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热电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电技术利用热电材料可以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进行发电,同时也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进行加热或者制冷,是一种全固态能量转换方式,无需化学反应或流体介质.介绍了热电技术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热电装置在汽车尾气余热回收、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排放、新型汽车空调系统等方面的应用情况.简述了热电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款可应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温差发电热交换装置,其以汽车高温排气为热源、冷却循环水为冷源,在温差发电基本原理即塞贝克效应作用下输出电功率。分析了该发电装置结构设计参数对热电性能的影响,利用试验验证了进气温度与流量对其输出性能的影响,利用仿真模拟软件分析了汽车排气流过热电装置时的温度场和速度压力场,提出了提高发电装置输出性能及效率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程钢  陈光武 《公路交通科技》2001,18(Z1):169-172
介绍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在沥青路面上埋设的步骤、工艺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沥青路面由于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在动载、水、温度等多因素作用下易产生早期破坏。通过在试验路结构内合理埋设应力、应变、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能实时反映实际路面性能,对预防路面早期破坏、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文基于美国足尺路面的埋设经验,依托鹤大高速公路的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研究了传感器的布置方案,以获取沥青路面的各种动态力学响应量,评价沥青路面性能。  相似文献   

5.
郭珣 《天津汽车》2011,(6):45-47
汽车尾气温度高,带走的热量约占发动机总能量的40%,温差发电技术能直接将废热能量转化为电能回收利用。文章介绍了汽车排气废热温差发电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探讨了影响系统发电效率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经过一系列试验验证及理论研究表明,系统效率受废热通道内部结构、热电模块拓扑结构以及热电模块自身性能的影响。提出的改进方案提高了温差发电系统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6.
路畅  黄晓明  张志祥 《公路工程》2009,34(6):34-37,67
通过在沥青路面结构层中埋设温度传感器,对沥青路面结构的温度场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的的现场观测,描述了昼夜温差及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阐述了在我国路面结构分析和设计中考虑昼夜温差及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节约能源提高汽车尾气利用率,应用塞贝克效应,为汽车排气系统设计了一套圆筒式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该系统的热电转换效率约为4.59%,用在大货车上一年可以节省超过800 L 燃油。搭建了尾气温差发电试验台,试验结果表明,当发动机正常运行,该圆筒式尾气温差发电系统冷热两端达到一定温差时,产生的电压和电流可供车载电器和蓄电池有效使用,该发电装置设计合理,达到了节能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实体工程中埋设温度传感器,以准确获得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情况。根据大量的实测沥青路面温度场数据,对不同气温和气候条件下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高温期温度场数据针对性分析后发现,路面温度与结构层深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建立了相应的关系式,以此可预测结构层任何深度处的路面温度,为研究夏季高温条件下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前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现象严重,为了降低车辙的严重程度,对车辙产生的原因作详细论述,并提出沥青路面降温的必要性及关键面层。针对各面层降温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国内比较早地在各面层中埋设温度传感器,监测中面层及下面层温度,对不同面层进行温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排水性沥青路面对中面层和下面层的降温程度均比SMA路面高。中面层降温效果的显著将有助于节约修筑道路的资金,降低修筑成本。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埋置不同工质(丙酮、甲醇、乙醇、甲苯和水)热管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进行降温,研究了不同工质热管对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降温效果的影响。并运用MATLAB软件模拟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内部的等温线,建立温度分析模型,结合温度梯度的变化分析不同工质热管对沥青路面的降温机理。结果表明:丙酮热管的降温效果最优,乙醇和水次之,甲醇和甲苯降温效果一般,但均优于无工质热管。不同工质热管对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的差异,可归因于不同工质对沥青混合料焓变影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沥青路面的现场荷载响应,以阜周高速长寿命试验路为载体,通过在路面结构内埋设仪器,测得了路面结构的荷载响应数据。以试验路数据为基础,分析沥青路面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和温度的变化特性。并将现场检测结果与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路面设计理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沥青路面结构应变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某高速公路埋设了光纤光栅传感器以开展应变研究,两组三维传感器组分别被布设于沥青路面的中、下面层以获取各层位内的三维应变信息。通过改变车辆的加载重量和运行速度,分别监测应变响应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试验选用的接地压力范围由0.49~0.97 MPa,而车辆的运行速度包括17、30、44、56、69 km/h等。基于采集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表明,不同层位的各传感器应变值均随车速降低和轴载增加而显著增加,该规律与力学分析及经验预测的结果一致,这不但验证了将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路用的可行性,并且提升了传感器现场埋设的流程和工艺。试验结果说明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质,将其应用于沥青路面结构的应变场测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沥青路面压电输出能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ABAQUS软件的力学-压电耦合分析技术,建立了压电式沥青路面压电输出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压电陶瓷类型、轴重、路面结构参数等对压电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PZT4的压电输出值最大,且压电输出随荷载的增大线性增加;当PZT埋设在沥青路面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时,压电输出随上面层模量的增加而减小,随中面层模量和沥青面层泊松比的增加而增大;PZT所受应力远小于其容许应力范围,满足行车荷载作用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弯沉设计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考虑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弯沉计算公式对其的不适应性,借鉴国内相关参数研究成果和国外成熟的相关弯沉计算公式,通过国内外计算公式参数转换与修正,提出了适合我国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的弯沉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普通和长寿命两种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的弯沉公式进行了具体推导。该研究为国内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弯沉设计起到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温差发电技术的塞贝克效应,设计了简易温差发电装置,选择Bi2Te2作为热电材料,并通过不独立控制冷端温度和独立控制冷端温度两方面出发进行试验,发现控制冷端温度能提高发电效率,该试验结论对下一步发电装置的改进及工业低品位余热废热回收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罗静 《天津汽车》2011,(3):27-28
基于目前的半导体制造技术,LED输入功率中只有大约15%的能量转化为光能,其它的则转化热能,如果LED散热问题解决不好,输出光功率减小,加速芯片蜕化,寿命缩短,不能突显灯具的优势。文章在某轿车现有前照灯组合结构的基础上,制作了LED汽车前照灯样灯。介绍了热管散热器的导热和散热方式,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散热效果较好,指出热管散热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散热方式应该向智能散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车辙的出现和温度环境有很大关系。沥青路面通常为黑色,空隙率小而封闭,吸热迅速,放热缓慢,高温条件下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大幅下降,抗变形能力急剧降低,容易出现车辙病害。因此,沥青路面降温对预防车辙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沥青路面降温逐渐得到重视,降温方法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文章主要总结了热反射降温法和蒸发降温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需要做出的改进。此外,还对添加相变材料、红外粉、光催化剂和设置隔热层、热管等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FWD实测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弯沉并将路面结构层的反算模量用于路面结构三维有限元力学模拟,分析了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特点,对比了粒料基层顶面压应力理论计算结果.通过埋设在粒料基层顶面的土压力盒实测压应力,对两者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石家庄翠屏路项管工程的实践经验,从井点埋设深度、埋设数量及顶力的合理确定等方面,对高水位浅覆土条件下井点法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并提出了施工质量技术保障措施,解决了顶进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0.
行驶中的汽车具有巨大的能量.欲想使其减速或者停车,必须将其蕴有的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或贮存起来,目前广泛应用的汽车刹车就是这样一种将汽车的动能转换成为热能的摩擦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