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建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运营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建隧道小净距、大角度下穿既有运营隧道一直是隧道设计和施工的难题之一,此类施工既要保证新建隧道施工安全,又要确保既有线安全正常运营。针对山岭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工程实例,计算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最小理论净距,在分析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立交关系、所处地层条件、既有隧道现状的基础上,对立交影响段附近新建隧道的施工方案及既有铁路隧道的加固方案进行研究。严格控制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结构和线路的影响,对既有隧道及新建隧道的监控量测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指导现场施工,确保下穿施工时既有线行车及新建隧道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新建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线为特级风险工程,正确分析既有线变形是目前地下工程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基于前人研究成果,运用叠加原理,推导出新建地铁双洞隧道下穿施工引起既有隧道沉降的计算公式,并以北京地铁12号线一拟建双洞隧道下穿既有车站工程为例,通过有限元模拟验证了该公式在北京地区类似工程中预测沉降的可行性。通过改变新建双洞隧道中心线间距和新建隧道与既有结构之间纵向净距分析最大沉降,得出了下穿工程中双洞隧道最优间距的确定原则和沉降曲线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组网,新建地铁穿越既有地铁线路经常发生。为减少新建地铁施工对既有地铁正常运营影响,采取有效的既有线变形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结合新建北京地铁19号线工程施作平顶直墙隧道密贴下穿既有地铁2号线车站及区间案例,通过理论计算预测既有结构变形值,并与施工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既有地铁结构在新建地铁工程施工影响下的变形规律;通过分析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性,为施工过程中既有线变形控制提供依据,也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黄土地区盾构隧道近距下穿既有线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标准,以西安地铁5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2号线隧道工程为背景,分析在既有隧道与下穿隧道竖直净距为盾构隧道管片外径0.2倍、0.4倍、0.6倍、0.8倍及1.0倍5种工况下的地表沉降和既有隧道在其与新建隧道正交截面上的拱顶及拱底位移、附加应力情况。由结果可知:随着既有隧道与新建隧道竖直净距的减小,地表和既有隧道的拱底拱顶位移均呈线性增大的趋势;地表沉降曲线与既有隧道拱顶沉降曲线呈单峰形态,而拱底位移曲线呈双峰形态,且左峰值小于右峰值;既有隧道在盾构过程中产生正弯矩,应力在盾构穿越其正下方时出现分化;应尽量避免竖直净距小于0.2倍洞径的双线盾构下穿,当采用0.4倍洞径竖直净距下穿时,应将新建隧道拱顶沉降值控制在13 mm以内。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隧道施工对临近既有隧道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室内土工离心模型试验,采用控制新建盾构隧道拱顶下沉量的方法模拟隧道施工造成的地层损失量,并考虑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之间的间距,设置多组工况研究既有地铁隧道仰拱最大竖向位移以及围岩压力变化规律。研究结论:(1)既有隧道仰拱最大竖向位移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大及隧道净距的减小均呈线性增加规律,据此提出单线盾构穿越过程中新建隧道拱顶沉降控制标准:净距0. 5D、0. 4D、0. 3D、0. 2D工况分别为25 mm、19 mm、14. 5 mm、12. 6 mm;(2)既有隧道仰拱处比拱腰及拱顶处围岩压力减小明显,新建盾构隧道上部围岩压力有变大的趋势,新建隧道上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土层形成了拱效应;(3)研究结果与既有地铁结构仰拱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以及优化拟合公式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类似工程提供预测曲线。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近年来各地城市轨道交通新建线路穿越既有运营线路的情况与日俱增,实际工程中出现沉降过大或影响正常运营的情况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类穿越既有线情况不尽相同,在穿越工法、技术保障措施与预留措施等方面尚无系统性研究成果。为规范各类穿越既有线工程技术措施,本文就目前穿越既有线工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结论:(1)新建隧道穿越既有线工程,应遵循"能盾则盾"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盾构微扰动施工关键技术;(2)提出了大管棚超前支护、袖阀管地层预注浆、全断面深孔注浆与旋喷桩加固等辅助技术措施;(3)明确了先期线路给后期线路预留穿越条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夹土体预注浆加固与跟踪注浆、素混凝土桩以及先期隧道纵向刚度加强等切实可行的预留措施;(4)针对新建基坑近接跨越既有运营隧道,提出了"化整为零"的小基坑开挖方式与基于拱盖结构的受力转换体系;(5)本研究结论可为后续穿越既有线工程提供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铁五号线崇文门站下穿既有地铁一号线区间隧道以及众多地下管道,为保证既有线地铁的正常运营和地下结构的安全,需严格控制新建车站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针对新建崇文门车站暗挖施工对地下管线和既有线地铁影响的实际情况,分析和计算穿越既有线地铁段施工地表允许沉降值,提出一种合理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周边施工作业导致既有线路隧道结构受损或影响行车安全的事故频繁发生,因此需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可能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施安全和运营安全的各类施工作业行为的管理。方法:以贵阳市某新建地下过街通道近距离上跨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和4号线施工项目为例,介绍了安全保护方案,确定了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变形控制标准;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施工工况,分析新建地下过街通道施工对既有轨道交通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影响,并对既有轨道交通结构进行了安全保护专项监测。结果及结论:新建地下过街通道基础采用暗托梁+桩基结构,以及跳槽开挖反压施工措施对既有轨道交通结构进行保护;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变形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在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后,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变形值小于控制标准值;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施工作业安全管控中,采用精细化设计、现场施工控制及安全保护专项监测等措施能够保障既有轨道交通的结构及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深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新建轨道交通线位不可避免的会与已经建成的国有铁路线路相互交叉,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小新建轨道交通建设对既有国有铁路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工程界较为瞩目的问题。根据某新建轨道交通区间下穿既有的国有铁路线路来研究盾构施工过程中地层损失率和掌子面所处位置对既有铁路隧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信号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中安全相关的核心系统,对运营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结合既有线信号运能提高局部改造工程中的实施案例,列举信号系统设计中影响运能的几个关键点,为既有地铁线信号改造和新建线路的信号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深圳新建地铁3号线下穿既有地铁4号线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爆破施工新建地铁隧道与既有运营地铁的相互动力响应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爆破振动作用下,既有地铁隧道二衬的最大拉应力、最大竖向位移和最大振速均位于仰拱中心处,仰拱、拱脚、边墙及拱顶位置处的最大竖向位移和最大振速依次减少;开挖进尺为1m时,仰拱中心振速超过了爆破安全控制标准,因此在施工中应对既有地铁隧道二衬的振速进行重点监测,为安全计,建议将开挖进尺设计为0.5m;既有地铁运营对新建地铁隧道产生的最大位移为0.22 mm,最大附加弯矩为750 N·rn,最大附加轴力为30 kN,说明既有地铁运营对新建地铁隧道的影响较小,在新建地铁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可以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网络化运行的地铁线路大量出现换乘车站,许多换乘车站是与早年建设的车站进行换乘,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和现代建设标准的提高,实现既有车站与新建车站设备系统合理衔接难度很大。如何保证既有线的正常运行,对新线的建设施工存在很大的挑战。介绍北京地铁既有2号线车公庄站与新建6号线换乘引起的10 kV高压电缆路径改造施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天津地铁1号线既有车站改建的实例分析,论述了既有地铁车站改建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对于其他地铁既有项目也会面临的局部改建和设备更新的问题。地铁车站的设计应以预测规定年限的客流量为依据,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广州地铁4号线高架桥的特点,分析桥梁排水设计的关键点,确定高架桥排水设计的原则,阐述地铁4号线高架桥防水及排水采用暗埋敷设的设计方案;通过对排水管材的分析比较,确定高架桥排水管材选型;分析高架桥排水管采用暗埋敷设的环境,对北方有冻胀灾害地区高架桥排水管的布置提出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地铁车辆段出入段线设计方案对地铁运营效率和成本有重大影响,广州地铁三号线在国内首次采用了3/6辆灵活编组替换运营的全新运营模式,对车辆段的出入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车辆段出入段线方案进行优化和能力分析研究不仅对广州地铁三号线车辆段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供其他地铁车辆段设计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对广州地铁三号线车辆段出入段线设计方案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推荐方案出入段能力的计算分析,研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研究结论:在广州地铁三号线的用地和站段位置等限制条件下,经过优化的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优越性,能够满足三号线新运营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厦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厦门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由6、9号线组合而成,计划远期两线拆分后各自延伸。考虑到拆分时机的不确定性,研究确定了较为合理的车站配线方案,以满足远期6、9号线不同的拆解需求,并就拆分范围内西柯站、同安新城站的配线适应性进行分析说明。对拆分期间的临时运营组织方案进行了比选,并对拆分前的准备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尽可能缩短拆分工程对运营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轨道交通线路拆分方案设计和运营单位新线筹备工作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城市社会、经济、人口、空间、布局等的发展变化,既有地铁线路可能出现不再适应城市区域新发展的情况,局部线路面临调整、改造的问题。分析温哥华空中列车世博线和千禧线、东京地铁副都心线和东急东横线、北京地铁 13 号线和广州地铁 3 号线的改造原因、方案及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既有地铁线路改造的一般原因、典型方法。客流需求改变和城市结构变化是线路改造的主要原因,常以减少换乘次数、缓解换乘站 客流压力、优化客流分布、扩大线网覆盖面、缩短行车间隔等为目标,采用直通化、拆分重组、延展扩建等方式 进行。  相似文献   

18.
地铁车站施工对临近地铁隧道的保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越来越多的基坑工程涉及到对既有地铁区间隧道的保护,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愚园路站为工程实例,介绍了为保护临近的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区间隧道所采取的一系列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如:将大基坑划分为小基坑进行施工,采用框架逆筑法,采用钢筋凝土支撑与钢支撑相结合的支撑体系,重视监测等.旨在提出一套系统的保护方案,从而指导以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铁4号线新造车辆段是我国第一座直线电机地铁车辆段。介绍了该车辆段在车辆检修修程、总平面布置、厂房组合设计、感应板设置等方面的设计特点。在新造车辆段的设计中针对直线电机车辆的特点进行了多项创新,解决了直线电机车辆段设计的诸多难题,可为今后制定国内直线电机地铁车辆段的设计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地铁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双井站区间暗挖隧道施工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既有线地铁结构的安全度已达临界状态,施工不能中断行车运营。为有效控制新线施工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化对既有结构位移和变形的影响,对既有线采用袖阀管注浆、WSS工法加固的措施,详细介绍新建10号线初支顶部与既有1号线初支仰拱零距离密贴、刚性支护紧贴1号线底板进行下部隧道施工的作业要点和技术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实践证明,该工程首次采用密贴既有结构底板的形式穿越既有地铁隧道,对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