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如今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背后,得益于厉行法治的久久为功。2011年5月,醉驾正式入刑,10年来我国持之以恒对酒驾、醉驾进行严格执法,据统计,2020年醉驾比率(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了70%以上。对酒驾、醉驾"零容忍",就是对生命与安全的珍视。酒驾、醉驾行为威胁着驾驶人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更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巨大危害。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2.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性选择和自觉行动。十年来,醉驾治理推动了国民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双提升,加深了国民对法律的敬畏、对规则的遵从,获得了显著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醉驾治理已成为法治中国的法治样板。  相似文献   

3.
正醉驾入刑后,全国性严打酒驾整治行动不断深入推进,酒驾醉驾行为减少,"开车不喝酒"的观念被广泛传播。然而,相较于城市酒驾治理效果显著,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酒驾问题仍大量存在,严重危及交通安全。农村酒驾治理难点劝酒风气助长酒驾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一直是"无酒不成宴",喝酒更成为表达礼节和情谊的象征,驾驶人经不住"劝酒"和亲朋的面子,将交通安全和法律法  相似文献   

4.
近期,人们在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时,也注意到了这样一则消息:据公安部统计,与3年前相比,全国查处酒驾起数和酒驾致人死亡数均下降40%左右,“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氛围越来越浓厚。严管酒驾的成功经验,正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具体体现,被法学专家誉为我国社会治理的一个“法治样本”。  相似文献   

5.
正"醉驾入刑"十年来,"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之所以成为社会共识,醉驾治理之所以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样本,我以一位科研人员的视角,感到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一是立法需民意。酒驾是汽车社会的公害,酿成的悲剧数不胜数,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惩治醉驾,民有所呼,法必有应。"醉驾入刑"法律的制定有充分的民意基础,也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二是执法需严格。十年来,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人们在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时,也注意到了这样一则消息:据公安部统计,与3年前相比,全国查处酒驾起数和酒驾致人死亡数均下降40%左右,"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氛围越来越浓厚。严管酒驾的成功经验,正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具体体现,被法学专家誉为我国社会治理的一个"法治样本"。户籍改革,万众期待。翻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打破城乡户籍壁垒""村里人可以落户城镇""流动人口有望享受  相似文献   

7.
正著名演员、交通安全宣传员公益代表张国强在醉驾入刑十周年纪念暨倡建酒驾醉驾治理社会共同体启动仪式上发布倡议书,以下为倡议书节选:我们抵制酒驾,做一位守法的驾驶人。手握方向盘,就有一份义务。要守住法律底线,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坚决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杜绝侥幸心理,守法文明出行。我们抵制酒驾,做一位真诚的劝导员。亲友团圆相聚,就有一份责任。要守望相助,理性饮酒,为家人,  相似文献   

8.
正岁末年初,聚餐娱乐等活动增加,也进入酒驾醉驾的易发高发期。遏制酒驾、保障平安,是牵动社会目光的关注点,也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关键点。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如何更加有力有效治理酒驾,是需要继续下大功夫的攻坚课题。站在21世纪新一个十年的门槛上,回望治理酒驾的不平凡来路,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现"酒驾之治"的核心经验启示就是法治。以2011年"醉驾入刑"为标志点,正因为坚持法治,曾  相似文献   

9.
正针对酒驾醉驾反复性、顽固性和长期性特点,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发《关于2019年治理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部署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常态长效、综合治理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意见》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制定了治理工作计划,每天开展路检路查,定期组织统一行动,重要节日全国联动,开展了"零酒驾"创建行动。严格执法从严管理,发动社会共建共治,加大警力投入,创新治理方式,坚持日常严管与专项打击、集中整治、区域联治相结合,坚持严格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安全》2013,(3):34-36
自2011年5月1日"醉驾入刑"以来,全国各地加大对酒驾的查处力度,"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但在一些农村地区,很多人对酒驾的危害认识不足,加之受警力限制,农村地区查处酒驾的力度不够,农村道路酒驾现象依然突出,并不时引发恶性交通事故。农村道路成酒驾整治薄弱环节"警察查得严",这是城里开车人拒酒的常用语;"没人查",  相似文献   

11.
正"法者,治之端也"。2011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驾"被纳入危险驾驶罪,至今已过去8年多。这期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坚持严格执法,依法整治醉驾。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酒驾、醉驾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酒后开车是我本事""醉酒开车是小节无伤大雅"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像治理酒驾一样……"一度成为网络热词,既反映出依法治理的成效,也反映出民心民意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正为切实做好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全力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白银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坚持"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持续推进酒驾醉驾常态化治理工作。严格刚性执法严惩酒驾醉驾违法行为大队坚持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不间断开展夜查行动,形成了常态化整治机制,并结合辖区特点,在日常勤务工作中开展针对性酒驾查处工作,对酒驾醉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树立了法律的权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效增强了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本期政策研究以"醉驾入刑"十周年为主题,分5个板块介绍酒驾醉驾治理情况。"聚焦"和"成效"两个版块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公安交管部门强力治理、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下,抵制酒驾醉驾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果,以及醉驾入刑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各地"版块介绍了浙江、吉林、江西、广东、山东、湖南、甘肃、山西等地交管部门在积极营造全社会自觉抵制酒驾醉驾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酒驾醉驾治理和"零酒驾"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14.
今年"五一"的到来,意味着"醉驾入刑"和"严惩酒驾"跨过第5个年头,回顾过往,已然带动中国酒后驾驶问题发生巨变。令人们感到欢欣振奋的,不仅有酒驾醉驾查处量的逐年下降或相对平稳,也有"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蔚然成风。"酒驾之治"这一法治范本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应当充分借鉴;同时,如何让法律持久发力,真正取得对酒驾痼疾的完胜,也应当成为各方继续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酒驾醉驾社会危害性大、涉及范围广、容易反弹,治理酒驾历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容不得半点马虎和丝毫松懈。广东公安交警部门对酒驾醉驾违法坚持"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实行常态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广东交警坚持全省每周逢周末(周五、六、日三天)必查酒驾,各个节假日、大型活动安保期间集中查酒驾,各地每周不定时、不定点至少开展1次全市查酒驾统一行动,持续形成严打酒驾高压态势。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拒绝酒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也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包括交警、企业、个人在内都时刻关注、践行的法律常识和安全理念。为提高公众对于酒后驾驶危害的认识、鼓励市民劝阻酒驾,培育市民酒后代驾出行的良好习惯,2020年11月起,罗湖交警联合代驾企业开展交通安全"零酒驾"社会宣传,通过线上推广、答题竞猜、入户宣传等形式,创新反酒驾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形成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11年"醉驾入刑"以来,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对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始终坚持零容忍严厉整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积极推动抵制酒驾醉驾,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树立法律权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广受人民群众拥护,实现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酒后驾驶是重大的犯罪,酒后驾驶是绝对不能原谅的行为,坚决杜绝饮酒后开车。酒驾是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并且"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早已被社会广泛认同。然而现实中,一些驾驶员仍然存在侥幸心理,酒后驾车酿成人间悲剧。本文以漫画的形式讲述日本某家庭因男主人酒驾的后果,及日本对于酒驾的相关法律举措。  相似文献   

19.
正醉驾比例下降70%以上,"酒后不开车"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醉驾入刑"10年来取得的成果充分显示,醉驾治理不仅是平安中国建设一大亮点,更堪称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功范例和样板。坚持"醉驾入刑"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直接体现,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力消除现实危害、震慑潜在违法的必然选择,是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题,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自"醉驾入刑"以来,在公安部交管局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坚持将酒驾醉驾治理常态化,并多次开展全国性统一治理行动,在日常严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警力投入,加强路面管控,全警动员、全力以赴,全覆盖、零容忍,重拳整治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累数年之功,至今,酒驾违法行为已得到有效控制。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少,酒驾醉驾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实现"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