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与内燃机的机械和低频发火阶次的燃烧噪声不同,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的噪声主要是由电磁力和齿轮啮合产生的高频啸叫声。电驱动总成的2 000-2 500 Hz以下频率的噪声主要通过结构传递路径传入驾驶室内。由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转矩大,故电驱动总成悬置在保证抗扭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提高隔振性能。本文中对电动车和燃油车动力总成振动特性以及不同悬置布置方案下绕横向轴角位移和悬置力进行对比,分析了影响电驱动总成悬置隔振率的主要因素,最后总结了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悬置的一般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简述纯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振动噪声的来源、传递路径及优化途径,并针对某纯电动汽车蠕行模式驱动电机系统24阶振动噪声进行分析,得出车辆在130~200r/min转速范围内、 74Hz频率附近局部强化的24阶振动噪声是由驱动电机激励、驱动电机电磁力波频率同车辆动力总成固有频率共振引起的。同时提出了增加预置扭矩、优化扭矩阶跃强度的方案,有效地减弱了蠕行模式驱动电机系统24阶振动噪声。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集成一体化电驱动总成的噪声源特性,提出一种RVMD-RobustICA-ST联合算法融合相干性分析的噪声源识别方法。首先,采用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占优特征值准则估计噪声子空间维数对变分模态分解参数进行指向性条件约束,并利用鲁棒性独立分量分析联合占优特征值约束的变分模态分解对信号特征进行提取。然后,利用S变换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对各分量信号时频特性进行识别。最后,在二次残差法分析分量信号波形误差度基础上,以电驱动总成振动信号、噪声信号、时频重叠分量信号为变量建立线性系统并进行相干性分析。结果表明,稳态工况下减速二级齿副啮合振动噪声对该电驱动总成噪声贡献度最大,且时频重叠分量信号的噪声能量主要由减速一级齿副啮合振动提供。  相似文献   

4.
燃料电池轿车电机总成的振动阶次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通过燃料电池轿车整车的道路加速试验测得永磁同步电机总成与车身底板的振动信号,用短时傅立叶分析法揭示与分析了振动信号的阶次特性;然后从理论上研究了电流传感器测量误差和非正弦磁场分布对永磁同步电机转矩波动的影响.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都表明,永磁同步电机的转矩波动是燃料电池车电机总成与车身阶次振动的振源;电流传感器的直流偏移误差和增益误差分别引起了1阶和2阶转矩波动与振动,磁场的非正弦分布则导致6阶转矩波动与振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中对加速车内噪声的粗糙感进行了分析和改进。首先通过对加速车内噪声频谱特性的分析,确定了半阶次噪声是引起车内噪声粗糙感的主要原因。接着对可能的传递路径进行了排查,结果表明车内的半阶次噪声主要来自于动力总成的振动,并通过变速器悬置侧支架传递到车内。最后采用了降低动力总成悬置刚度和提高悬置支架动刚度的方案,有效减小了车内噪声的粗糙感,提高了整车加速噪声品质。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款乘用车小油门加速过程中车内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声品质问题,首先对噪声时域数据进行频谱特性分析,得到造成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原因是车内半阶次声压幅值调制。其次通过传递路径试验分析,确定车内半阶次激励源是发动机半阶次振动,主要传递路径是动力总成悬置。最后通过提高前围隔音量,优化悬置刚度及降低空调管隔振垫硬度,明显降低了车内噪声的半阶次特征,加速声品质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7.
控制器开关频率对电驱动总成噪声具有较大影响。首先分析了开关频率噪声的产生机理、频率特征及优化方法。由于开关频率噪声频率较高、易使人烦躁,本文使用A计权声压级和音噪比评价其噪声的大小和声品质。经试验验证提高开关频率和随机PWM调制开关策略可以降低电驱动总成噪声、改善声品质。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电动汽车电驱总成的噪声问题,依据电驱总成车内噪声产生机理,进行整车状态声振特性测试,运用不同工况组合下的频谱特征和阶次特征等分析方法,识别出该电驱总成噪声问题为结构共振和电磁激励所致。针对结构共振问题,考虑电驱总成结构耦合特性、电机材料复杂多样性和线圈绕组质量,建立电驱总成有限元分析模型,求解出电驱总成的模态和振动响应,并通过敲击法模态试验得到模态参数进而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以模态应变能为依据对电驱总成结构的局部刚度进行优化,提升结构共振频率,降低共振风险。针对电磁激励问题,以电驱总成中的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建立电磁仿真分析模型,以影响磁通密度的转子槽口的槽形、槽宽、槽深和槽间角度4个因素建立正交试验设计表,通过极差值得到各因素对齿槽转矩和输出转矩的影响水平,最后以降低齿槽转矩、加工工艺简单和对输出转矩影响小为目标,运用16组具有代表性的电磁方案,完成256个参数组合的寻优,并对优化方案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的改善效果较显著;研究可为电动汽车车内噪声改善提供试验技术支持,并为电驱总成的结构共振噪声和电磁噪声控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轮毂电机驱动电动微型车车内噪声道路试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道路试验的方法针对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微型车车内噪声问题进行振源、传递途径以及主要贡献板件识别.分析中分别加速工况、回馈制动工况和匀速行驶工况下车内噪声和结构振动信号进行测量,通过对试验数据时间域、频率域、阶次跟踪分析发现:轮毂电机引起的6阶振动是车身结构振动和车内噪声的振源;不同频率范围内车身各结构板件对车内噪声有不同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试验结果对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进一步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相比于内燃机的低频点火、机械和燃烧噪声,电动汽车的主要噪声变为电磁力和齿轮啮合导致的更高频的啸叫声,令人烦躁。且由于没有内燃机工作噪声的掩蔽,这些高频单调噪声在许多工况下会很显著。同时,纯电动汽车行驶时也还有路噪、胎噪和风噪等噪声。因此,既要考虑单调噪声的声压级,也应计及其它噪声的掩蔽效应。本文中对7款纯电动汽车车内噪声的声压级、TNR和主观评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TNR与主观感受的趋势一致,而声压级的大小并不能直接用来评价啸叫声的显著度。根据电驱动总成主要阶次的TNR分布,得出对应于电动汽车啸叫声显著度的TNR数值范围。最后总结了电驱动总成的NVH目标设定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纯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是影响整车的NVH性能主要激励源之一,通过对驱动电机定子的分析与优化,能有效降低电机谐频激励,减小电机振动,从而提高整车NVH舒适性。文章以一款纯电动车型为例,重点讲述通过测试排查减速能量回收车内啸叫问题,确认驱动电机24阶、48阶激励通过结构和空气传递到车内,引起车内中高频啸叫声,最终优化驱动电机定子绕组得以改善,达到优化车内噪声的目的,为纯电动汽车NVH性能开发和优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建立RQ11G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6自由度刚体振动微分方程基础上,分析比较了RQ11G动力总成系统悬置改进前后的固有频率、能量解耦度。通过在试车场进行的整车道路试验,比较分析了RQ11G动力总成系统悬置改进前后的隔振性能、存在的问题,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车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和提高能量解耦度可有效降低车辆的振动与噪声,提高乘坐舒适性。探索了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一整套完整的设计、开发、试验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混合动力汽车(HEV)发动机频繁启停引起的噪声与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文章介绍了HEV的结构、驱动模式的特点以及发动机启停过程的噪声振动特点,分析了HEV的发动机启停过程产生的噪声与振动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在此过程中噪声和振动源的控制措施,使HEV的发动机启停过程的噪声与振动得到降低,总结了HEV发动机启停的噪声与振动特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预测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的固有频率,对某8极36槽永磁同步电机定子铁心进行等效和假设处理,建立其模态分析有限元模型,将定子铁心、绕组按等质量法解析,计算定子铁心的固有频率,并分析了其谐响应,发现在568.84 Hz频率下定子振动位移最大,当电机激振力频率与其接近时,电机噪声显著增大,电机空载噪声频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研究了定子轭不同材料属性、定子齿宽、轭厚和定子铁心轴向长度对固有频率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郝利君  王卫东  陈志平  陈杰  梁宏伟 《汽车工程》2006,28(10):881-883,901
在已建立的串联型混合电动公交车动力系统基础上,分析确定了混合电动汽车工作模式;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语言建立了串联型混合电动公交车动力系统仿真模型,预测了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并对该串联型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发动机发电机辅助动力系统的工作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路基振动压实过程中振动轮动力学响应的产生机理,进而为连续压实监测技术中的谐波比类指标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有限元方法,分别考虑了纯弹性和弹塑性2种土体本构模型,针对振动压实过程中的加速度信号进行了仿真分析,分别研究了几何非线性、接触非线性以及材料非线性对加速度信号畸变的影响,探讨了加速度信号频谱中谐波分量和次谐波分量的产生机理,并对其随弹性模量、黏聚力等土体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其中,弹性模型在发生跳振之前,可以分析几何非线性和由于接触面积变化引起的接触非线性的影响,在发生跳振之后,可以用来考虑由于脱空引起的接触非线性的影响,弹塑性模型可以反映材料非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几何非线性对加速度信号畸变的影响不大,材料非线性和接触面积变化引起的接触非线性是加速度信号谐波分量的产生原因,而跳振引起的接触非线性是次谐波分量的产生原因。此外,随着压实过程的进行,土体模量和屈服极限同时提高,接触面积变化引起的接触非线性增强,但材料非线性的影响减弱,由于压实的中后期土体弹性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塑性变形量很小,同时由于局部脱空的影响,导致实际工程中,随着压实过程的进行,二次谐波分量呈增大趋势。最后,跳振不仅会引起次谐波分量,还会导致谐波分量量值的减小,同时跳振发生前后加速度波形并不是连续变化,而是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7.
汽车工业用磁流变液器件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磁流变液和磁流变效应,详细分析了磁流变液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将其与电流变流进行了对比,表明磁流变液具有很多优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磁流变液应用于汽车工业的结构形式,以及在制动,传动和减振降噪域应用的一些器件。对磁流变液应用于汽车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构和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由于动力源增加、驱动桥改变和工作模式不同,导致其振动和噪声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发生了较大改变,并针对这些改变归纳和提出了减振降噪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