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子增压器     
正电子增压器既不同于由发动机动力驱动的机械增压器,也不同于由发动机废气驱动的涡轮增压器,电子增压器是直接由电机驱动,随时介入,不会带来丝毫的迟滞感之前我们了解了机械增压、涡轮增压,以及机械增压+涡轮增压的双增压等技术,对于柴油发动机来说采用涡轮增压器增加效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随着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汽油发动机采用涡轮增压也成为了普  相似文献   

2.
发动机极度小型化是现代内燃机满足新排放法规的1种措施。发动机小型化程度越高,产生的CO2也越少。如此,发动机就需要更高的增压水平来达到更高的扭矩性能。对于目前的传统增压系统来说,低转速下实现瞬时负荷下的高增压是1个值得关注的问题。Aeristech公司已经开发出1款电动机械增压器,与传统涡轮增压器匹配后组成1种新型的两级增压系统,这使得相对简单的小型化汽油发动机可以应用到主流汽车上。鉴于大多数电动增压装置是提供瞬时输出以减轻涡轮迟滞,电动机械增压器更能在稳态下提供空气。因此,电动机械增压器具有双重功能:减轻涡轮迟滞和弥补涡轮增压器或主要增压装置的压气机性能。电动机械增压器既有传统机械增压器的功能,同时又有传统电动增压装置的功能。同时,电动机械增压器可以替代多级涡轮增压器布置中的第一级涡轮增压器。对1款高级的2.0L增压汽油机应用此电动机械增压器进行了仿真,对1款1.2L极度小型化发动机应用此电动机械增压器进行了试验。目前,主要有2种电动机械增压器设计方案:一种使用单独的电动机和控制器(功率电子元件),另一种是将控制器(功率电子元件)和电动机集成为一体。压气机单独作用时有宽广的性能区间和80%的峰值效率,与电动机和控制器(功率电子元件)结合后可以在0.5s以内达到全负荷运行。方案设计时进行了优化使其单位体积最小化和提高其在汽车机舱内布置的灵活性。另外,电动机械增压器已经在MAHLE 3缸直接喷射发动机上进行试验。这款发动机的升功率高达161kW,同时在整个发动机转速区间内扭矩曲线大体上都是平坦的。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的涡轮增压器或机械增压器相比,内燃机采用机械涡轮复合增压系统具有更多优势。机械涡轮复合增压系统将机械增压、涡轮增压和驱动耦合装置集成在一起,通过涡轮轴和连续可变传动机构(CVT)之间双向传递扭矩的高速驱动系统,能够在涡轮轴和发动机曲轴之间实现对总传动比的控制。由于避免了超速和涡轮迟滞的限制,涡轮的高效设计成为可能。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认识到了机械涡轮复合增压系统的优势,和日本超级涡轮技术公司共同评估了机械涡轮复合增压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涡轮增压器的收益。  相似文献   

4.
德国Handtmann Systemtechnik公司重新启用蜗壳式增压器的理念,以期通过增压提高汽油机的功率,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改进。这一项目的合作伙伴Be rtrandt公司对发动机工作过程进行仿真,证实了蜗壳式增压器相比其他增压系统所具有的优越性。介绍了Handtmann Systemtechnik公司的蜗壳式增压器在发动机缩缸强化理念中的应用。单级和两级蜗壳式增压器适用于汽油机和低排放柴油机。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代发动机高功率密度和低排放对高压比增压技术的需求,主要介绍了ABB,IHI,KBB,MAN BW,MTU等世界著名公司单级大流量高压比增压技术的发展。针对压比提升后增压器有效运行范围变窄、效率降低、可靠性变差等问题,总结了各公司单级高压比增压技术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发动机增压是很传统的提升动力和燃油经济性的措施,同时它还能减少发动机有害废气排放量,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传统的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都存在着不如人意的地方,把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是否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今天用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增压器根据结构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早期的增压器都属于机械增压,  相似文献   

7.
正四台涡轮增压器组成的两级涡轮增压系统将增压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不但燃油效率提升4%,两个较小的高压涡轮增压器还可实现快速瞬态响应,从而提高加速能力,带来了卓越的性能表现前3期我们了解了机械增压、涡轮增压,以及机械增压+涡轮增压的双增压技术,对于柴油发动机来说采用涡轮增压器增加效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随着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以及发动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这个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涡轮增压器又会有哪些新的突破呢?一款叫"R2S~(?)"的新型增压器出现了,称作两级可调增压器,其含义是分两级可调整进气增压器(regulated two-stage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车辆的行驶特性、经济性和环境法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采用机械增压的理由。以较大的篇幅讲述了大众汽车G增压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并以不同的指标对G增压器和其它类型的机械增压器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了G增压器具有充气效率高、机械损失适中、可以设置内压缩,转动惯量小、噪音低以及制造成本低廉等优点的结论。并通过将装有G增压器的机械增压发动机进行装车试验,显示了其性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增压可以提高发动机在部分负荷工况下的负荷率,达到节能的目的。在汽油机中,机械增压比涡轮增压更为合适。 利用机械传动的容积式增压器进行的增压因其在发动机低转速下良好的建压特性以及负荷改变时良好的动态特性而表现卓越。为了将它应用在内燃机中,可以采用不带和带有内部压缩的机器。例如,罗茨鼓风机是不带内部压缩机是容积式增压器,而本来意义上的压缩机是带有内部压缩的容积式增压器。 本文介绍戴姆勒 克莱斯勒公司两种利用旋转活塞压缩机实行机械增压的  相似文献   

10.
用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对1台商用车柴油机的增压系统进行了研究,该增压系统由1个机械式增压器和1个涡轮增压器组成。通过与涡轮增压器的组合,降低了系统中机械式增压器的机械损失。另外,发现优化的动力总成技术参数还可用于改善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同时,两级增压系统中的机械式增压器也提高了柴油机的低速扭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