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归纳总结了高速铁路路基建设中,软土、松软土与软土互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膨胀岩、岩溶等重点地基处理问题的经验教训和技术成果,对斜坡软土、膨胀岩土等地基的纵横向不均匀沉降和横向位移问题,对非饱和土地基吸水增湿效应引发的二次沉降变形问题,对站场路基与区间路基在受力、沉降方面的差异问题等进行了梳理。简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路基生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希冀有助于夯实路基基础,提高路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京九线粉土路基病害表现类型,通过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病害形成的力学机理,得出京九线粉土路基基床表层的压实系数不应低于0.9,路肩的压实系数不低于0.85的结论。封闭、加固基床表层与提高路基边坡的压实质量、抗冲刷能力相结合是整治京九线粉土路基病害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对粉土路基病害情况以及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废弃路基注浆试验以及在既有运营线的试验性施工,提出了粉土路基注浆的工艺和方法;达到了整治粉土路基病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常德—张家界高速公路上3个试验路段(弱膨胀土填料路基试验路段、膨胀土改良处理路基试验路段、膨胀土加筋处理试验路段)施工过程中的竖直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得出膨胀土路基及其改良路基、加筋路基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特性规律。  相似文献   

5.
循环荷载下粉土路基土的变形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铁路既有线粉土路基的工作性状及病害机理,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密实度、不同含水率粉土路基土在不同动应力水平下的循环累积塑性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下粉土路基土的累积塑性变形随动应力的增加而增大,随试样含水率的降低而降低,随压实系数的增大而减小,且动应力水平越高、含水率越大、压实系数越小,变化趋势越明显;在既有线路基动应力水平范围内及路基土处于饱和含水率状态下,可用粉土路基土的压实系数0.93作为路基土破坏形态的分界点;粉土路基土的临界动应力约为静强度的50%。基于试验结果,以Monismith指数模型为基础,引入路基动应力与静极限抗剪强度的应力比系数,建立了能同时考虑动应力和土体物理状态条件的路基土循环累积塑性变形预测模型。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粉土路基土的循环累积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6.
阳平关至安康铁路全线穿越136.4km膨胀土分布区,由于建设年代早,对膨胀土认识缺乏经验,建成通车后既有线在运营过程中路堤、路堑边坡和路基基床部位不断发生病害,详细介绍沿线各种路基病害的分布段落、病害类型,从气象环境、地层岩性、大气降水等多个方面分析路基病害的形成机理。增建第二线时,避绕了易发生病害的区段,优化了二线的选线方案,通过借鉴既有线路基病害整治经验,提出了膨胀土地区路基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清水河段细粒土用作路基填料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作冻土区的路基填料,在冻胀敏感性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为了分析青藏铁路清水河段细粒土是否可用作冻土区路基填料,收集了该区粘性、粘砂土和细粒含量较多的砾砂,分别用两种密实度进行了土的室内物理、力学实验、冻胀实验以及毛细管上升高度和含盐量实验。从变形、稳定和冻胀敏感性方面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后,提出了该区使用粘性土的局限性及其改良途径。根据试验得出:增加土的压实密度,控制施工中的含水量,采取严格的隔热、隔水措施,对防治或减少路基冻胀可起到较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定性地分析了极端气候事件对膨胀土路基水毁的影响,指出日降雨极值和干旱持续时间是影响膨胀土路基水毁的极端气候事件.定量地计算了不同重现期的日降雨极值和不同干旱级别的干旱持续时间对膨胀土路基水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铁路膨胀土路基病害分布及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系统线路调查与特性试验,以数据库的形式描述河南、湖北、陕西省境内既有铁路膨胀土路基运营状况,并对现有膨胀土路基病害分布进行总结,为科学认识和管理铁路膨胀土路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软弱土具有压缩性高、含水量大、强度低和透水性差等特点,在上部荷载长期作用下,必将产生一定的沉降,甚至发生于运营阶段,对铁路的运营质量造成危害。基于铁道部项目:胶新铁路路基沉降监测和预测研究,对不同的试验段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监测,以给出规律性的结论。首先介绍了软弱土路基沉降及预测的研究概况,并对试验段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该段路基的实测沉降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各断面在通车前后的累积沉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最后,对软弱土路基沉降变形预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  相似文献   

11.
客运专线交流多机牵引道岔控制电路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客运专线交流多机牵引道岔控制电路的分析,结合太中银新建铁路、秦沈列控改造工程、哈大客运专线等铁路项目现场开通及铁路运输需求,提出道岔控制电路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2.
哈大高速铁路通车后,路基冻胀变形控制是其一项重要任务,为查明路基冻胀机理,探索适用的冻胀处理措施,对路基冻胀进行自动观测和深化分析研究。采用自动观测系统,对路肩以下5 m范围内路基的地温、水分、冻胀变形等进行观测,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路基冻胀可分为5个阶段,冻深介于100~300 cm,基本上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基床表层冻胀量占总冻胀量的40%~94%;融沉变形稳定后,存在4mm以内的残余变形;路堤与路堑的冻胀发展过程极为接近,但路堤的冻深一般大于路堑,路堤的冻胀量一般略大于路堑。  相似文献   

13.
在时速200km及以上铁路软土路基设计施工中,如何缩短软基加固后固结沉降过程和如何准确有效地控制工后沉降量,是大家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上海F1赛车场软基设计施工中的一些新思路,主要在于将基底加固技术与路基构筑技术视为一个整体,使不同高度路基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固结沉降,并使工后沉降量接近同一水平。尽管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有其自身特点,与赛车场不尽相同,但如能在设计中适当地借鉴运用这种新思路,将有助于建成高质量的高速铁路软土路基。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对郑西客运专线车站平纵断面及横断面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探讨无砟轨道车站路基与排水设计的问题。研究结果: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车站路基与排水设计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意见及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介绍黄土地区客运专线路基设计中有关黄土填料和地基处理的技术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黄土地基,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和处理方法。而由于郑西客运专线沿线绝大部分黄土多为非饱和黄土,非饱和土的压缩固结沉降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沉降计算还没有公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控制地基的工后沉降是控制路基工后沉降的关键。结合武广客运专线V标段实际,针对地质和地形条件(岩溶地基、软土和一般地基路基、低路堤地基、过渡段路基等)的不同,提出不同形式的加固方式,并总结出了武广客运专线V标段路基施工对策,即充分了解地基地质条件,建立全面路基变形监测系统,实现路基动态施工,对高速铁路路基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以武广客运专线DIK 1585 777.01~DIK 1586 244.62段岩溶路基注浆加固处理为例,介绍注浆技术在客运专线岩溶地区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结果:目前该段岩溶路基已经进行了路基填筑,通过沉降观测,发现路基基地沉降量小且保持稳定。施工中应根据岩溶的发育情况、填充情况以及裂隙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注浆液和注浆压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结合武广客运专线施工实践,对无砟轨道路基工程地基处理中常用的冲击压实、搅拌桩、CFG桩、强夯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讨。研究结论:对于高速铁路特别是时速350 km的无砟轨道铁路,必须从施工管理、机械配备、人员培训、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方式上有质的提高才能实现零沉降,确保零缺陷。  相似文献   

19.
客运专线路基基床表层填筑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基床表层设计填料及厚度,选择一段路基进行了实地填筑试验。对材料级配、施工方法、机械设备配置、施工质量检测仪器和方法进行了试验,获得了相关的数据,并对施工质量及现场测试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哈大和哈齐铁路是季节冻土地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冻胀变形控制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本文通过对两个项目防冻胀设计措施、变形监测结果及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阐述了对路基防冻结构、防冻层厚度、防冻填料技术要求、路基冻胀变形发展规律等的认识:(1)混凝土基床是特殊条件下的路基防冻解决方案,一般应满足地下水位较高或常年积水且不具备降排水条件的低路堤地段;(2)季节冻土地区采用填料填筑的路基会发生冻胀变形,防冻层填料满足一定要求前提下,冻胀变形不会影响线路平顺性,可以保证高速铁路安全平稳运营;(3)冻胀变形小于4 mm的百分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是东北地区各条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变形的共同特点,说明路基抗冻胀变形能力的稳定需要一定的时间;(4)反复出现的大的冻胀变形往往是填料细颗粒含量超标较多或者明显排水不畅的地段。施工期通过变形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形成冻害的隐患并进行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