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吴海涛 《铁道建筑》2012,(10):136-138
由于传统的捣固车采用20 m钢弦指导线路维修作业,对于线路长波不平顺的整治效果不很明显。采用激光准直技术的高精度测量车用于测量和计算铁路线路相对于绝对点的起道量、拨道量、以及轨距、超高、里程等数据,能够满足线路新建、大修和维修时捣固作业需要,也能够直接输入配备有ALC的捣固车,作为捣固车的部分控制参数完成捣固车起道、拨道作业。本文介绍了高精度线路测量车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和组成元件,并总结了现场使用情况,可为产品研发和现场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秦沈客运专线在采用大型养路机组进行起拨道和稳定作业中,采取措施解决DG08-32捣固车两次起道作业的衔接,以及调整大机作业参数满足较大起道量的作业要求,施工效果达到了客运专线线路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1小组概况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材料科QC小组概况见表1。2名词解释捣固车:襄樊金鹰轨道车厂生产的YD-4型捣固车,是一种集起道调平、整正方向、捣固线路、夯实道床功能于一体的线路大型捣固车。起拨道装置:安装在捣固车两侧下方部位,是一种配合捣固装置对线路钢轨进行起道、拨道、捣固等作业的设备装置。起拨道装置由夹轨钳、拨道轮、油缸、自锁装置、箱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线路长波不平顺问题,研制了能够引导捣固车实现自动起道、拨道功能的长基准测量系统——曲线激光准直系统。该系统利用激光方向性好、测距长、亮度高、能量集中的优点,集激光、机械、电子、液压、控制等技术于一体。现场试验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检测线路长波不平顺,尤其是可对曲线进行测量并引导捣固车起拨道作业,满足捣固作业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公司研发生产的YQB-6型液压起拨道机在铁路线路维修养护作业中运用多年,详细介绍了该机的结构、起拨原理及其应用,并对其在推广使用中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针对既有隧道内、桥梁上道床机械化清筛难题,以清筛机起拨道装置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对起拨道量与起拨道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拨道时起拨道装置影响范围为7根轨枕距离;随着起道量增加起道力呈增大趋势,随着拨道量增加拨道力呈增大趋势,起道量与拨道力成反比关系;既有大型养路机械起拨道装置的起拨道油缸参数满足新型隧道桥梁清筛机使用要求;起拨道装置的安装位置直接影响新型隧道桥梁清筛机的作业适用范围。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隧道桥梁清筛机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既有的D08-32型自动抄平起拨道捣固车和D09-32型连续式捣固车的作业精度不能满足客运专线对轨道几何精度的要求。通过研制适合高速线路需要的、具备“长弦测量”特点和“起拨道自动跟踪”功能的“二维激光准直系统”,增加了捣固车的作业功能,其激光跟踪装置提供的准确“前端起道量及拨道量偏差输入值”,较好地消除了捣固车作业的“残余误差”。采用光电测量替代机械式测量方法,能够避免测量系统元件在捣固作业时受机械振动的影响。通过实验室的试验、实尺模拟测试和捣固车试装车试验的对比测试结果证明,光电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可行,其数据采集系统与捣固车控制系统的兼容性好,输出的数据可以满足捣固车的作业需要。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高低和轨向不平顺直接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从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平顺性检测内容、影响轨道平顺性的主要指标和根据TQI值确定线路综合维修任务方面论述确定高速铁路有砟轨道不平顺区段;针对线路平纵断面偏差数据采集,从测量设站原则、设站精度要求和数据采集间隔要求方面进行阐述;从平纵断面优化原理、平纵断面起拨道量计算、实测数据优化处理和确定维修作业数据方面分析起拨道量数据优化处理,并对现场实际应用的作业条件、作业数据和作业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抄平起拨道捣固车作为大型养路机械的一种,适用于铁路新线施工、运营线路维修等,能够对铁路轨道进行自动抄平、起拨道、道碴捣固作业,自动消除轨道的方向偏差、水平偏差及高低偏差等,使轨道线路达到设计标准和线路维修规则的要求。能够完成这些工作的大机传感器包括线位移和角位移传感器,这里从多种型号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及功能方面介绍其适用车型、安装位置及用途,为相关专业人士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能实时测量正矢、优化计算拨道量的铁路曲线拨道量检测计算仪的原理及测量方法。该仪器可提高正矢测量精度,可实现测量和拨道连续作业。  相似文献   

11.
详细分析了08-32型正线捣固车和08-475型道岔捣固车三、四点法检测拨道的几何原理和实现方法,阐述了08-475型道岔捣固车拨道测量弦随动系统的补偿几何原理,并推导出了各参数之间的几何关系。为拨道系统的电气控制及电气调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临时维修作业捣固车的前端轨道偏差自动测量技术方案,测量系统采用惯性导航系统测量原理,结合智能化、集成化测控技术,搭载于捣固车上同步进出作业区间。利用测量系统在捣固车作业前后对施工区段进行轨道几何参数测量与数据处理,指导捣固车精细化作业的同时,保证捣固与测量同步,有效解决传统模式存在的人工上道频繁、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选取试验线进行快速且多次测量,自动计算获取轨向、高低、轨距、超高、高程等轨道几何参数,且各参数重复性偏差均达到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新的车载式地铁轨道缺陷巡检系统,利用机器视觉技术,通过对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实现轨道道床空间全断面高清晰成像、检测位置信息获取、轨道缺陷智能识别以及轨道缺陷数据无线传输保存等功能。最后,将该巡检系统应用在广州地铁8号线上,试验结果表明,该巡检系统具有定位精准、轨道缺陷检测精确、实时传输和分析的优点,适用于我国地铁轨道缺陷巡检,可有力保障列车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既有线提速改造时形成小区间无缝线路,利用长轨机械铺设比较困难,以往利用轨排换铺法进行。该法对既有线运营产生严重干扰,造成列车运行晚点,并形成诸多不安全因素,迫切需要改进。研究方法:在不拨移既有线路的情况下进出轨料,减少封锁次数,利用人工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方法取代轨排换铺法。研究结果:解决了既有线提速改造铺架与既有线运营的矛盾。研究结论:在既有线电气化改造施工中,使用这种人工铺轨代替轨排换铺,是一种利用短暂的运营间歇时间,保证运营安全与施工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整体道床沉降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城市轨道交通整体道床沉降的修复技术。以某城市轨道线路整体道床沉降为例,提出道床沉降修复原则,推导出轨道抬高量的理论公式,优化线路竖曲线半径,减少道床整治范围。提出并分析6种道床修复方案及特点,阐述新埋短枕方案的工艺原理、施工注意事项等。通过近1年运营实践,道床状态完好如新,验证该修复技术是可行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捣固车弦测法拨道测量原理及残留误差,在自主开发轨道几何参数自动引导计算机AGC时,引入轨道绝对位置偏移量数据接口,实现精确拨道作业。通过现场作业试验,将作业前精确测量的轨道偏移数据输入AGC,捣固车能够消除绝对位置误差,作业后线路绝对位置能够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杨杰 《机车电传动》1999,(2):23-24,29
着重介绍了大型养路机械08-32型捣固车拔道作业伺服系统的原理和利用激光技术实现直线自动拨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既有线提速至200 km/h工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第六次大提速中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200km/h的线路延展里程达到6003km,与低速相比较,200km/h对工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我国既有线提速200km/h要同时满足200km/h动车组、120km/h货物列车、25t轴重双层集装箱共线运行。为使广大工务工作者更好地适应200km/h的高标准、高平顺性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作者亲身参加第六次大提速多次试验中发现的14个问题,对晃车现象进行分析,反思在设计、施工,验收、养护维修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200km/h地段工务在检测、作业、复测、安全、管理、培训等方面对策和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结论:适应200km/h的高标准,提出工务工作的初步对策,包括:检测问题,作业问题,加强钢轨管理问题,轨道结构,长波长检测,大机配套,道碴管理问题,消除曲线、道岔位置不准、坡度不准的问题,试验确定200km/h轨道动态、静态不平顺容许偏差管理值的问题,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天窗配套,做好路基排水,抓好治安防范、防盗、防护等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应重点研究:大机的引进及配套,静态检测工具和工区作业工具的研发,预防性打磨规律的摸索,弄清路基沉降规律以确保过渡段刚度均匀;提高桥梁抗挠曲变形的刚度,通过设计、制造、施工等多个方面综合采取措施提高道岔结构本身和岔区的平顺性,以及既有线客车提速200km/h对桥梁的振动问题和疲劳问题。  相似文献   

19.
轨道状态的快速检测技术是保障轨道交通运维安全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依赖高精密、高成本的测量设备,这些测量设备测量数据质量高但体量小。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易获取、质量低但体量大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以及 5G 通信与云服务技术,以多车厢加速度、轮轨噪声数据为基础,实现多源数据融合的列车-轨道状态检测技术。实践表明,多源数据融合的列车-轨道状态检测技术是实现轨道设备质量状态智能辨识和预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