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目前路段人行过街设施设置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规范标准的不足,提出建立路段人行过街设施选型专家系统的重要意义。建立了选型模型专家系统的模型功能、框架体系及工作内存。重点讨论了专家系统知识库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与选型相关的若干因素——路段人行过街设施可选类型、人行过街设施选型原则、路段行人过街特性、各类过街设施设置条件、选型流程,并给出选型结果的最终生成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人行过街设施的种类及其特点,在人行过街设施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应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分析行人过街的速度特征,依据行人过街时间、行人可接受穿越空档时间及车流所能提供的可穿越空档的计算,确定人行过街设施的形式,以解决道路上的人车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市核心区是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集中区域,也是市民进行社会活动的中心。对核心区立体过街设施布局规划方案落实到控制性阶段有助于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工作的开展,能够避免传统过街设施布点规划深度不足的弊端。提出立体过街设施布局控制性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并对控制性原则和相关控制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以广州天河核心区为例,通过剖析人行过街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过街设施宏观布局优化方案,给出人行过街设施的流量预测模型和预测结果。据此,通过控制立体过街设施方式、用地范围、规模、型式、配套设施等实现相关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4.
城市干道系统人行过街设施流量预测确定过街设施选址、选型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增长率法、四阶段法、公交停靠站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等预测方法,总结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并以广州市天河核心区为例,提出人行过街设施流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方法。分析过街设施的影响范围,确定影响过街设施流量的因素包括居住人口数量、就业岗位数量、地铁站和公交站数量、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等,给出影响因子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天河核心区现状典型过街设施过街流量和相关影响因子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过街设施流量预测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中,路段上的行人过街受到机动车行驶的干扰显著,同时行人过街也会影响机动车的正常行驶,造成了路段的拥堵.本文首先归纳了行人过街设施在人行横道、过街天桥与地下通道、人行便道以及路段行人过街信号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设置人行横道与行人过街灯、行人便道、过街天桥与过街地道、非机动车道、标识标线来完善行人过街设施的措施;最后以公交长椿街路口东站以东为案例展开行人二次过街信号优化设置的实际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路段和临近交叉口信号联动,晚高峰行人的有效过街时间增加了25%,午平峰长椿街交叉口东进口的被利用绿灯时间增加了20%.  相似文献   

6.
体力消耗与行人流率是影响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服务水平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行人上下楼梯时所付出的体力消耗,采用耗氧量模型计算得到行人耗氧量,再依据耗氧量的等量关系,将体力消耗等效换算为步行距离;利用二阶聚类方法,结合实际调查,确定行人各感受等级对应的等效步行距离与行人流率阈值,进而以此阈值为准绳,结合服务水平聚合模型,实现对人行立体过街设施的服务水平评价.通过研究得出,等距离的上下楼梯等效步行距离与实际绕行距离对行人感受等效,等效步行距离能够较好反映行人对体力消耗真实感受水平;使用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过街的体力消耗对行人的感受,分别等效于步行50m与35m.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行人交通关注的加强,寻求更安全、更便利的行人交通设施越来越受到重视.鉴于此,首先介绍我国一般交叉口常用的静态人行信号灯、动态人行信号灯和倒计时人行信号灯三种信号灯的特点;然后分析人行信号灯对行人过街安全的影响,利用问卷调查法和摄像调查法,定性研究不同类型人行信号灯对行人过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定量研究不同类型人行信号灯对行人过街守法率、过街速度和行人与右转机动车的交通冲突数的影响,对科学设置交通设施,减少交通事故,保证人、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步行交通是最为常见最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一,但是行人过街设施的形式错配问题普遍存在,且常常造成各类交通活动参与者使用不便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合理设置步行过街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西宁核心区过街设施建设情况及行人过街特征,发现人行过街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西宁核心区特点制定规划目标与策略,最终统筹考虑路段机动车出行需求、轨道交通建设要求、骨干路网建设要求、地块开发需求等因素给出立体过街设施的布局方案,并给出工作计划组织原则,指导近期建设。结合西宁核心区特点形成完整的城市道路行人立体过街设施规划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下过街人行隧道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目前国内地下过街人行隧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当前地下过街人行隧道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提出改善城市地下过街人行隧道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繁忙程度与日俱增,从而使得事故率远高于发达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情况不容乐观。以我国2012年道路交通事故数据为基础,选取道路交通控制设施、路侧防护设施以及人行过街设施三类道路交通设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北方某省份交通事故形态与特征分析道路交通设施对交通事故发生的影响,由实际案例提出部分交通设施的合理设置方式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快速发展引起的大量用地再开发,对交通系统尤其是慢行交通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立体行人过街设施就是其中受影响较大的一种交通基础设施。再开发后的新环境可能会造成行人过街行为的改变,导致原有立体过街设施功能的丧失。以人行过街天桥为例,明确了人行天桥的设置依据,从天桥周边环境的变化和行人过街设施偏好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城市用地再开发条件下人行天桥功能的丧失以及拆除天桥的主要内容和步骤进行了分析,在缺少立体过街设施拆除相关规范的情况下,为这些设施拆除工程的分析提供借鉴参考,并以长宁支路人行天桥的拆除为例进行了具体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设置行人控制信号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人过街有平面过街及人行天桥(地道)过街两种方式,其中人行立交造价昂贵且额外增加了行人的体力负担,往往到万不得已才采用人行立交,因此对行人过街方式的考虑,一般都立足于平面人行横道过街.  相似文献   

13.
路段行人过街设施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路段行人过街设施分为两类:居民区过街设施与商业区过街设施。作者重点对路段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三种过街设施进行了行人通过量、车辆通过速度的交通调查和问卷调查,对各种过街设施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干路设计中,囿于人性化依据的缺乏及片面强调小汽车通行效率,部分过街设施的形式选择不尽合理,给行人过街带来了不便及风险。首先回顾了行人过街设施的相关研究。然后对比了上海、北京、西安4条干路与巴黎、纽约、东京3条干路的行人过街设施构成,揭示了中国干路行人过街设施形式单一且缺乏路中安全岛。基于意愿调查,研究了少年、青年、老年3组行人对不同类型干路过街设施形式的偏好。以公众意愿为准绳,结合干路过街行为分析、事故统计,提出不同环境下干路过街设施选型要求,探讨了立体过街设施及路中安全岛的设置要求。特别指出:"过街行人免遭伤害"应成为干路过街设施选型的重要依据,小汽车通行效率与行人自由程度应为保障过街安全而让步。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感应控制二次过街系统中,道路两边以及安全岛按钮控制多为分开控制,没有相互协调,行人在安全岛等待时间过长易导致违章过街等问题。在一次过街感应控制算法基础上,结合二次过街相关理论、机动车与行人延误机理以及行人过街信号配时理论,提出"人行绿波"协调思路,对路段二次过街感应控制算法进行设计,并应用Vissim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设计感应控制算法能有效地降低行人和机动车延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各种条件下的行人过街速度,对哈尔滨市三个大型信号交叉口的不同时段、区域和年龄群体的行人过街时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查,应用统计学研究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计算在各类因素作用下的行人步行过街速度。在此基础上,推荐合理的交叉口行人过街设计速度,可为计算信号交叉口处的行人过街信号灯配时和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管理设施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人行启动时间、行人过街速度等行人交通特性的分析,研究了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人行交通特性。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行人过街违章的主要原因,得出设计不合理是行人过街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提出一系列缓解措施,为城市道路设计和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人交通特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对行人心理、车辆行驶、道路通行能力等分析,提出了平面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距的分析计算方法。根据中国城市交通的一般情况,分别对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城市一般地区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进行计算,提出了相应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19.
对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进行优化组织不仅可以提升交叉口的整体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交通组织内涵.本文首先分析了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指出信号交叉口处行人过街信号灯和行人过街设施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合理设置机动车信号灯与行人信号灯相位、优化行人过街设施.最后以北京市车公庄大街-车公庄北街交叉口为例,从改善信号灯相位和增加行人二次过街设施两个方面来优化交叉口行人交通.改善后,过街行人的绿灯时间增加了33.3%,行人过街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对平面及立体行人过街设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绵阳市主干路的一个典型路段为案例,对该路段处的信号灯配时和二次过街设施进行优化,将行人过街信号与附近的交叉口信号进行联动,既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又减少交叉口信号的浪费。通过改变原有二次过街设施的形式及面积,使得该路段二次过街设施的服务水平从F级上升到B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