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纪平 《隧道建设》2002,22(3):30-32
通过对浙江75省道里王隧道衬砌混凝土出现大量裂纹的原因分析,总结了公路隧道衬砌混凝土产生裂纹的原因及治疗措施,进一步探讨了隧道衬砌裂纹的原因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工程隧道在混凝土衬砌完工以后,隧道周围裂隙水被封闭于混凝土衬砌之外,使其形成较高的水头压力,常常会在衬砌混凝土的薄弱部位渗出,影响构筑物的安全使用。文章就工程隧道出现渗水后应如何防治和处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施家梁隧道为3车道大断面高速公路隧道,在施工开挖过程中雷口坡组灰岩与须家河组砂岩的界面上出现了3个看似不连通的溶洞,K44+090处发现的溶洞甚至为一无水干溶洞。但由于对溶洞的处治认识不足,忽略了各溶洞的连通性,致使隧道二次衬砌完成后,雨季来临时二次衬砌开裂,给隧道衬砌结构造成了很大危害。介绍K44+090岩溶水的处治设计思路,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恒山特长隧道2011年2月27日在ZK88+907位置发生塌方,ZK88+854-+902段二衬出现严重的超、侵限变形,二衬侵入净空最大达25cm,仰拱出现开裂变形,衬砌整体移位且地表山坡拉张与剪切裂缝发育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到隧道结构安全。本文主要对该隧道病害的特征、形成原因及综合处治方案进行了论述,经过监控量测表明,隧道已处于稳定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为隧道病害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新建的隧道穿越既有隧道和其他建(构)筑物的现象逐年增多,为保护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对新建的隧道工程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永宁高速公路虹桥隧道浅埋软弱围岩进口段下穿省道公路307线,为保证省道公路307线安全运行和虹桥隧道施工的安全,在虹桥隧道进口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大管棚超前支护、省道307线临时改路,以及隧道复合衬砌支护和监控量测等方法,使虹桥隧道顺利下穿省道307线。  相似文献   

6.
地质雷达技术及其在公路隧道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新建公路隧道中,衬砌是隧道的主要承载结构,也是隧道防水的重要工程,其施工质量对隧道长期稳定和使用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隧道衬砌常见的质量问题有衬砌与围岩结合部的缺陷、局部裂缝、混凝土强度不够、衬砌厚度不足等。针对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采用雷达检测技术,可以对混凝土衬砌与围岩结合部出现的脱空、回填欠实、富水区圈定、衬砌厚度等进行无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为采取加固措施消除隐患提供了依据,起到了对隧道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巴彭公路铁山隧道位位于四川省达川市境内,铁山大河沟西北66°,全长2099m,由于采煤层采空区,地下水及软弱围岩等因素的影响,至使40+527+608段二次衬砌出现开裂,错台,掉块,钢筋弯曲,剪断,水沟边墙出现断裂,渗水,危及到行车安全,被迫关闭交通,进行病害整治。病害整治的方法为,对隧道围岩及其采空区进行注浆加固后,拆除病害严重段的二次衬砌及其仰拱,路面,重新施作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对一般病害段则  相似文献   

8.
大跨度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尊贵  李震 《公路》1999,(9):43-47
虎门大桥引道工程中白花白右线隧道由于跨度大,埋深浅,地质条件,又正逢雨季施工而出现洞内大塌方,塌方抢险处理分两步进行;首先加固未塌方地段,共次对塌体进行处理,公路大跨度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必须 次衬砌及早封闭,使其与初期支护共同参与受力,并加强山体地表排水,防止雨水渗入增大山体压力,确保施工坦民安全。  相似文献   

9.
黄达 《公路与汽运》2014,(5):195-199
隧道二次衬砌开裂是一种在隧道建设工程中经常出现的危及结构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其出现是由于不良地质、岩土工程勘察精度、结构设计、施工方法选择等因素导致的,目前的常规处理方法施工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效果难以保证。文中结合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汝城(湘赣界)至郴州公路第23合同段亭子坝隧道二次衬砌开裂处治,引入粘贴碳纤雏布技术,说明了该处治方案的施工技术及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浅埋偏压隧道地表及洞内开裂的岩体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梅坎铁路松南隧道在进口端DK98+860~+940段施工期间和二次衬砌施工后出现的工程病害,主要介绍了产生病害的工程环境,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机理,介绍了病害处理的具体工程措施和具体施工方法,总结了浅埋、偏压、破碎围岩条件下隧道施工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地质雷达工作原理及现场检测方案设计,并以其为检测手段,对公路隧道的衬砌质量进行检测,根据雷达判释结果及数理统计结果,表明:该隧道初衬厚度相对比较均匀,厚度一般在22~23cm之间;左腰线的初衬厚度比右腰线的厚度大;在桩号K6+795~+797.5范围拱顶深度范围0.7-1.0m内出现30cm的松动带。  相似文献   

12.
隧道塌方是公路隧道施工中最为常见的典型事故。本文针对广梧高速公路段上石牙山隧道苍梧端左线LK57+793出现的塌方事故,给出了初步处理方案和衬砌结构设计变更。同时,采用同济曙光软件,按荷载一结构法建立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变更后的衬砌结构设计进行了数值分析和计算,衬砌截面校核表明,变更后的支护设计满足《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的规定。本文所做工作对今后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处治和支护设计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外公路》2009,29(1)
2009年1月7日,昌九铁路最长的隧道工程袁家山隧道安全顺利贯通。袁家山隧道全长688m,属Ⅳ、Ⅴ级围岩。2008年4月28日正式开工以来,在围岩较差的情况下,承担施工任务的中铁四局二公司采用施作长管棚及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环形开挖留核心土进行上台开挖,并及时跟进中台和下台以及仰拱、二次衬砌等工序,使围岩得到了较好的稳固,施工安全得到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营运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和厚度不足已成为衬砌通病,钢带加固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已成为此类病害处治的优先选择方法。以京港澳高速公路粤境某隧道为例,针对此隧道存在的衬砌厚度不足的病害状况和安全隐患,采用镀锌钢板和化学锚栓相结合的方法对此隧道进行了加固,加固后隧道未出现明显的应力应变波动和衬砌表观病害,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李祥云 《路基工程》2016,(6):207-211
玄真观隧道贯通后,由于高地应力的原因导致隧道局部衬砌开裂变形,变形段衬砌需拆换整治。拆换过程中,对围岩的二次扰动,使隧道周边围岩产生较大的松动圈,地应力反复重新分布,局部应力高度集中,应力积聚值大于围岩极限强度时发生隧道坍塌。坍塌治理中,对坍塌影响段采取了方木垛、工字钢架临时支撑及预初支背后预注浆加固,防止坍塌的继续扩大;对坍塌段采取了机械手喷射混凝土封闭岩面、工字钢架护拱、预留孔道回填混凝土、加强初支及衬砌等技术措施,取得了坍塌处理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隧道衬砌裂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隧道工程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和施工管理的欠缺,致使运营隧道、在建隧道和新建隧道均存在不同类型的病害,其中以隧道衬砌混凝土裂损对隧道结构安全影响较大。结合相关文献和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引起隧道衬砌混凝土裂损的原因并分析隧道衬砌混凝土裂损相关力学原理,其结果对隧道衬砌施工和隧道衬砌裂损整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岭头隧道膨胀性围岩的工程地质分析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岭头隧道通车3年后,发现K40+700~K40+950段左侧墙出现裂缝,经调查和勘察,揭露该段存在一层全风化泥岩,为软弱夹层,具有膨胀性,全风化泥岩的空间分布和裂缝位置等相当吻合,随后的分析和计算证实了全风化泥岩是导致隧道破坏的地质因素.有限元计算证实,全风化泥岩产生的变形压力和膨胀力直接作用在衬砌上,使衬砌受力严重不均匀,导致了隧道破坏.膨胀性岩作为一类特殊性围岩,其软弱性和膨胀性往往给工程造成较大的危害,工程建设应做到预防在前,治理在后,避免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唐锐  王俊  安俊吉 《路基工程》2018,(6):161-166
以雅安至西昌高速公路土山岗2号隧道工程为依托,基于流-固耦合作用机理,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究了二次衬砌背后不同位置出现空洞情况对二次衬砌应力场、二次衬砌背后孔隙水压力以及围岩渗流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衬砌背后存在空洞时,渗流场不均匀分布,围岩孔隙水压力较无空洞状态明显减小,折减幅度与空洞位置无关。空洞处的二次衬砌主应力增大,当空洞位于隧道拱顶、拱脚位置,增加幅度最大。其衬砌结构的最大主应力位置从仰拱内侧转移到了空洞位置处。衬砌结构的最小主应力均出现在隧道拱脚内侧,未受空洞位置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隆务峡Ⅰ号公路隧道病害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隆务峡Ⅰ号隧道经过16余年的运营,出现了衬砌裂损、衬砌渗漏水、内轮廓侵限等问题。针对该隧道病害情况,运用断面仪、地质雷达以及回弹仪对隧道内轮廓、衬砌厚度、壁后空洞及衬砌强度进行了检测。结合隧道围岩地质条件,对该系列问题出现原因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提出了围岩及基础加固、衬砌结构加强、衬砌裂缝补强、埋管排水设计方案,采用交通标志手段对内轮廓侵限问题进行了处理。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传统连拱隧道中导洞法施工工序繁琐、结构受力转换复杂等问题,云南某隧道采用了一种无中导洞连拱隧道,其后行洞钢拱架焊接于先行洞钢拱架,使初期支护相互搭接形成了连拱隧道中墙,从而避免了中导洞开挖,但在隧道施工中,先行洞二次衬砌左侧起拱线至左拱腰出现了大量纵向与斜向裂缝。结合隧道实际地质和施工状况,运用Flac3d建立了地层-隧道结构数值模型,研究分析了初期支护各自独立封闭成环和初期支护搭接处界面特性对无中导洞连拱隧道衬砌开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后行洞初期支护独立闭合成环时,即使初支结构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滑移,隧道衬砌结构仍处于安全状态;后行洞初期支护未独立闭合成环时,搭接处会产生较大的相对滑移,初期支护承载力不能充分发挥,难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和塑性区发展,先行洞二次衬砌承受了较大的围岩荷载,其左拱腰内侧边缘拉应力远超过了衬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由此造成了左拱腰处衬砌开裂。因此,为避免无中导洞连拱隧道衬砌出现裂缝,建议在设计中应使连拱隧道初期支护各自独立闭合成环,合理加强中墙位置初期支护结构,施工中对关键施工环节、关键受力部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证支护结构的整体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