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城市道路公交停靠站的设置距离交叉口太近、公交站台长度不合理及路段公交停靠站对站布置等,导致公交站点处成为道路的交通瓶颈,造成通行能力下降、公交站台处交通拥堵及交通安全差等现象。通过对公交停靠站设置位置进行选择,根据公交站点通行能力模型给出标准公交停靠站在不同道路等级条件下的设置尺寸,进而通过模型计算给出路段和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在不同断面情况下的设计模式,成为城市道路公交停靠站设计的标准,并为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提高将会促进整个公共交通系统通行能力的提高,在分析公交停靠站延误时间的基础上,提出计算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方法。同时给出了提高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措施,对公交停靠站的设计等相关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道路中公交进出直线式与港湾式停靠站对外侧车道通行能力产生影响的问题,运用排队论与间隙接受理论相关成果,分别建立了直线式、港湾式排队无溢出及港湾式排队有溢出3种情况下公交进出停靠站对外侧车道的影响时间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公交出站延误及站点服务强度作为约束条件,推导出外侧车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给出设置条件;对仿真模拟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模型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给出了不同公交到达率下3种模式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通行能力范围值。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够为城市道路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城市公交运行状况,提升乘客出行效率和公交运营效率,研究从城市公交停靠站时间与总行程时间相关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基于全样本大数据的公交停靠站时间规律分析方法.通过收集济南市公交行程时间的全样本大数据,在对公交行程时间和停靠站时间典型问题和异常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计算不同公交班次的停靠站时间比例系数,构建了公交停靠站时间计算模型,分析了线路差异、驾驶员(车辆)差异、运行时段差异、行程时间差异等因素对比例系数的影响,并与江阴市的典型线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数据样本量的增加,公交停靠站时间比例系数会逐渐收敛至一个稳定值,且受到线路、时间、驾驶员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并提出城市公交系统的公交停靠站时间比例系数的建议取值为0.25.   相似文献   

5.
单车道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进出停靠站对道路通行能力产生折减,运用排队论与间隙接受理论相关知识,对单车道公交停靠站上下限设置条件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直线式、港湾式公交进出停靠站对机动车道的影响时间模型;进而以公交出站延误及站点服务强度作为约束,推导出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及设置条件模型;最后对仿真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给出不同公交到达率下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范围值。结果表明:当公交到达率为20 veh/h和30 veh/h时,对应的单车道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的上下限条件分别为:518~1 262 veh/h、518~1 243 veh/h。可见,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所得结果能够为城市道路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公交停靠站公交车损失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停靠时间影响着公交行程时间、公交准点率以及公交通行能力。文中从理论上阐述了公交停靠站公交车辆停靠时间及其组成部分。为定量分析停靠时间中的损失时间,调查了南京市几个典型的公交停靠站,并综合分析了损失时间的大小、离散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公交泊位数大于2时和公交泊位数小于等于2时的公交车损失时间有很大不同,在泊位数小于等于2的公交停靠站,损失时间较小,且基本保持恒定;在泊位数大于2的公交停靠站,损失时间增大,且受泊位数以及停靠站内已停公交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交停靠站与出入口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快速路公交优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将出入口分为公交出入口、非公交出入口,将停靠站分为路边型停靠站、路中型停靠站,解析了两类出入口与两类停靠站相互影响的机理,得到了停靠站与出入口的最小间距应该满足的条件。基于运动学原理、交通波动理论、概率论等知识建立了最小间距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蒙特卡罗等方法求解模型。利用天津市快速路大量的实测数据给出计算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公交专用道设置前后无港湾公交停靠站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有无公交专用道的路段上非公交车和公交车以及无港湾停靠站区域的非公交车分别提出车速模型公式,并考虑交叉口间距和车道宽度的影响。其中在无公交专用道的路段上采用美国联邦公路局路阻函数转化成线性模型,定义停靠度指标。根据在南京市和深圳市采集的实测数据回归,标定各模型参数,并通过F检验和t检验。同时研究无港湾停靠站区域的影响范围,从时间和空间上反映影响变化规律,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非港湾式停靠站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路段上非港湾公交车站对路段通行能力有影响的6个因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VISSIM进行试验仿真,得到大量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仿真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组权值和偏差矩阵数据,通过该数据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得到非港湾停靠站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确定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泊位数,以实际公交站点交通观测数据为基础,从优化公交站点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公交停靠需求与通行能力之间的关系,结合经典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在模型中添加港湾式公交出站变道造成的延误,建立单位时间内公交停靠需求大于站点通行能力的概率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港湾式公交站点泊位数优化方法.以武汉市中山大道长江二桥公交站点为例,根据站点运行情况将站点公交车排队溢出概率的上限值设定为15%,经计算得出该站点单位时间(1 min)的公交动态停靠需求大于站点通行能力的概率高于15%,通过调整泊位数提高站点通行能力后,通行能力满足公交停靠需求(p<15%),表明该方法能准确确定港湾式公交站点的泊位需求数,为港湾式公交站点泊位数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黄海客车在产品和市场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整,并提出多功能客车(MPB)的理念,成功开发并批量销售MPB产品.此外,黄海客车还抓住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发展机遇,全面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在LNG、CNG以及电动汽车方面实现了突破.在不断巩固公交车市场专业地位的同时,黄海一直努力拓展公路、旅游精品客车的多元化发展路线,成功实现客车产品系列化和全面化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公交动态     
《城市车辆》2007,(7):64-64
哈尔滨将发展万台燃气公交车和出租车,乌鲁木齐新型公交车站亮相,扬州:公交站有了“大管家”,广州首条快速公交线将动工,上海首批二甲醚公交车试运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介绍CAN总线技术在中通客车上的应用状况,探讨中通传统客车及新能源客车的总线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车载测试系统,对并联及串联混合动力客车与常规客车进行了整车排放测试,分析了不同型式的混合动力车节能环保性能。研究表明:混合动力公交车比常规公交车具有更好的节能环保性能;并联混合动力竺享车油耗高于串联混合动力公交车;对于PM、HC和CO排放而言,并联混合动力公交车高于串联混合动力公交车,对于NOX而言,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第七届北京国际客车展暨第四届中国客车大赛,于2月28日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序幕。作为中国客车界的开年大戏,本届展会吸引了国内外百余家企业参展,中大汽车携旗下4款车型亮相北京客车展。  相似文献   

16.
深入解析公交信息对居民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机理,是合理规划城市公交出行信息环境的理论基础,对于城市交通管理以及交通拥堵的缓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基本变量的基础上加入公交信息、出行经验、个人属性等变量,对计划行为理论加以改进,利用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建立公交信息条件下的公交出行意愿模型。以南京市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确定了各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对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公交信息对公交出行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变量有直接显著影响,且为正向关系,影响系数分别为0.533、0.451和0.576;公交信息会对公交出行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影响总效应为0.92,说明高质量的公交信息可以提升公交吸引力,增强居民的公交出行意愿。   相似文献   

17.
介绍国外客车概况及先进技术,并阐述我国城市客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简述国内电动客车空调的两种控制模式;提出一种基于CAN总线的电动客车空调控制模式,并设计CAN通讯报文。  相似文献   

19.
林然 《驾驶园》2008,(5):34-36
为了保证客车的安全营运,用户必须按照车车的<使用说明书>合理地使用、维护和保养客车,俗话说:"七分保养,三分修理".   厂家把质量可靠、合格的产品提供给用户,实际上这只保证了客车正常营运质量可靠性的一半,而客车营运质量的另一半则掌握在用户自己手里.……  相似文献   

20.
粘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客车的生产,并成为客车生产的重要组成环节。对粘接技术的粘接胶、密封胶在大客车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