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针对综合运输中多交通模式的耦合协调问题,定量明确了耦合协调性概念.首先分析建立起动静结合的多层次评定要素主框架,并给出了同时考虑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判断模型的方法;然后运用我国 2006-2015年公路、铁路、水运、航空 4类运输方式数据集,对多交通模式间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求解分析与讨论验证,指出了水路和公路子系统协调发展中的短板;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评价建议与改善举措.实例结果表明,该建模方法论体系及指标选用科学有效,能够为多式联运组织运营的政策制定、管理规划等提供有益参考借鉴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连片特困地区可达性与贫困程度的空间耦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取连片特困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与贫困程度的空间耦合特征,基于空间截面数据,构建了因子分析—熵权多维贫困测度模型、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估模型和空间耦合协调模型,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整体空间上,贫困程度表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模式,呈现南部高于北部、边缘高于中心的空间特征;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显著,可达性值呈"偏左正态分布",并在主要节点形成了"Y字型"综合交通可达性优势带;贫困程度与综合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水平两极化特征明显,中心区域及边缘地带上的空间耦合关系显著,协调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县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偏低,交通基础设施的扶贫效应有待发挥.  相似文献   

3.
以广东省21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利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间节点的公路网络和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分析方法、熵值法分别计算各个城市交通可达性指数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方法,构建广东省公路交通可达性和城市经济协调分析评价模型,探讨交通可达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以期为推动构建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广东省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高,两者耦合协调关系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2)广东各个地市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现阶段广东省存在优质耦合、中级耦合、勉强耦合、衰退耦合和失调耦合协调等5类发展阶段;(4)针对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特点,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广东省区域交通可达性演变及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体现了近年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路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关系,从需求规模和供给规模2个层面,探究涵盖公路、铁路和航空3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指标,结合经济系统的社会规模和经济规模指标,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协调发展指数评价模型,引入交通贡献率参数,得到改进耦合协调测度模型,通过计算耦合协调发展指数,揭...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绿色交通的概念与发展现状,在分析与借鉴国内外绿色交通发展实践的相关经验基础上,结合湖南省安化县柘溪水库旅游交通规划实践,以柘溪水库的区位与功能定位为基础,考虑库区自身空间资源分布特征,对库区交通方式进行耦合分析,提出了"多元化、差异化绿色公路发展模式",并结合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特点对库区旅游干线、旅游支线、环库公路、慢行绿道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综合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以中国-东盟为研究区域,选取综合交通网络密度、基础设施质量水平、综合交通可达性等指标,构建综合交通优势度多属性决策模型.运用ArcGIS网络分析技术,定量分析综合交通网络的地域空间特征;进一步解析综合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分析两者的空间发展格局.结果显示:综合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明显,但与区域经济耦合度较高,且呈正相关关系;综合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且大部分国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水平相对落后,综合交通优势度普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相似文献   

7.
构建旅游公路系统与旅游产业系统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2006—2017年黄石市旅游公路系统和旅游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协调度指标从2006年的0增长至2017年的0.6766,增长速度较快,耦合评价由极度失调发展变为初级协调发展,通过加快旅游公路建设,促进旅游公路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近年来国内外较为关注的土地资源集约承载、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提出交通规划中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首先,基于空间句法分析路网布局与城市中心选址的耦合关系,充分协调交通与空间布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对重要通道路网承载力进行分析;其次,对不同交通出行结构情景下的土地资源承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测试,充分支撑可持续交通系统发展要求;最后,以荆州市的可持续交通规划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路网与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多约束下确定的交通出行结构,可有效支撑可持续交通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颖  万冲 《交通标准化》2013,(15):14-15
道路网络上的交通流状态是交通需求结构和道路网络结构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交通需求结构与道路网络结构一体化研究是实现交通需求系统管理的基础。鉴于此,运用均衡原理建立交通需求结构与道路网络结构二者的耦合关系模型,提出基于交通网络与交通需求二重均衡协调的交通需求结构分析模式,可为交通需求系统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量化分析新型城镇化下都市圈县域高速交通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水平,构建高速交通优势度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熵权优劣解距离(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TOPSIS)法、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及ArcGIS软件,以济南都市圈的52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计算县域尺度下高速交通优势度、区域创新能力及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受高速铁路、机场建设滞后的影响,济南都市圈内高速交通优势度呈现以济南市为核心,围绕高速交通枢纽呈圈层递减的空间分布聚集性;区域创新能力呈现以济南中心城区为核心,南高北低的不规则分布状态,德州、滨州2市较低;高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济南高速交通网对周边地区创新资源配置的负向虹吸效应大于正向扩散带动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城镇化下县域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及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在未来发展中可根据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系统谋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使经济、土地/空间及交通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统筹考虑经济、 土地/空间及交通和环境要素的动态交互关系,提出大区域综合货运整体规划模型的设计与开发方法。利用PECAS(Production, Exchange and Consumption Allocation System)理论框架分析生产者、消费者、交换商品、土地(空间)和运输方式之间的交互关系,并通过PECAS的集计经济流表设计模型结构,构建相应的宏观经济预测、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配、空间开发以及交通运输需求预测这4个模块,模拟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增长及其空间分布与土地/空间开发及综合交通需求时变等特征之间的互动耦合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土地空间和环境等约束条件下,通过构建空间经济模型和综合交通一体化网络分配模型,实现面向多货品和多方式的综合货运整体规划建模方法,以辅助区域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与综合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案例,基于相关数据构建相应的大区域综合货运整体规划模型,分析评估2012—2035年模型预测结果。结果显示,预测得到的综合交通年平均日货运量拟合优度超过85%,分担率误差低于1%, 验证了本文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国内运输市场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运输市场的总体规模与发展水平,从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运输市场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且提出了改革我国运输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第五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危机下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值此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之际,我国政府应对金融海啸,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措施,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这对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会议涉及国际智能交通的最新动向、我国智能交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探讨了我国综合交通的发展及针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对策,介绍了建设公交城市的努力与行动,同时围绕金融危机下我国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民航运输、远洋运输的建设与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现代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世纪交通由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汽车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五种现代运输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已进入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新时代.分析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及其建设与发展,特别介绍我国多年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以及我国交通建设“十五”计划所确定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目标等.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多模式复合交通网络拓扑模型;在传统测度指标的基础上,从各交通方式的差异性、资源公平性和网络可达性相结合的新视角提出了适用于多模式复合交通网的脆弱性测度,分别为子网敏感度、站点分布均衡度和可达指数;选取3种不同攻击策略进行Python仿真,以特点鲜明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西南边境山区的实际综合交通网为例,对比分析了网络结构脆弱性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多重验证了指标的有效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和云南省多模式复合交通网络均符合小世界网络特性,能够使各交通方式间优势互补,降低网络脆弱性;在3组贡献度参数取值下,无论采取何种攻击策略,当失效节点数量相同时,浙江省子网敏感度从大到小总体趋势为公路网、水运网、铁路网,云南省子网敏感度从大到小总体趋势为航空网、公路网、铁路网;浙江省和云南省的公路网站点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96和0.086,均为分布绝对平均,铁路网站点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59和0.702,均为分布差距悬殊,云南省机场分布的基尼系数为0.363,分布相对合理,浙江省水运网港口分布的基尼系数为0.672,分布差距悬殊,说明需要进一步完善铁路网、水运网和航空网的布...  相似文献   

16.
建立以公路网面积密度和运输密度为指标的公路网分布均衡性评价指标体系. 将基尼系数原理与公路网分布均衡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公路网分布均衡性评价模型,并以温州市域公路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温州公路网布局正由低水平的绝对均衡向更高水平的不均衡方向发展,当前路网分布相对合理,但高等级公路分布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公路网布局与区域交通运输强度分布的协调性得到明显提高,当前公路客运密度分布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公路货运密度分布处于绝对平均状态. 研究结果基本符合温州公路网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其综合交通和物流运输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通过对重庆航空、公路、水运、铁路等几种交通方式与物流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差距进行分析,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对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输网络上多货类流量最短路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综合运输网络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分析了综合运输网络上影响路径选择行为的用户偏好体系,并将其概括成客观类、主观类和调控类。在给出选择偏好在路径选择模型中的表达方法基础上,阐述了采用改进的最短路加载方法进行多货类运输流量分配的思路和执行流程,并面向可持续发展政策导向的运输网络规划,引入"诱导参数"对处于合理路径集中的联合运输路径进行优先选择。最后通过算例分析了不同"诱导参数"对双货类网络流量分布的影响,从政策调控的角度为综合运输网络宏观布局的评价模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立以公路网面积密度和运输密度为指标的公路网分布均衡性评价指标体系. 将基尼系数原理与公路网分布均衡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公路网分布均衡性评价模型,并以温州市域公路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温州公路网布局正由低水平的绝对均衡向更高水平的不均衡方向发展,当前路网分布相对合理,但高等级公路分布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公路网布局与区域交通运输强度分布的协调性得到明显提高,当前公路客运密度分布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公路货运密度分布处于绝对平均状态. 研究结果基本符合温州公路网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