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木文基于轮轨滑动和钢轨侧磨机理,推导出了钢轨一次磨耗量同轮轨横向力、冲角等的关系式, 给出了各种情况下建议采用的磨耗因子,引用了有关试验结果验证了部分理论推导。   相似文献   

2.
为了弥补42号高速道岔钢轨磨耗规律理论研究的不足,建立了高速道岔钢轨磨耗发展的理论预测模型. 基于Archard材料磨损理论和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进行钢轨磨耗深度分布计算;采用了一种自适应步长算法对岔区各特征位置钢轨型面进行更新,可有效减少误差累积、改善数值模型稳定性;基于理论预测模型研究了42号高速道岔尖轨和基本轨的磨耗分布和发展规律.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 直向过岔时,轮载过渡发生于35.0~50.0 mm断面之间;在轮载过渡前磨耗发展缓慢加快,轮载过渡区段磨耗发展迅速加剧,轮载过渡完成后磨耗发展有所减缓. 2) 侧向过岔时,列车进岔后很快就开始贴靠曲尖轨运行,9.1 mm断面即出现侧磨;随着曲尖轨逐渐加宽,尖轨轨肩始终存在较严重磨耗,直基本轨虽主要承担轮载,但磨耗相对曲尖轨要小得多;轮载过渡开始后曲尖轨磨耗分布变宽,轨肩磨耗显著减小,至全断面后曲尖轨磨耗再次显著减小;曲基本轨磨耗均主要分布于轨头中部,轮载过渡前磨耗发展逐渐加快,过渡开始后磨耗发展减缓.   相似文献   

3.
以CRH6A城际动车组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磨耗后轮轨型面,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计算了通过曲线时的轮轨力与轮对位置参数;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建立了轮轨三维滚动接触模型,计算了轮轨接触应力特性和滑移特性;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提出一种车轮表面接触区域磨损速率快速计算方法,研究了新轮、磨耗初期车轮和磨耗到限车轮与新轨、磨耗后钢轨相互作用下,车轮通过曲线时接触区域磨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新轮和磨耗后钢轨、磨耗初期车轮和新轨、磨耗到限车轮与新轨相互作用下最大法向接触应力分别达到了2 017、1 803和1 668 MPa,比新轮和新轨、磨耗初期车轮和磨耗后钢轨、磨耗到限车轮和磨耗后钢轨3种作用下最大接触应力高出20%以上;新轮和磨耗后钢轨、磨耗初期车轮与新轨、磨耗初期车轮和磨耗后钢轨相互作用下,轮轨间出现两点接触、三点接触,甚至四点接触;在多点接触下,轮缘处接触点表现出应力集中且磨损速率较高的特点,最大磨损速率分别达到2.60×10-5、3.82×10-5、3.52×10-5 mm·s-1,远高于新轮和新轨、磨耗到限车轮和新轨、磨耗到限车轮和旧轨3种作用下的磨损速率;磨耗到限车轮和新轨与磨耗钢轨相互作用下的磨损速率均相对较小,说明在磨耗后期的车轮磨耗相对较小;轨角磨耗会严重加剧新轮的轮缘磨耗,且磨耗初期车轮具有较高的轮缘磨损速率,应将车轮镟修周期和钢轨打磨周期相协调,并通过涂油等方式降低磨耗初期的轮缘磨损。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铁线路普遍存在的钢轨磨耗现象,运用Simpack数值模拟虚拟样机技术和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地铁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针对车辆行驶于4种减振轨道曲线线路时,对轮轨磨耗、减振器扣件地段加密措施、梯形轨枕枕下刚度和参振质量调整措施进行了仿真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抑制钢轨波磨,板下减振和枕下减振方式在小曲线半径曲线地段使用效果要优于既有刚度和间距条件下的减振器扣件和Vanguard扣件;对于抑制钢轨侧磨,板下减振和枕下减振方式的效果也相对较好;减振器扣件间距加密措施、梯形轨枕枕下刚度及参振质量的增加,对减磨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超薄磨耗层作为一种有效的养护措施被广泛的运用在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中。超薄磨耗层作为一种超磨耐久的表面层,主要运用在撤槽深度低于10mm,并且路面比较平整的不存在结构性损害的公路养护施工中,能够有效的对路面表层的服务功能进行提高。本文主要阐述了超薄磨耗层的优势,并且根据实例阐述了超薄磨耗层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6.
简要叙述了钢轨侧磨的机理,重点分析了列车牵引重量、轴重和曲线半径对侧磨的影响,认为大秦线上钢轨减磨的对策应当是在加强轨道养护的基础上逐步配套强化轨道结构。  相似文献   

7.
针对日益突出的车轮高阶多边形磨耗问题,基于轮轨系统转子动力学模型、轮轨接触模型和车轮圆周磨耗深度模型,建立车轮多边形磨耗发生与演化模型;分析列车运行速度和车轮质量偏心的变化,揭示车轮多边形磨耗发生与演化的规律,并进行现场跟踪实测数据验证;通过模态和灵敏度分析研究系统参数对多边形磨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轮高阶多边形磨耗的产生和演化遵循“定频整分”规律,即580 Hz左右的固定频率整分轮对转频时,车轮磨耗会演化成19阶左右的多边形,否则车轮磨耗将趋于均匀;该固定频率主要来源于轮对的2阶弯曲模态,且对车轴直径的灵敏度最大,通过定转速运行、增大车轴直径等措施改变固定频率可有效抑制车轮多边形磨耗.  相似文献   

8.
大秦线钢轨侧磨原因分析及减磨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要叙述了钢轨侧磨的机理,重点分析了列车牵引重量、轴重和曲线半径对侧磨的影响,认为大秦线上钢轨减磨的对策应当是在加强轨道养护的基础上逐步配套强化轨道结构。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钢轨磨耗和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与钢轨硬度的关系,基于Archard磨耗模型和临界平面法疲劳裂纹萌生预测模型,结合磨耗和型面变化分段迭代和疲劳损伤累积,提出了钢轨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共存预测方法;对4种不同硬度钢轨的磨耗发展、疲劳损伤累积以及疲劳裂纹萌生寿命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的裂纹萌生寿命与现场观测结果有较好的吻合性;高硬度钢轨可以降低磨耗、延长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适合在小半径曲线上应用;4种硬度的钢轨中,钢轨硬度每提高10 HBW,平均磨耗发展率将降低约3%~6%,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延长约9%~12%;对比U78CrV/U76CrRE热轧钢轨,U78CrV热处理钢轨的平均硬度值增加了17.9%,磨耗发展率降低了约19.8%,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延长了约57.7%;在轮轨摩擦系数为0.3时,4种钢轨的疲劳裂纹均萌生于轨面1.0~2.5 mm以下的亚表面范围内,距离轨顶中心15~18 mm.   相似文献   

10.
钢轨波形磨耗的影响因素及减缓措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轮对粘滑振动的钢轨波形磨耗(简称波磨)成因理论,从线路结构,走行部结构,轮轨接触特性及运营条件4个方面,对影响波磨的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总结,提出了9类减缓波磨的措施,部分措施已进行了现场试验,效果良好,在一定的程度上证明了波磨成因理论的正确性和减缓波磨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NM360是在Q345基础上通过调整合金元素后生产的新钢种。还缺少摩擦磨损性能的评定参数,通过粘着磨损和冲蚀磨损试验用称重法测量其磨损量,测定了它的抗粘着和抗冲蚀的摩擦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微量合金元素能改善材料组织,其性能优于Q345。并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the abrasive wear of polymer tapes in ATM (Auto Teller Machine) servicing in sand dust environment. Aethods The abrasive wear experiment of polymer tapes, PEN (polyethylene-2, 6-naphthalenedicarboxylate) and PI (polyimide), by sand dust particles is performed in ATM tribosystem.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n surface of polymer tap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wear mechanisms are examined. ReSults As main results, the worn surfaces of polymer tapes show bi-fractal characteristics, and PI tape shows higher fractal dimensions and finer wear profiles than PEN tape. Wear mechanism examination shows macro and micro ploughing and cutting grooves and micro fracture characters, which gives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bi-fractal character of worn polymer tapes. Conclusion Worn polymer tape shows fractal character and bi-fractal can be used in accurately characterizing the abrasive wear of polymer tapes of ATM in sand dust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线接触零件磨损过程的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磨损寿命预测,磨损状态监测及摩擦副参数优化是摩擦副系统的磨损过程中的三大难点。本基于离散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提出一种数值仿真模型,可用于解决复杂动态非线性系统的磨损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集成神经网络的刀具磨损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神经网络识别铣刀磨损量的监测方法.利用小波包变换将切削力和振动信号分解为不同频带的时间序列,从每个信号中选择与刀具磨损状态最相关的3组频段的均方根作为监测特征;通过信号的组合和不同子网络输出决策间的融合,集成神经网络输出刀具磨损的识别结果.试验和仿真分析表明,此方法能够满足刀具磨损量实时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角接触球轴承微动磨损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载荷、摆动角度和循环次数对角接触球轴承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用自制的轴承微动试验装置对角接触球轴承QJ208在干态下进行了3种摆角(0.88°、1.21°和1.54°)、4种轴向载荷(2.5、5.0、10.0和20.0 kN)、2种循环次数(2和12万次)的摆动微动试验,在此基础上,对轴承磨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圈上微动磨损随载荷增大而减缓,随摆角增大而加重,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其磨损增幅趋缓;在摆角为0.88°时,磨损机制以疲劳磨损为主,在摆角为1.54°时,则以磨粒磨损为主;在同一钢球接触处,外圈上的磨痕比内圈上的磨痕严重.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关节的磨损问题是制约我国人工关节矫形术全面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磨损的检测和分析技术是评价磨损的手段。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对人工关节磨损的检测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越来越迫切需要精确实现人工关节微量磨损的数字化检测、分析和表征。文章论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测量方法,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点,这对于人工关节磨损的测量及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二硫化钼(MoS2)填充乙烯基树脂(VER)复合材料及所成转移膜在不同转速、载荷下的摩擦学性能,并对摩擦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oS2含量低于15%和高于35%时主要磨损机制分别为粘着磨损和轻微犁削式的磨粒磨损,且都不随转速的变化而改变;但MoS2含量处于15%~35%时主要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疲劳剥落式的磨粒磨损,且随转速的增加而减弱.另外,MoS2含量低于25%时摩擦系数随载荷增加而增大,高于25%时却随载荷增加而减小,磨损率均变化不大.对偶盘上形成的转移膜能有效降低摩擦磨损,随着MoS2含量的增加,转移膜的减摩时问逐渐延长,而摩擦系数基本不变;随着载荷的增加,转移膜的摩擦系数逐渐降低,减摩时间则大幅度缩短.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离散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提出了一种数值模拟方法,以柴油机凸轮机构为研究对象,针对光面磨损失效形式,给出了数值模拟模型,提出了具体的算法方案并编写了通用程序,实现了磨损寿命的预测,为柴油机整机系统磨损过程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