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丘脑中央下核 (Sm)内微量注射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试验诱发的腰段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 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Sm内微量注射吗啡 (5 μg ,0 .5 μL)可以明显抑制大鼠后肢跖部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诱发脊髓背角的c fos蛋白表达 ,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2 6 .5 8± 1.79)个 ,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6 2 .0 9± 14 .5 9)个 ],明显减少 (P <0 .0 0 1) ,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被Sm内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1.0 μg ,0 .5 μL)所翻转 ,其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5 5 .5 0± 9.81)个 ,与单独注射吗啡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但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阿片肽及其受体可能参与Sm介导的下行抗伤害感受效应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的痛觉调制通路的发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总结本课题组关于中枢痛觉调制通路的研究工作。方法 用动物行为学、电生理学、神经药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结果 损毁丘脑中央下核 (Sm)易化大鼠伤害性行为反应 ;电刺激或化学刺激Sm或VLO抑制伤害性行为反应和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 ,并且这些效应可被损毁或抑制腹外侧眶皮层 (VLO)或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的活动所取消 ;伤害性刺激和手针刺激可激活Sm神经元的活动 ;损毁Sm或VLO可明显减弱由强电针兴奋细纤维产生的镇痛 ,而对弱电针的作用无明显影响 ;Sm或VLO内微量注射吗啡、5 羟色胺(5 HT)、谷氨酸钠产生明显的抗伤害效应 ,这些效应可分别被其各自的受体拮抗剂阻断 ;Sm或VLO内注射γ 氨基丁酸 (GABA)明显减弱吗啡或 5 HT诱发的抑制 ,而注射GABAA 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抑制伤害性行为反应并增强吗啡和 5 HT诱发的抑制。结论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一个由脊髓 Sm VLO PAG 脊髓组成的痛觉调制负反馈环路 ,该环路在针刺兴奋细纤维产生的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阿片肽、5 HT、谷氨酸及GABA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可能参与该通路的痛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5-羟色胺(5-HT)能上行轴突从中缝背核投射到前脑的很多区域,包括腹外侧眶皮层(VLO)在内。VLO内广泛分布着5-HT1A、2、3、4受体。本研究以辐射热诱发的大鼠甩尾反射潜伏期(TFL)为指标,观察微量注射5-HT是否参与VLO内的下行抗伤害效应,并研究了5-HT1A、5-HT2、5-HT3和5-HT4受体亚型的拮抗剂对5-HT效应的影响,以明确参与该效应的受体亚型。结果表明VLO内微量注射5-HT(2、5、10μg/0.5μL)剂量依赖性抑制了大鼠甩尾反射。预先分别给予选择性5-HT1A受体拮抗剂NAN-190(10μg),选择性5-HT2受体拮抗剂CPT(50ng)以及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LY-278,584(2.5μg)均可部分拮抗VLO内微量注射5-HT(10μg)诱发的抗伤害效应,而5-HT4受体选择性拮抗剂GR113808(10μg)对VLO内微量注射5-HT诱发的抗伤害效应没有影响。VLO内单独微量注射NAN-190、CPT和LY-278,584对甩尾反射没有影响。研究结果提示5-HT1A、5-HT2和5-HT3受体,而不是5-HT4受体参与介导VLO内5-HT诱发的抗伤害效应。VLO内微量注射5-HT可激活其内到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投射神经元,进而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脊髓水平产生抗伤害效应。  相似文献   

4.
以免疫细胞化学ABC法,观察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桔抗剂对伤害性电刺激大鼠单侧后爪诱发的同侧腰段脊髓背角F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发现伤害性电刺激诱发的Fos阳性神经元,多数位于同侧背角浅层,排列密集,少数位于同侧背角深层,排列稀疏;腹腔注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使同侧背角浅层和深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而多巴胺二型受体拮抗剂能够完全阻断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抑制作用。提示多巴胺受体参与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μ-和δ-阿片受体在介导丘脑中央下核(Sm)内阿片诱发的抗伤害感受效应中的作用。方法用自动检测系统记录大鼠爪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诱发的伤害性行为,观察Sm内微量注射吗啡和选择性μ-和δ-阿片受体拮抗剂对伤害性行为的效应。结果吗啡(31 mmol/L,0.5μL)明显抑制福尔马林诱发的伤害性行为,这种效应可被μ-阿片受体拮抗剂-βfunaltrexamine(-βFNA,0.4 mmol/L,0.5μL)和naloxonazine(0.8 mmol/L,0.5μL)阻断,部分地被δ-受体拮抗剂naltrindole(0.4 mmol/L,0.5μL)阻断。结论Sm内注射吗啡诱发的抗伤害感受效应主要由μ-阿片受体介导,部分地由δ-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了脊髓局部应用DA对清醒大鼠背角伤害性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发现DA对背角伤害性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RHS、TES诱发反应均有抑制作用;DA对TES诱发反应的抑制主要表现为后串放电脉冲数的减少,但在有些神经元还伴有后串放电的潜伏期延长、时程缩短或频率下降;DA的作用可被静脉注射DA能受体拮抗剂氟哌啶所翻转。本文在国内首次证实,DA对大鼠背角伤害性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电刺激和微注射吗啡均能显著抑制广动力型 (WDR)和特殊伤害感受 (NS)神经元的伤害感受性放电。但是对 NS神经元放电的抑制明显地大于对 WDR神经元。电刺激 PAG能完全抑制 NS神经元的伤害感受性放电。于 PAG微注射吗啡后 ,NS神经元和 WDR神经元的伤害感受性放电均显著减少。但 NS神经元受抑制的程度更大。电刺激 PAG能使外周传入诱发的背根电位 (DPR)慢电位 (DR- 波 )明显增大 (P <0 .0 0 1)。本研究结果揭示 ,PAG对脊髓 WDR和 NS神经元活动的抑制作用的程度 ,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以对 NS神经元的抑制为著。由观察 DRP的结果提示 ,在 PAG对脊髓伤害感受神经元的下行抑制作用中 ,可能有突触前抑制参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2 (prostaglandinsE2 ,PGE2 )的特异性受体EP1受体亚型拮抗剂SC192 2 0对糖尿病大鼠隐神经中C单位传入活动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隐神经C单位感受野中心皮内注射EP1受体拮抗剂SC192 2 0 ,测定C单位对持续 1min阈刺激和阈上刺激的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糖尿病组大鼠C单位的机械阈值显著降低 (P <0 .0 1)。皮内注射SC192 2 0前后 ,持续阈刺激和阈上刺激所诱发的对照组大鼠C单位的传入放电无显著差异 ;持续阈刺激诱发的糖尿病大鼠C单位的传入放电在注射后明显减少 (P <0 .0 5 ) ,而持续阈上刺激诱发的传入放电则无显著变化。结论 EP1受体阻断剂可阻断PGE2 对C单位的敏化作用而缓解糖尿病大鼠的痛过敏 ,提示PGE2 在糖尿病痛过敏的外周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 PAG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及有关的神经递质。方法 以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 (C-反应 )为痛指标 ,采用细胞外记录单位放电、核团损毁及核团内微量注射药物的方法 ,观察静脉注射琥珀胆碱 (SCH)所诱发的肌梭传入对 WDR神经元 C-反应的影响。结果 静脉注射 SCH可兴奋大多数 PAG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 ,而对WDR神经元 C-反应呈明显的抑制作用 ;损毁双侧 PAG腹外侧区后 ,静脉注射 SCH对 WDR神经元 C-反应呈明显的抑制作用 ;损毁双侧 PAG腹外侧区后 ,静脉注射 SCH对 WDR神经元 C-反应的抑制分别呈现减弱、减弱、增强作用。结论  PAG在肌梭传入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 ;阿片肽类物质及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参与了 PAG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PAG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及有关的神经递质。方法 以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型(WDR)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C-反应)为痛指标,采用细胞外记录单位放电、核团损毁及核团内微量注射药物的方法,观察静脉注射琥珀胆碱(SCH)所诱发的肌梭传入对WDR神经元C-反应的影响。结果 静脉注射SCH可兴奋大多数PAG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而对WDR神经元C-反应呈明显的抑制作用;损毁双侧PAG腹外侧区后,静脉注射SCH对WDR神经元C-反应呈明显的抑制作用;损毁双侧PAG腹外侧区后,静脉注射SCH对WDR神经元C-反应的抑制分别呈现减弱、减弱、增强作用。结论 PAG在肌梭传入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阿片肽类物质及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参与了PAG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背侧海马齿状回5-HT_(1A)受体在制备帕金森病(PD)大鼠焦虑行为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盐酸6-羟基多巴(6-OHDA)单侧内侧前脑束(MFB)完全损毁制备PD模型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假手术组和MFB毁损大鼠黑质致密部(SNc)和腹侧被盖区(VTA)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TH-ir)神经元的数量;采用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背侧海马齿状回(DG)局部给予5-HT_(1A)受体激动剂8-OH-DPAT或拮抗剂WAY-100635对假手术组和MFB毁损组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检测其焦虑相关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结果 PD组损毁侧SNc中的TH-ir神经元完全缺失,而VTA中TH-ir神经元的数目则显著减少到未损毁侧的(34±2)%;在旷场实验中大鼠的自发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能力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并且在旷场实验中央区停留时间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的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明显缩短,即诱发大鼠的焦虑样行为。背侧海马DG内注射5-HT_(1A)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对大鼠的自发运动均无影响。假手术组大鼠背侧海马DG内微量注射5-HT_(1A)受体激动剂8-OH-DPAT或拮抗剂WAY-100635,均对其焦虑样行为没有影响;而MFB毁损大鼠的背侧海马DG内微量注射8-OH-DPAT,其在旷场试验中央区停留时间显著延长,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增加,即改善焦虑样行为;MFB毁损大鼠的背侧海马DG内注射5-HT_(1A)受体拮抗剂WAY-100635,对其焦虑样行为无影响;6-OHDA单侧完全损毁MFB组损伤侧的纹状体、mPFC、杏仁核和腹侧海马内DA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而5-HT和NA含量没有变化。结论6-OHDA单侧完全损毁MFB导致SNc的DA能神经元完全损毁,VTA DA能神经元部分损毁;损伤侧的纹状体、mPFC、杏仁核和腹侧海马内DA神经递质含量明显降低,且出现焦虑样行为;背侧海马DG内注射5-HT_(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可改善MFB毁损大鼠的焦虑样行为,但对假手术组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鞘内注射氯胺酮能否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而治疗神经病理性痛。方法利用大鼠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并鞘内注射氯胺酮,应用von Frey行为测试观察对大鼠基础痛阈和SNL所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对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鞘内注射氯胺酮能够降低SNL诱导的机械性痛觉增敏,但对正常大鼠的机械性基础痛阈没有显著影响。同时鞘内注射氯胺酮能抑制SNL所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结合荧光强度半定量检测,观察到鞘内注射氯胺酮可以降低SNL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特异性标记物OX-42的表达。结论氯胺酮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国产盐酸莫索尼定 (Mox)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 0周龄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30只随机分为①Mox +SHR组 ,②Cap +SHR组 ,③SHR组 ,每组 10只。另设性别、周龄相配的SD大鼠 10只为正常对照组 (NC组 )。观察期末 ,测量左心室重 体重 (LVW BW )、左室胶原分数(CVF)、标准化血管周胶原面积 (PVCA)、肌间动脉中膜厚度 (AMT)及左室组织c myc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 Mox+SHR组不仅LVW BW明显低于SHR组 [(3.4 6± 0 .13)mg·g- 1 vs(3.96± 0 .18)mg·g- 1 ,P <0 .0 1],CVF低于SHR组 [(0 .0 86± 0 .0 18)vs(0 .0 4 6± 0 .0 15 ) ,P <0 .0 1],PVCA少于SHR组 [(0 .6 9± 0 .11)vs(1.34± 0 .2 9) ,P <0 .0 1],AMT薄于SHR组 [(7.97± 0 .73) μmvs(11.91± 1.16 ) μm ,P <0 .0 1],而且c myc表达量也低于SHR组 [(0 .74±0 .16 )Avs(1.2 4± 0 .2 1)A ,P <0 .0 1]。结论 盐酸莫索尼定能够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左室肥厚 ,对c myc基因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体水平上观察选择性胆碱能M受体激动剂氧化震颤素(Oxo-M)对正常和6-羟基多巴胺(6-OHDA)毁损大鼠脚桥核(PPN)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PPN内注射Oxo-M,观察PP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大鼠相比,6-OHDA毁损组大鼠PPN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增高(P<0.01),神经元活动趋于不规则(P<0.001);PPN内注射Oxo-M对正常组和6-OHDA毁损组大鼠的PPN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可产生升高、降低和无变化三种改变.然而,PPN内注射Oxo-M对正常组大鼠PPN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无明显影响,但Oxo-M使6-OHDA毁损组大鼠PPN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01).结论 胆碱能M受体激动剂抑制损毁组大鼠PPN神经元的活动,其作用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到PPN内突触前和突触后胆碱能受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形态学观察,研究胰岛素对短暂脑缺血大鼠海马CA1 区迟发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胰岛素组术前腹腔注射胰岛素和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第1、3和7天取材,HE染色观察计数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结果 再灌注后1、3、7 d模型组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为176.00±4.24、110.75±7.89和59.00±8.41;胰岛素组为:178.00±8.52、166.00±6.06 和92.50±9.98。结论 胰岛素可延迟局灶性短暂脑缺血后海马CA1 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这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缝大核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 ,以大鼠脊髓背角 WDR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为痛反应指标 ,观察了损毁中缝大核 (NRM)前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 (SCH)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脊髓背角 WDR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的影响。结果 在 34个 WDR神经元中 ,有 2 7个单位的晚串放电被静注 SCH诱发的肌梭传入所抑制 (占76.67% ) ,5个单位表现为兴奋 ,2个单位无反应 ,对有抑制作用的 1 9个单位进一步观察发现 ,损毁中缝大核后 ,静注 SCH诱发的肌梭传入对 WDR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抑制率由损毁前的 31 .92 %降至 2 3.44%。结论 提示中缝大核在肌梭传入的镇痛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顶盖前区前核 (APtN)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 ,以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 (C 反应 )为痛反应指标 ,观察了损毁APtN前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 (SCh)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C 反应的影响。结果 静脉注射SCh可兴奋大多数APtN神经元 ,而对WDR神经元C 反应呈明显的抑制作用 ;损毁双侧APtN后 ,静脉注射SCh对WDR神经元C 反应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抑制率由损毁前的 41 .2 6%降至 1 9.99%。结论 APtN在肌梭传入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和比较不同参数电针对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腰部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和特异伤害感受型 (NS)神经元的活动 ,观察了不同强度 (1mA ,5~ 6mA)和不同频率 (5、2 0、5 0、10 0Hz)电针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 (C 反应 )的影响。结果 强电针时选用低频 (5Hz)较好 ,而弱电针时选用高频 (5 0Hz)为佳。结论 电针对脊髓伤害性传递的抑制作用具有强度和频率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治疗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痛的作用机制及其时间窗。方法通过行为药理学方法证实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对大鼠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所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其作用时间窗,并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变化。结果脊神经结扎后盐水对照组动物出现明显的神经病理性痛,同时形态学结果显示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明显活化;脊神经结扎术后1、3、7d鞘内注射米诺环素,与盐水组对比可有效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同时可以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脊神经结扎后10、21d鞘内注射米诺环素,与盐水组比较虽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但却不能缓解神经病理性痛。假手术组无论是鞘内给予米诺环素还是生理盐水都不影响动物的痛行为学变化以及脊髓背角的形态学变化。结论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治疗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痛,其治疗时间窗为神经病理性痛发生的早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对骨发育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本文从体内和体外实验两方面研究了甲状腺激素对BMP 2、IGF 1基因的调节作用。方法 复制碘缺乏大鼠动物模型 ,检测了甲状腺激素缺乏状态下大鼠颅骨中BMP 2、IGF 1基因表达水平。原代培养正常和碘缺乏大鼠颅骨成骨细胞 ,加入T3 观察成骨细胞中BMP 2、IGF 1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BMP 2、IGF 1基因表达水平在碘缺乏大鼠颅骨中明显降低。 1、14、2 8、4 2、5 6、84各日龄正常组大鼠颅骨中BMP 2mRNA表达量分别为 3.2、4 .0、0 .75、0 .6 2、0 .4 6和 0 .31× 10 -16mol·μg-1总RNA ,碘缺乏组分为 0 .9、0 .5 2、0 .2 0、0 .16、0 .13和 0 .2 0× 10 -16mol·μg-1总RNA ,分别为正常组的 1/ 6 .5、1/ 7.6 9、1/ 3.75、1/ 3.88、1/ 3.5 4和 1/ 1.5 5。各日龄正常大鼠IGF 1相对表达量 (IGF 1与 β actin的灰度值比 )为 1.2 8± 0 .17、1.2 7± 0 .18、1.14± 0 .16、0 .84± 0 .0 7、0 .4 8± 0 .10和 0 .89± 0 .0 8;碘缺乏大鼠分别为 1.0 4± 0 .0 4、1.19± 0 .12、1.16± 0 .0 2、0 .4 5± 0 .0 5、0 .4 0± 0 .0 3和 0 .6 5± 0 .0 5 ,分别较正常组降低了 2 3%、6 .7%、7.5 %、87%、2 0 %和 37%。体外实验中 ,T3 浓度从 0 ,10 -10 ~ 10 -6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