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末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由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四个主体:政府、顾客、中介组织和高等院校出发,分析各评估主体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存在的特点,认为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等院校自身为主体,中介组织和顾客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系统,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持续的改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高等教育经费的大幅增加和高校人才培养功能中心地位的回归,学习结果评价成为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热点之一。目前,经合组织已经建立了高等教育学习结果评价体系,在评价的理念、目的、主体、技术和工具等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四个方面概括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为分析框架,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高等教育评估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管理表现出明显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特征。就管理理念而言强调管制;就管理主体而言突出政府的主体地位;在管理方式上强调上下级的等级管理;在管理重点上,强调执行,而忽视对结果的元思考和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教育评价协会已近25栽,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经历了试点和全面展开两个阶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应该选择以下路径:加强高等教育的分层研究;改变评估“立法懈怠”和立法滞后的状态;重视评估中的“主体缺位”现象;抵制夸大“中介评估”的作用。同时需要注意评估方式选择与评估定位相悖、评估队伍结构不合理、评估指标内涵模糊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评估作为一种科学管理手段,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得到初步的应用。评估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已引起了高等学校的广泛重视。在全国教育评估试点工作的启发下,一年来,我院进行了两次专业及课程自我评估的尝试,对教育评估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初步的探索,对教育自评的作用有了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日本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分类”特征由评估客体、评估主体和评估过程等在矛盾中的对立统一所决定。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等被评对象的多样化和共性的对立统一是分类评估产生的客观基础。评估主体的价值观多样化和业务集中化的对立统一是引起认证评估分类的又一要素。在评估过程中评估指标理论上要求具体化和实践上要求简约化的对立统一则是分类认证评估产生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与高等教育民众人才观的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才观研究在教育理论界往往偏重于观念内容,而忽视了观念主体。本从高等教育人才观的民众主体角度展开分析,就高等教育民众人才观的观念内容作了哲学层次上的探索,藉此对当前两种典型的民众人才观进行了反思,并揭示了高等教育民众人才观的逻辑走向。  相似文献   

8.
《交通高教研究》2012,(1):116-116
第一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为了配合我国第一轮大学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开展,探讨国内外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2007年5月由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策划倡议发起,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社主办了第一届学术论坛。会议主题:高等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评估。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和教育评估机构以及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130多人出席本届学术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莅临学术论坛作专题学术演讲。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领导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李志宏教授、杨德广教授、李进才教授、刘献君教授和陈学飞教授等作专题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9.
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行会的雏形一墨者行会。从历史的演变来看,虽然历经性质、名称、类型等多种变化,然而行、帮、堂、会馆、公所和行会等仍旧与今天的专业协会具有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缘分。如今,行业协会业已成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社会主体结构,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亦属于其中欣欣向荣之一脉。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事业逐渐从零散走向体系化,建立行业协会的基础已经具备,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协会理当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基于需求主导原则,突出强调位移需求本身具有的独立价值,本文以位移价值与位移成本之差衡量货运需求主体的位移剩余。以位移剩余最大化为准则揭示货运需求主体选择运输服务方式的机理,并作为最优运输服务的标准。在位移价值测度方面,将货运需求按照时效性分为3类,基于需求主体的预期利益构建相应位移价值函数。在位移成本测度方面,通过对运输价格、运输时间、可靠性、便捷性及安全性等运输服务品质要素的量化,建立位移全过程的成本函数。联立位移价值与位移成本函数,以运输服务品质要素作为核心变量,构建基于位移剩余的最优运输服务分析模型。设置仿真算例,求取不同需求主体的位移剩余曲线,分析相对应的最优运输服务方式。结果显示:模型可基于异质性的位移需求有效分析最优运输服务,并可分析潜在运输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的条件,为企业及政府制定运输供给优化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有力地推进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一种有效方式。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创新路径,应从构建良好的教育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发挥群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发力,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和发展学生人格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评估是现代教育科学的三大研究领域之一,世界发达国家都把教育评估特别是高等教育评估,作为实现教育目标、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杠杆。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也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课题,经过10年来的探索,已逐步迈上了全面、深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英国高等学校科研评估(RAE)与中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CDR)同为评估项目,均以学科为评估对象,针对高校的科研质量进行评估。但这两种评估活动在实施主体、指标体系、运行程序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将其与我国的学科评估进行对比,探寻差异,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评估工作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依法对全部本科院校进行全面、系统教学工作评估的完整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大学教育教学评估理论的研究及与国际大学评估界的交往。但因缺乏基于现代大学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分析和基于广泛深入调查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无论是对促进评估方法的改进,还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主要倾向都缺乏影响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尽快地在我国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教育评估制度。许多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人员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富有成效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本文拟就指标体系优化之必要和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优化问题上的两个应用作一刍议,以求教于先知者。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评估是用来衡量高等院校绩效表现或协助质量改善最普遍的手段。中国台湾地区在2005年正式成立“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开展以系所评鉴为主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通过参与台湾地区第二期系所评鉴实地访评,结合实践经历综述台湾地区系所评鉴开展情况,归纳台湾评鉴工作的主要特点,为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交通高教研究》2011,(6):105-10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定于12月9日至1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主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西南财经大学承办。会议主题: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专题研讨:(1)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特征。(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3)国外大学制度建设与质量保障举措的理论与实践探索。(4)国内大学制度建设与质量保障案例介绍。会议拟邀请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教育评估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8.
从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的基本界定入手,探讨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将给受教育者带来较高收益,同时可以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追求与满足市场需求的关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理性批判精神,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寻求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平衡,有助于改变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过程中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促进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目前的师资队伍评估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其违反了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降低了高校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忽视了一些影响师资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对师资队伍指标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质量现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要确立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同时要真正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只有建立教育质量体系,才能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