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单向交通组织具有缓解交通拥堵、便于实施的优势,但由此带来的绕行、末端压力等交通负担可能会降低更大范围内的交通效率.因此,有必要基于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的功能及特点,开发出对道路单向交通系统进行方案比选与仿真评价的具体方法,并在西安市唐延路单向交通系统中进行实践.首先对比现状交通与实施单向交通组织仿真模型中的交通效率,证明实施单向交通组织可缓解交通拥堵.其次,针对仿真模型中存在的冲突点提出改善方案.最后,通过方案比选获得最优交通组织方式.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直观、定量、准确地模拟并优化单向交通组织中的单行定向、系统末端交通设计、系统信号控制方案设计及交叉口渠化等设计环节,为单向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比选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历史城区往往由于道路资源有限,交通拥堵问题严重,提升交通系统总体容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测算城市的交通系统总体容量需要综合考虑公共交通系统和个体交通系统的协调-竞争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通系统容量测算方法,并以扬州实际调查为例,测算个体机动交通容量与公共交通系统容量对历史城区系统总体交通容量的影响,分析不同交通改善决策对交通系统总体容量的影响规律,为历史城区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内,找寻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发展的切入点。首先对现行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及工作流程进行剖析。提出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应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独立于机动车道路分级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道(路)体系,以及在中心城区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重点探讨如何在道路网络、轨道交通线网、枢纽布局、公共交通、停车系统等交通专项规划中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相关规划要求。最后,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交通设计工作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厦门市中心城区交通改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升 《城市交通》2011,9(2):22-25,46
为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促进城市交通良性发展,厦门市于1994-2009年持续开展了交通改善工作.首先回顾了厦门市中心城区3次交通改善历程.针对不同时期交通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优化交通结构、道路建设、交通组织等方面总结各个时期的主要交通改善对策,阐述交通改善的工作重点和主要内容,并分析采用的交通改善措施的作用及效果.最...  相似文献   

5.
周涛  程坦 《城市交通》2012,10(6):47-52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探索自行车交通在重庆市的发展途径,对重庆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规划。首先,针对主城区的山地城市特征,从城市及交通发展特点出发,研究分析发展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提出"服务特定区域,满足中短距离出行;接驳公共交通,完善出行网络"的功能定位,以及"两个网络"(公共交通接驳网络、局部区域自行车出行网络)"、一个特色"(特色景观自行车线路)的发展模式。最后,提出重庆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并进行实践,为同类山地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市单向交通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南京市主城区单向交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管理人员及使用者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城市单向交通对市民出行、沿路商业活动、居住与办公活动等社会活动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单向交通系统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心地区单向交通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国晓  杨涛  陆原  郭晟 《城市交通》2006,4(5):50-54
在城市中心区道路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运行效率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的必然选择.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单向交通的特点,并总结了单向交通的系统模式和基本要求,进而提出了中心区单向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在中心区现状交通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单向交通方案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中心区实施单向交通的建议,对我国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改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路单向交通正被广泛应用于疏导城市道路交通,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人员在设计单向交通管理方案时,面临如何评价方案的实施效果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较为全面的城市道路单向交通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单向交通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为单向交通规划提供一套能够对单向交通优化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和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宛岩  严挺 《交通标准化》2011,(24):112-115
分析当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期间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研究城市单向交通应用及实施的效果,提出了在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间实施单向交通缓解城区交通压力的措施和方法,并以宁波轨道1号线鼓楼站施工为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单向交通是通过对交通流的优化组织,尽可能地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挖掘道路交通潜力、均衡路网流量,以对局部的限制来保障全局的畅通,并最终实现交通流安全运行而采取的一种交通管理措施。以我国典型的组群特色城市淄博为例,利用宏、微观结合的一体化分析方法对其中心城区旧城区路网组织及交通流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并模拟验证单向交通组织方案,可为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虎门中心商业区三个相邻交叉口交通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在道路条件、周边建筑和交通流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渠化措施、单向交通、信号控制及其他交通工程配套设施,详细介绍了虎门中心商业区三个相邻交叉口及其周边道路的交通组织,降低了交叉口复杂性,改善了交叉口的交通秩序。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心镇综合交通发展特点,在借鉴普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镇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的基本步骤,并具体给出了交通需求预测、道路网络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及停车设施规划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结合上虞市崧厦镇综合交通规划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显现了本文所述方法在实际规划项目中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挤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整交通需求结构,使道路交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交通系统的供需达到较稳定均衡状态。针对兰州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特点,从平衡供需的角度分析兰州市进行交通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并依据交通需求管理有关理论,提出一系列具有可实施性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机非混行造成的交通低效问题,构建单向平面分流路网,即以机动车干路单向交通组织为基础,以机动车支路和自行车、公交专用路双向交通组织为辅助的公交专用、机非分离的路网模式。首先,采用VISUM,VISSIM模型,对单向平面分流路网与传统混合路网的路网特性、交通运输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流路网在交通绕行、转向比例方面与传统混合路网基本一致。其次,在对两套路网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单向平面分流路网的运输效率远高于传统混合路网。最后指出,将干路单向化处理,发挥单向道路的横向可穿越特性,辅以减少干路绕行的支路体系,是单向平面分流路网实现高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是城市交通管理中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提出从系统最优原则出发制定交通管理策略的观点,建立城市区域系统最优模型,并基于MATLAB软件中的遗传算法给出求解。最后,通过两个典型交通路网模拟验证最优模型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并获得控制目标交叉口绿信比、延误数以及区域交通网络总的运行时间。  相似文献   

16.
苏州古城交通分析及改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州古城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古城布局工整、脉络分明,功能完备,迄今仍然作为苏州市区的核心地区担负着重要的城市职能。随着城市经济和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与国内其他城市中心区一样,苏州古城也出现了道路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由交通引发的问题。从分析苏州古城用地情况出发,即从道路网络的发展演化过程、路网容量、布局结构、交通流空间分布以及现有交通模式等角度研究造成现状交通问题的种种原因,并从疏解古城城市功能,完善道路设施和交通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初步解决古城交通问题的几点策略,以供缓解苏州古城交通问题和其他遇到类似问题的城市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中心区道路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运行效率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的必然选择.以杭州主城核心区——湖滨地区为例,通过对区域功能定位、路网条件、交通流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现状交通组织存在的症结,在明确交通组织优化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单向交通组织改善方案设计及利弊分析,以期对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组织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帮助.  相似文献   

18.
韩光  杨介榜 《城市交通》2012,10(6):53-57
为缓解停车难问题、处理好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关系,在新城(镇)土地利用规划阶段做好停车规划,特别是路内停车规划,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路内停车带设置位置及车辆停放方式。然后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建立路内停车总量规划模型,并给出了路内停车规划的一般原则。最后以藤桥镇总体规划(镇区范围)相关数据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设置路内停车泊位后,藤桥镇道路饱和度均在0.7以下,处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