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反射裂缝形成机理分析,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之间设置了薄沥青混凝土应力吸收层.经工程实例应用,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在温度及荷载周期性反复作用下具有较强的抗反射裂缝能力,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各地均有尝试。该文结合武汉城市道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的工程实践,探讨了多种处理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橡胶沥青+单粒径碎石(AR-SAMI)应力吸收层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具有延缓反射裂缝、加强层间结合、抗水损坏等作用,可用于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复合式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间黏结、旧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桥面铺装层等。结合试验路实体工程,全面研究和总结了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成套施工技术,包括技术特点、适用范围、材料与设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指标与方法、安全措施、环保措施、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等,并介绍了实体工程应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复合式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辉  王选仓  徐玮  高建立 《公路》2007,(6):96-101
目前,国内在对CC-AC复合式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时,仍然参照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的设计方法,至今没有一个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在广泛收集并分析国内外原有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弹性层状体系与有效厚度法,设计时考虑材料的非线性以及旧路面破损或者其他缺陷对加铺层使用寿命的可能影响,探讨了基于FW D检测和有效厚度的弹性层状体系CC-AC复合式路面加铺层设计方法。该方法将原复合式路面的面层等效为水泥混凝土板,按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进行设计,并验算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的抗剪稳定性,验算旧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混凝土层界面之间的抗剪稳定性。最后,还研究了复合式路面加铺层典型结构。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存在的普遍现象,在分析沥青加铺层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基础上,对某公路不同沥青加铺层的温度荷载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处治、修复和采取防范措施后加铺沥青层,效果较直接加铺沥青层应力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建议在实际工程中先改善传荷能力,再铺设STRATA应力吸收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了大量的修复工作,其主要措施是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半刚性基层和沥青面层,但工程实践表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或裂缝处的沥青加铺层极易产生反射裂缝,导致加铺层使用寿命的缩短,如何控制反射裂缝的产生和发展至今仍是道路工程界所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论述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成因,结合205国道唐山丰南段加铺改造工程应用实例,通过对级配碎石层防裂机理的深入分析,指出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加铺层之间铺筑级配碎石柔性过渡层可有效防止反射裂缝,达到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改造的理想效果,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沥青加铺层在国内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中应用较多,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之间的结构是保证加铺层结构体系正常工作的关键。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对PCC-AC层间水稳定性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学科的发展及其工程应用。因此,对路面加铺层间温度场的分布特性和变化规律及层间水稳定性进行研究,进而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路面加铺层结构在最不利条件下不致损坏,同时也有助于分析路面加铺层各种损坏形式的产生机理,确保路面的强度参数。  相似文献   

8.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复合路面沥青面层结构设计,提出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结构设计原则,确定沥青加铺面层结构设计模式的标准,同时根据有限元力学计算结果,参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推荐了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的合理厚度,为日后的工程应用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是旧路改造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何控制反射裂缝的产生和发展,至今仍是道路工程研究人员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总结和分析目前采用的反射裂缝防止措施及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汉宜高速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沥青加铺工程为依托,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对STRATA应力吸收层+Superpave 12.5混合料复合小梁与Superpave 12.5混合料小梁进行了抗疲劳对比试验;应用ANSYS软件对含有STRATA应力吸收层的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和未设置应力吸收层的结构在车载作用下的疲劳寿命进行了评估。试验和数值模拟表明,STRATA应力吸收层能有效地增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的使用性能,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沥青路面的车辙损坏,通过掺加改性剂PR/RA以提高沥青混凝土模量,达到有效提高路面抗车辙能力的目的。介绍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HMAC)的研究成果,如提出基于抗车辙功能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合理设置层位和模量值的合理取值范围、抗车辙能力强的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以及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等。并结合试验路实体工程,提出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炎热季节沥青路面温度,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减少沥青路面高温车辙病害的产生,同时减少有毒的有机沥青改性剂或路面涂料的使用,采用无机矿质粉末负离子粉作为新型环保沥青改性剂,制备了具有主动降温功能的沥青混凝土(active pavement cooling asphalt concrete,APC-AC)。通过室内车辙板温差试验与室外光照试验,研究了不同负离子粉掺量对APC-AC路面降温性能的影响,并以降温性能为参考指标推荐了负离子粉最佳掺量;借助Hot Disk 2500S导热系数仪对APC-AC及普通沥青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及导温系数进行测试,研究了负离子粉对APC-AC的热学参数影响规律;对APC-AC及普通沥青混凝土进行路用性能试验,研究了负离子粉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沥青混合料相比,APC-AC具有较明显的路面降温效果,当负离子粉掺量为沥青质量的16%时,APC-AC车辙板室内温差试验表面降温幅度为5.9℃,室外光照试验表面温度可降低7.4℃;APC-AC的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相较于普通沥青混凝土分别降低9%和20%,比热容则提升14%;与普通沥青混凝土相比,APC-AC的动稳定度提高16%~42%,负离子粉对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与抗裂性能基本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HMAC)作为一种新型路面材料,具有模量高、抗车辙性能好、对低温开裂及温度疲劳开裂敏感性不强等优点,对于提高路面抗车辙能力非常有效。该文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设置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荷载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可显著抑制车辙的产生,并推荐出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层的模量和厚度的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性能试验与模拟燃烧试验对水泥混凝土、AC、SMA和OGFC几种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沥青含量和防火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粘度改性沥青配制的OGFC-13动稳定度达到7000次/mm以上,飞散损失仅为4.25%,构造深度在1.7mm以上,结构稳定,抗滑性能好;同时OGFC面层沥青用量少,其大空隙率结构可有效控制汽油燃烧的火势,防火性能甚至优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用高粘度改性沥青配制的OGFC更适于作为大型公路隧道沥青面层材料。  相似文献   

15.
玻纤土工格栅在刚改柔路面工程中被广泛使用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加铺层之间,通过大量的观察及实践证明,此种设计有应用误区。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加铺层之间铺设一层反射裂缝应力吸收层,然后在粗、细沥青混凝土层间铺设玻纤土工格栅,对减缓反射裂缝及延长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6.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引入施工技术咨询,可以确保进场的材料满足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在路面的施工过程中,咨询单位为施工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施工规范要求,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该文介绍了路面施工技术咨询的内容及措施,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的特点,实测了不同路面类型获得的太阳总辐射和净辐射,计算了路表有效辐射,最终得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利用实际断面地温监测数据分析了太阳辐射对于不同路面类型及其下伏多年冻土的影响,最后由太阳总辐射及大气温度反演了路表温度,并进行了验证,从而得出了一个计算路面表面温度的参数化方法。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地区的总辐射及净辐射均很高,对冻土的稳定不利。路面太阳辐射的反射系数与太阳辐射强度及测试的位置无关,但与路面颜色的深浅关系密切;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反射系数大约在0.48左右,沥青路面的反射系数大约在0.20左右;在相同太阳辐射强度下,沥青路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多,其下伏的冻土也更容易受到热扰动而退化。  相似文献   

18.
杨斌  廖卫东  陈拴发  王秉纲 《公路》2007,(11):106-110
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的反射裂缝,主要是由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处应力集中导致加铺层应力过大而引起的。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设置与未设置应力吸收层的加铺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之间设置应力吸收层后,加铺层结构的荷载应力、温度应力及应力强度因子均有大幅度的降低,应力吸收层的模量越低,效果越明显。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应力吸收层可有效地缓解接缝处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的应力集中现象,延缓反射裂缝的产生与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耒宜高速公路原路面的多种路面结构与交通流量及路面损害情况,针对具体的路面结构与左右幅交通流量与轴载的悬殊差异,经技术经济比较,采用了在原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上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在原普通水泥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路面上加铺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在原沥青路面上进行铣刨加铺单层沥青面层与双层沥青面层、对原沥青路面进行就地热再生后加铺单层与双层沥青面层结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不断重视,低噪声沥青路面应用成为环保城市建设的趋势。该文介绍了北京市京通快速路北辅路中国传媒大学段铺筑的低噪声沥青路面示范工程的研究,包括路面结构及排水设计、原材料要求、配合比设计和效果评价。检测结果表明该低噪声沥青路面示范工程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且渗水性和抗滑性等其它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