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了电子调速器常出现的故障种类;分析了故障原因,并用程序图法对故障进行判断和排除.  相似文献   

2.
对一辆本田雅阁2.2L轿车废气超标故障进行了诊断分析,说明了诊断步骤和方法,确定了故障原因和故障部位。  相似文献   

3.
施工机械液压系统漏油故障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漏油是施工机械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之一,分析和研究漏油故障产生原因,掌握相关防治与维修措施,对于改善液压系统的性能、提高施工机械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分析了施工机械液压系统漏油故障产生的原因,对因不同原因产生的漏油故障阐述了相应的维修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后,电气故障的查找与分析方法,对分析故障原因的状态分析法、图形分析法、单元分析法、回路分析法等方法以及故障点查找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工程机械常见机械和电气设备故障的检查与排除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汽车与配件》2014,(16):51-53
<正>为了准确判断减振器的故障和损坏情况,必须采用系统的诊断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故障原因,并准确地将其排除。首先,想做到正确判断减振器的故障或损坏情况,从客户处获得准确的故障描述是非常重要的。故障根本原因未确认前,不要立即拆卸整个系统,首先,应系统地检查相关零件,分析故障的可能原因。在拆卸相关零件后,进一步准确分析故障原因同时检查相关零件的状态。确定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现象之后,在复原安装系统过程中,可以对车辆整个底盘做一次系统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电控发动机中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和功能,剖析了常见的硬件故障类型,包括电机故障、电路故障、执行机构故障等,并详细探讨了泵模块、排气阀、制动管路故障的成因及检修步骤。分析了ABS控制模块故障、ABS传感器故障以及ABS系统线路故障等方面的根源原因,阐述了各类故障对ABS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检测和修理方法。通过对防抱死制动系统故障成因的全面剖析,强调了深入研究系统故障原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修车时,驾驶员会先报一下故障现象和影响等情况,然后修理技师确认了故障后,通过分析、检测或经验,找出造成故障的原因及零部件,更换被怀疑是故障原因的零部件,再试车,确认故障排除即可。修理技师向驾驶员往往是了解与故障直接有关的现象,间接的现象了解得比较少。有时驾驶员因为某些自己认为不便启齿的原因,对故障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高压共轨燃油系统配置电动柴油泵后出现轨压高故障的原因、排查和处理对策,对故障的原因和故障机理进行重点展开分析,最后提出解决轨压高故障的处理对策和验证情况,可为燃油系统的匹配设计提供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9.
自行火炮发电机不向蓄电池充电是自行火炮供电系统的常见故障,从该故障案例入手,详细介绍了自行火炮供电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详细的故障排除流程。对分析和排除自行火炮供电系统其它故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技术归零方法是根据系统工程原理和闭环管理的思想,可以有效地分析故障原因,同时避免问题重复发生。重卡车辆在交付客户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台车油耗差异性较大的问题。采用技术归零方法可以对油耗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分析准确定位故障原因。从理论上分析定位的故障原因后提出改进措施,再通过滑行试验、油耗试验等进行验证,最后举一反三,避免问题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盾构隧道接缝漏损是诱发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掌控水土流失发展规律是规避地面塌陷风险的基础和前提。基于临界漏缝宽度,针对不同漏缝位置、不同覆土深度、不同上覆水位高度进行砂土沉降规律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影响因素的模型试验分析,并设计一套渗流示踪装置探究渗流场的分布情况及其流线轨迹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距离漏缝竖向距离越近的砂层沉降越明显,坍塌范围由隧道漏缝周围逐渐向上扩散至地表,砂层位置越高,沉降槽越宽,由深“V”形态、浅“V”形态向“高斯曲线形态”发展。漏缝越靠近拱底,砂土表面沉降越小,孔隙水压力消散值越小;覆土深度越高,砂土沉降越小,扰动范围越窄,孔隙水压力消散值越大;上覆水位高度越高,砂土沉降越大,扰动范围越宽,孔隙水压力消散值越大。示踪流线为一系列圆弧线,5条流线均向漏缝位置流动,距离漏缝较远处水的流动速度慢,导致流线变长,示踪流线向下发展将加速贯通至漏缝流线形成。此外,通过构建隧道-砂土离散元数值模型,对渗流侵蚀过程中的砂土成拱效应及位移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盾构隧道周围砂土颗粒迁移及损失对周围环境的细观尺度影响。离散元分析表明:在接缝未发生漏损时,没有产生渗流侵蚀通道,接缝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城市混合交通的复杂场景图像中多目标及其参数的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由改进的帧间差分与边缘提取相结合的算法。利用帧间差分法检测车辆的存在,对帧差图像运用统计滤波算法提取多运动目标,通过形态学方法提取并细化目标边缘,根据主边缘(轮廓)信息完成车辆定位,最终结合摄像机标定结果计算出多目标交通参数。算法避免了复杂场景的背景建模,减少了运算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较为准确地检测多运动目标的参数,而且具有较强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escribes work carried ou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narrow tilting vehicl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he project had two objectives. One objective w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two-passenger leaning vehicles. The other was to use this understanding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leaning control on such a vehicle. The desire was to make a tilting vehicle as easy, in some sense, to drive as a non-leaning vehicle. The scope of this work was fourfold. First, a model of such a system was developed and linearized to obtain a fourth-order linear model. Second, a tilt controller was designed to stabilize a tilting vehicle's unstable rolling mode. Third, the system and controller were simulated using both Simulink and a real time simulator written with Visual Basic. Fourth, and most importantly, an experimental vehicle was built and used for implementation.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simulated system and the experimental vehicle. This illustrated the limitations encountered in the simulations but also showed similarities that validated the model. Also,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hicle was stabilized well by the controller within the limitations of our hardware.  相似文献   

14.
为了监测与评判道路上行驶的智能汽车的实时状态,基于研发的智能汽车的车载感知系统,包括通过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GPS定位、车载传感器系统及车载总线获取车内及周围环境信息。采用V2X通讯设备等获取路侧端雷视一体机、路侧传感器、气象传感器传输的交通信息,通过V2X通讯设备、4G通讯模块传送到云服务器并建立模糊评判模型。基于可信度的模糊推理算法对环境信息和交通信息进行融合,并以此为依据对行驶车辆的状态进行评判。首先,建立针对车辆行驶状态的模糊评判集合和各参数隶属度函数,计算出各参数的隶属度,并对行驶车辆的各个参数建立典型的行驶状态评判参数数据集合。其次,采用模糊假言推理方法,以典型的数据集合为基础建立带可信度和阈值的模糊规则库。应用麦姆德尼方法,建立与规则库的每个规则所对应的模糊关系矩阵库。以车辆行驶时接收到的车载端和路侧端信息作为输入,应用规则库规则进行带有可信度的模糊推理。然后,以相似度作为匹配度,对推理规则设定阈限,按照证据与规则的前件不相等的情况,计算结论的可信度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冲突消解时,冲突消解的策略为取可信度高的结论。最后,应用匹配度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并在多个道路场景实时行驶的车辆上对算法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算法对行驶车辆状态的评判与实车的状态相一致,可实现对车辆不安全状态的报警与行驶状态的干预,对保障行车安全有显著积极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韶关五里亭大桥为依托,介绍了梁拱组合桥的设计与施工的新思维.详细论述该桥单排无承台变截面桩的新结构,主梁分条、分块预制组拼顶推的新工艺,主拱的三管集束式钢管混凝土拱肋,以及“先梁后拱”的施工新方法.研究成果可供同类型的桥梁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军事配送的特点,以"等待损失"和运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应用蚁群算法求解了这一问题.算法中改进了状态转移规则,设计了局部搜索模块.为测试算法性能,应用改进的蚁群算法求解了文献中的21个基准算例.计算结果表明,这一算法明显优于已有算法.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智能车辆在车道变换过程中的路径规划和路径跟踪问题,首先,利用梯形加速度法设计了车道变换虚拟理想轨迹,该路径规划方法的适应性取决于车道变换时间、横向加速度及变化率等关键变量的约束条件,因而对各关键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了定量计算,并绘制了不同工况下的车道变换虚拟理想轨迹,用于分析各关键变量对路径规划的影响;其次,建立了线性离散的车辆动力学预测模型,综合分析了车辆模型的控制输入、状态变量以及道路结构参数等约束条件,构建了多约束模型预测控制(MMPC)系统用于车道变换路径跟踪,并基于Hildreth二次规划算法对其目标函数进行了求解,获得前轮转向角控制量,从而保证智能车辆在车道变换过程中的路径跟踪性能及操纵稳定性能;最后,利用MATLAB和Carsim软件对提出的多约束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进行联合仿真,并构建单约束模型预测控制(SMPC)系统与其进行性能比较,分别对车道变换时间为3 s和6 s时的车道变换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车道变换时间为6 s时,2种控制系统都能较好地实现车道变换功能;当车道变换时间为3 s时,与SMPC控制系统相比较,MMPC控制系统能够在有效跟踪期望行驶路径的同时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从而提高车辆在路径跟踪过程中的主动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8.
基于ARMA模型的公交枢纽站客流量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公交客流量预测的必要性,提出了运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短期预测的方法;以城市公交短期交通特征为基础,设计了公交站点的ARMA短期客流预测模型;研究了单线路公交站点客流传统行为,构建了重点区域的枢纽站总客流实时预测模型,并采用上海市五角场枢纽站客流数据对比验证了文中模型的可行性,提出了枢纽站公交调度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防止公交车辆在线路重叠运行区间产生公交串车,在站点附近形成交通瓶颈,提出一种采用车速诱导策略来调整公交运行状态的动态调度模型。采用车路协同环境下的公交运营调度方式,结合各线路独自运行时的乘客需求和车辆车头时距规律,在避免重叠区站点公交串车的前提下,实现了各线路车辆最大程度地维持各自独立运行时车头时距的优化目标。提出的车路协同环境下的车速诱导调度策略,在引导各线路公交车辆间隔均匀地进入重叠区间后,根据乘客实时交通需求和道路交通状况,实现对车辆的实时调控。开发了一种启发式算法对车辆进入重叠区间的时刻进行求解,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仿真过程求解了重叠区站点之间车辆的最佳运行速度,实现了重叠区间车辆动态调度过程。以哈尔滨市运行区间重叠的3条公交线路为实际案例进行仿真分析,对3条线路共计47辆公交车在重叠区12个站点之间的运行状况进行了优化调度。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启发式算法进行调度后,车辆可以完全均匀地进入重叠区。通过对比采用动态调度优化前后的车辆运行状态发现,车辆串车现象由优化前的单站最多发生6次下降为0次,最大程度地实现了避免公交串车的目标。此外,车速诱导策略不仅避免了不同线路车辆在重叠区站点的串车现象,而且可以调整各线路上相邻两车之间的车头时距偏差,线路1的车头时距最大偏差从55%下降到了30%,线路2的车头时距最大偏差从25%下降到了13%,线路3的车头时距最大偏差从23%下降到了18%。  相似文献   

20.
提高人类驾驶人的接受度是自动驾驶汽车未来的重要方向,而深度强化学习是其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为了解决人机混驾混合交通流下的换道决策问题,利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TD3(Twin Delayed 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自主换道行为。首先介绍基于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强化学习的理论框架,其次基于来自真实工况的NGSIM数据集中的驾驶数据,通过自动驾驶模拟器NGSIM-ENV搭建单向6车道、交通拥挤程度适中的仿真场景,非自动驾驶车辆按照数据集中驾驶人行车数据行驶。针对连续动作空间下的自动驾驶换道决策,采用改进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TD3构建换道模型控制自动驾驶汽车的换道驾驶行为。在所提出的TD3换道模型中,构建决策所需周围环境及自车信息的状态空间、包含受控汽车加速度和航向角的动作空间,同时综合考虑安全性、行车效率和舒适性等因素设计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最终在NGSIM-ENV仿真平台上,将基于TD3算法控制的自动驾驶汽车换道行为与人类驾驶人行车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D3算法控制的车辆其平均行驶速度比人类驾驶人的平均行车速度高4.8%,在安全性以及舒适性上也有一定的提升;试验结果验证了训练完成后TD3换道模型的有效性,其能够在复杂交通环境下自主实现安全、舒适、流畅的换道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