吸音棉能够有效降低高频噪声,在提高乘坐舒适性的同时,对整车轻量化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进行了极低微发泡PP+EPDM-T20材料性能和极低微发泡PP+EPDM-T20在降低零件缩痕、提高零件刚度方面的研究。研究不同发泡剂填充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面:极低微发泡填充对PP+EPDM-T20材料的拉伸模量、弯曲模量、热变形温度等影响较小,对材料的冲击性能影响较大。研究不同发泡剂填充量对降低零件缩痕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微发泡填充量为1%时,零件加筋位缩痕有明显改善。研究发泡剂添加量同加强筋厚度/壁厚比例关系,结果表明,当发泡剂添加量为1%时,在保证外观和刚度的基础上,零件加强筋厚度和壁厚比例关系可由最原始的1:2.5提高至2:2.5。  相似文献   

17.
邱建冬 《中外公路》2023,(4):274-279
废旧橡胶材料经过再生工艺处理可得到橡胶集料,可应用于水泥混凝土制品材料中。该文对不同纤维组合方案下(单掺MS、单掺PP、混掺MS-PP)的普通混凝土和橡胶混凝土(橡胶替代率为20%)进行力学性能试验,主要考察了混凝土的坍落度、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研究认为混凝土中掺入20%的橡胶集料后,相关性能指标显著下降。但0.9MS+0.1PP和0.8MS+0.2PP纤维组合方案下的普通混凝土和橡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得到全方面的性能提升。因此,在实际橡胶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橡胶集料的掺量,必要时可混掺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来提升混凝土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重型货车变速器壳体是变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变速器总成质量的30%~40%,重型货车变速器壳体轻量化对整车传动系轻量化设计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对比了变速器壳体几种不同工艺的优缺点,对12挡筒式结构的双中间轴结构变速器壳体进行了CAE分析;采用铝合金材料的壳体经过加筋设计和改进,变速器总成减重效果可达26.6%;介绍了不同螺栓-螺纹连接对铝合金壳体连接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重点介绍了低密度聚丙烯材料在汽车内外饰领域的应用以及典型低密度聚丙烯牌号。分别从收缩率、力学性能、耐刮擦性能、成本等角度分析了低密度聚丙烯材料替代传统聚丙烯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低密度聚丙烯材料可以直接替换常规聚丙烯材料,且不会带来显著的成本压力,可以达到轻量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鉴于碳纳米管高强度和高刚度的特点,制备了一种碳纳米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采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碳纳米聚氨酯泡沫及其填充薄壁管复合结构的压溃机理、吸能特性和应用效果。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获得不同碳纳米含量泡沫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并对比其承载和吸能能力,确定添加碳纳米管的最佳质量比;对薄壁管和泡沫填充薄壁管的吸能特性进行试验和仿真,验证泡沫填充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将碳纳米聚氨酯泡沫填充于某轿车B柱来验证吸能效果。结果表明,填充该材料后的B柱最大侵入量和侵入速度均有明显降低,在满足轻量化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吸能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