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为依托,介绍市域铁路D型车车辆段的设计特点以及创新点。桐岭车辆段作为首座市域D型车车辆段,其与国铁运用所以及地铁车辆段均有所不同。依据市域D型车车辆特点,对其检修模式进行探讨,最终确定基于一到五级的车辆修程修制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桐岭车辆段的总体设计方案,其在修程修制、总平面布置、设备选型以及库内综合管线等方面皆有创新。桐岭车辆段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市域铁路D型车辆安全运维集成技术已形成,为交流制式市域铁路车辆段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成铁科技》2005,(2):F003-F003
由重庆西车辆段丰达车辆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上心盘液压铆钉机,是一种解决铁路货车车辆上心盘铆接质量不高问题的专用设备。  相似文献   

3.
铁路货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HMIS)自从2000年运行以来,目前已经在全铁路各货车车辆段全面应用,经过这几年的实际运行,较好地实现了车辆段货车检修和运用的微机管理,提高了车辆段货车检修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快了车辆段的信息化管理步伐,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对HMIS在基层车辆段的运行实际,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在机务段利用微机进行集中检测控制的必要性、实施技术方案及应用效果,为铁路机务段、车辆段、编组站场的信号改造和集中调度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铁路货车车辆段自实行修制改革以来,全面推行“异地检测,集中加修”,配,件检修配送中心的地位日趋突出,除了承担大多数车辆配件的检修工作外,还负责修车、站修、各列检修车所需车辆配件的配送任务。随着铁路车辆检修标准的提高,修理成本的日趋紧张,利用车辆段物流配送系统提供准确、快捷、持久化的数据服务,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显得尤为重要。Microsoft公司推出的visual studio.net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选择。本文将阐述芜湖车辆段使用.net技术开发车辆段物流配送系统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基于BIM技术的铁路客车车辆段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BIM技术在铁路行业的逐步普及,铁路工程的信息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车辆段建设过程中,传统的二维图纸设计无法实现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用的信息共享,也不能满足设计阶段多专业的协调需求。如何利用BIM技术实现设计信息的无损传递,提高车辆段设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是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依托西安站改客车段项目,对车辆段BIM设计软件解决方案和实施流程进行探索,验证车辆段BIM设计流程,完成车辆段BIM模型的建立并对其进行碰撞检查、排烟分析、日照模拟、工筹策划等应用拓展,结合BIM实践经验,优化提高铁路车辆段的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7.
BIM数据存储标准是BIM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IFC标准是唯一支持数据完整性以及数据交换性的公共标准,铁路大部分专业已完成了IFC标准扩展及部署应用,但铁路机务车辆IFC标准尚为空白,有必要开展铁路机务车辆IFC标准研究。在IFC4标准基础上,系统梳理铁路IFC标准框架及研究进展,提出铁路机务车辆IFC标准扩展原则,结合全路机务车辆设备分类趋势和专业设计习惯,开展铁路机务车辆IFC标准实体类及属性集扩展,其中实体类扩展包括空间结构单元扩展、系统扩展和构件扩展,属性集扩展包括部件属性集扩展和构件属性集扩展;完成了扩展成果在达索平台的部署及应用,并依据铁路机务车辆IFC实体分类原则建立了铁路机务车辆BIM标准化模型数据库。研究成果充实完善了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实现了铁路机车车辆BIM设计高效化、标准化以及BIM模型几何和非几何信息的标准化传递及共享,为建设管理和运维交付及拓展应用提供标准化BIM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兰西车辆段地处陇海、兰新、兰青、包兰铁路枢纽地区,现有职工1680人,设11个车间、12个股室、固定资产近5000万元。主要承担铁路货车段修、辅修、轴检、事故修、通过修、部分车型的厂修及车辆轮对的新组装和换件修等。运输生产主业年定检各型货车1000辆...  相似文献   

9.
在完成了2009布拉格国际铁路货运大会的既定议程之后,会议的主办方Jerid公司盛情安排我们中国铁路代表团一行4人于2009年3月6日体验布拉格城市交通,并参观布拉格铁路车辆段和中央火车站。  相似文献   

10.
北京铁路局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AEI地面识别系统基础网络工程,近日由华为3Com公司正式开工承建。据悉.该系统将覆盖北京铁路局所有车辆段.为实现建立铁路列车车次、货车号码.标识、属性和位置等信息的计算机自动报告采集系统而迈出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