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研制了一套由微机产生最优化鞍形波等面积PWM信号来控制的电压型GTO逆变器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系统。该系统以准16位单片微处理机8098为控制手段,以16位微型计算机IBM SUPER-Ⅲ与MCS-96BH串行通讯所组成的开发装置为基础,以最优化鞍形波PWM开关方案-最小脉动电流法(THD)为控制思想,并与适宜实时计算的等面积对称规则采样法相结合,充分利用准16位单片微机快速的乘除运算,A/D转换及可编程的高速输出器,软件定时器等功能,在6路高速输出端(HSO.0-HSO.5)输出PWM信号,再经光电隔离放大,驱动主电路逆变器的6个GTO。最优化鞍形波等面积PWM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4波对称可消除偶次谐波,逆变器输出电压近似线性变化,谐波电流有效值的总和为最小,低频时不存在电机转矩脉动现象。带电机负载实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调速平滑,反应速度快。  相似文献   

2.
基于单片机的直流电机控制实验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设计采用单片机构成直流电动机PWM调速系统,其调速过程是由单片机输出控制信号即PWM波形来控制电动机,驱动电路输出电压来驱动电动机工作在不同的运行状态。其运行状态经由反馈电路进行数据采集,并将采集信息反馈给单片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将当前的电动机运行状态经显示电路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运用瞬时空间电压矢量理论研制的磁浮车直线电机牵引控制系统,通过控制非零空间电压矢量的输出,使电动机气隙磁通沿准圆形轨迹运行2;通过对准圆形轨迹上的零电压矢量的控制,改变逆变器的平均电压和平均频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以8098为核心的电磁调速系统,简要介绍了电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给出了8098实现该调速系统的硬件组成及软件实现,较详细地讨论了各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并给出了样机的仿真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型的磁通轨迹控制法-准圆轨迹法,并用8031单片机实现了对功率MOSFET变频器的控制。在同样的采样周期下,该方法的开关频率比过去的磁通轨迹控制法减少一半,实现的变频器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永磁发电机输出电压不可控的问题,研究了一种新型结构的混合励磁同步发电机.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电机中永磁和电励磁的磁场分布.根据对永磁发电机输出电压的要求,制定了励磁调节系统的控制策略,讨论了调节过程.为验证混合励磁同步发电机的电压调节能力,设计制造了2.5 kW实验样机及励磁调节系统,并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空载运行时,混合励磁同步发电机输出电压为永磁与电励磁部分的合成电势;负载运行时,随着负载的增加,通过调节励磁电流的大小改变了气隙磁通,输出电压稳定在135 V.  相似文献   

7.
本系统是一个交直交的变频电源,以凌阳的SPMC75F2413A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SPWM技术控制变频,实现三相的正弦波输出,其最大输出电流为3A。本系统还具有频率测量,电流、电压有效值测量,平均功率测量以及各种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8.
根据机车内燃机的工作特性,提出柴油机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围绕柴油机调速控制设计电调控制软件整体架构,根据控制算法对柴油发动机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主要软件模块展开设计说明.所使用的电控单元采用资源丰富的恩智浦车用级芯片MC9S12XEP100为核心微处理器,在CodeWarrior开发环境下使用C语言编写软件代码,并基于实验室模拟平台进行软件调试.结果显示,电压信号在转换的过程中量化精度为千分之一误差小于百分之一,满足要求,随着转速的增加输出信号的频率没有出现加大变化,为幅值稳定的脉冲信号,转速调理电路正常,功率驱动信号可根据转速的改变不断调整改变喷油量,满足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9.
为使单相电容电机可作高性能的变频调速,根据这种电机结构和特点,利用磁通空间矢量的电机内近似构成圆形旋转磁场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变频调速方法,并对相关的控制模式和参数计算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优良的起动和调速特性,尤其便于电机的恒转矩或恒功率调速控制。另外,该方法所使用的主电路可兼顾三相电机的变频调速。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工业色谱仪中,压力等信号的智能检测与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系统采用增量型PID控制算法实现了整个过程自动控制,通过脉宽调制器PWM实现对MOSPET开关管的控制,并通过过压保护电路实现PWM波输出的关断.整个系统构成闭环系统.系统采用CAN总线实现与上位机的通讯.采用SOC混合信号单片机Cyg-nal 8051作为该系统的控制核心.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电压和功率平衡的关系分析了牵引电动机反馈试验中的电流或电压失控现象,发现失控的原因是各电机磁场特性的差异所致,得到了不出现失控的磁场限制条件,提出采用调磁的方法来消除失控现象。对调磁装置及其技术参数进行了设计,使之能满足所有试验的调节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2台逆变器向异步电动机供电提出并设计了一个以8098CPU为核心的双微机控制系统。在硬件设计过程中,突出了优化、灵活、可靠的基本设计思想。实验结果证明,本系统很好地实现了负载均匀分配,双机通讯、故障检测与保护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3.
感应电机反馈线性化解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感应电机复杂耦合非线性模型,通过将转子磁链设置为Ф=φ^2α+φ^2rβ,提出了新的控制策略,将感应电机转子磁链与转子速度解耦,成为两个独立的线性子系统,实现两者完全线性化,可用线性系统的二次最优化理论求解,设计的控制率没有奇异点问题,保证了转子磁链、转速及负载转矩的渐进跟踪.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当转子转速变化时,转子磁链不会改变,实现了两者解耦,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滑差矢量控制原理,将一恒转差控制的电流型逆变器异步电动机控制系统改进成为滑差矢量控制系统,并用一台单板机控制.为消除脉动转矩对电机运行性能的影响,系统在低频时以 PWM 方式工作.文中还给出了当逆变器由一种工作方式向另一种工作方式转换时,为保证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的相位不发生跳变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参数自适应法设计出定子磁链观测器,并将定子磁链观测器应用于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取代了传统的积分器.采用两个有效电压矢量取代传统的一个电压矢量,通过精确计算两个有效电压矢量和一个零矢量的作用时间,控制磁链轨迹在稳态运行中始终保持圆形.仿真结果表明综合提高了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6.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可控硅串级调速普遍采用一台升压变压器,起动采用频敏电阻,但仍未解决系统功率因数低的问题。本文研究了采用单片机8031控制晶闸管串级调速系统,以改善系统的功率因数的可能性,并在一台改制的YZR-160M2型7.5kW绕线式电机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证实,所提出的方案是经济实用和可靠的,调速范围可达3.5:1以上,功率因数得到改善,从而为中、小型绕线式电机调速驱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用于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的自适应观测器设计方法.该方法以磁链误差作为校正反馈项,利用电流和电压模型组合成一个降阶观测器.在将电机模型和观测器进行线性化的基础上,利用劳斯一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和极点配置方法得到了观测器增益,该增益能够保证获得一个全局渐近稳定并具有良好阻尼的感应电机控制系统.数字仿真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的自适应观测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永磁同步电动机模糊直接转矩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将模糊控制技术用于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控制方案.引入零矢量控制,对模糊控制规则进行简化.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一般直接转距控制相比,模糊直接转距控制的磁链轨迹更接近于圆形;转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到稳定值;当受到外部干扰时,转距能快速、平稳地变化,达到新的稳态值;电流稳态波形的高频成分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对七相感应电机磁链和转矩控制,同时消除定子谐波电流,根据减小空间解耦模型谐波子空间中合成电压矢量的原理,提出了3种消除定子谐波电流的方法,即3次谐波子空间合成矢量为0的SVPWM (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e)A法、3次及5次谐波子空间合成矢量同时为0的SVPWM B法和通过电机闭环控制的UVM (unified voltage module)C法.采用负载调速实验验证了3种控制方法对七相感应电机磁链和转矩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SVPWM A法和SVPWM B法,在调制深度和转速调节过程中,依靠调整施加矢量顺序和作用时间来实现消谐,效果不理想;UVM C法通过增加谐波子空间电压为0的约束条件,实现闭环控制,消除谐波电流效果较好,在基波含量为52.5 dB情况下,3次和5次谐波含量很低,仅为17.8和9.8 dB.   相似文献   

20.
基于自适应观测控制器设计了三相交流感应电机调速系统,该控制器在未知电机转子电阻和负载及不需要测量磁链情况下,可同时且不受限制地单独控制电机转速(转矩)和磁链.控制器只测量转速、电压和电流信号自适应估计磁链和未知参数.用该控制方法设计了两相坐标轴磁场定向电机模型,系统不存在非线性,因此适合离散化和DSP系统的数字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