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已经做出"力争2030年前CO_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汽车行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之一,尽快开展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规划和实施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规划,首先需要摸清碳排放家底,摸清家底离不开碳排放量化核算标准,同时,核算结果也需要对外进行交流公布并进行核查、评价评估,并针对性进行减排,这些都离不开标准的指导。本文通过研究探讨汽车行业统一的碳排放管理基础、碳排放监测、核算及报告、核查、标识、公示、评估评价等相关方面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交通部门在我国碳排放中占有较大比重且仍在继续增加,加快推进交通部门低碳转型极为迫切。分析了中国交通部门的碳排放现状和主要特点,结合已有的国家政策、目标和以往的研究,提出交通部门的碳中和发展路径。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需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替代燃料技术推广和能效提升等多方面努力,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将排放控制在1亿t以内。  相似文献   

3.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国内正在经历一场涉及各行各业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2022年将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国"双碳"目标持续深化的一年.  相似文献   

4.
正2021年5月,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部署,加快建立"1+N"政策体系。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重点提出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节能、减排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传统汽车节能和排放性能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碳减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反映近期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汽车技术研究进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双碳"相关的汽车理论与技术创新,促进汽车相关技术发展与应用,《汽车工程学报》编辑部拟组织出版一辑"碳达峰、碳中和"汽车关键技术专刊。  相似文献   

6.
2020年9月,我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为“排头兵”的汽车产业更是责无旁贷。其中,包括大众、宝马、戴姆勒、博世等在内的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战略布局及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9次会议,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也是碳排放的重点群体,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在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9.
2022年1月6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会议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实施好这项重大战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如今,汽车产业中的众多企业都将"可持续发展"列为目标,渴望踏上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随着碳中和战略的推进,氢能得到了较之以往更热切的关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从国家层面来看,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欧盟宣布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政府也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肖献法 《商用汽车》2021,(11):16-22
2021年10月2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简称《碳达峰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包括: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国际合作、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6部分,明确了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其中"重点任务"提出了"碳达峰10大行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相似文献   

12.
首批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启动实施. 为积极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工作部署,2021年11月上旬,江苏省科技厅面向全省发布了2021年度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围绕江苏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充分发动全省优势科研力量,为打好实现"...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业界对各类能源的需求逐步提升,能源转化一举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掣肘。而今,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为加速能源转型提供了强劲的政策动力。就目前的产业形势来看,未来发展前景相对广阔的是交通领域的燃料电池汽车。汽油、柴油作为传统车用燃料,"统治"汽车领域已有百年,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及全球"碳中和"的趋势之下,车用动力的变革已经开始,"用得起、买得起"已经成为不同动力汽车能否商业化推广和落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汽车行业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而向零碳排放汽车转型只能部分达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中国车企亟须对碳中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意味着必须在汽车电动化之外采取更多措施。汽车行业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而向零碳排放汽车转型只能部分达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汽车行业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抓好节能减排工程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交通减碳是我国交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当前交通领域碳排放和城市移动源污染现状,梳理了城市交通减碳若干路径及相关技术,着重就智能交通及相关技术赋能助力城市交通碳中和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交通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倡议。  相似文献   

17.
《汽车工程学报》2022,(1):F0003-F0003
“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节能、减排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传统汽车的节能和排放性能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碳减排”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其中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较高,城市交通场景具备2030年碳达峰调控可能性,为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须分析城市交通的减排策略与路径。文中通过对中国城市交通领域减排思路的分析,得出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量的控制、量的优化、质的转变着手构建城市交通减排策略框架,提出城市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3条实现路径,包括优化空间结构、优化出行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并提出每条减排实现路径的具体实施措施;最后从绿色低碳角度对城市交通类规划给出规划指标指引。  相似文献   

19.
正据双登集团报道: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于2021年3月1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双登携全品类"碳达峰、碳中和"绿色行动解决方案亮相本次产业盛会,用实际行动为地球减负。此次展会,双登展示了包括5G智能一体化电源、IDC用高倍率锂电系统、高安全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户用储能解决方案、启停电池系统、智能共享换电系统等,  相似文献   

20.
正国际社会在2015年达成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温控长期目标,即在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的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宣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提振了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行动意愿,其不仅与《巴黎协定》提出的温升控制目标相一致,也与中国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目标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