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明 《珠江水运》2016,(5):90-91
强夯技术压缩了地面土层的原有空隙,土颗粒重新排列,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坝基承载力。本文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机理和影响湿陷性黄土的因素,并根据工程实例,分析了其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坝基处理,并对其进行质量检验。  相似文献   

2.
黄洁 《水运工程》2004,(11):31-35
介绍强夯及堆载预压软基处理在蛇口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中的应用。结合工程实践,论述强夯振动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软基处理中监测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合平潭猴屿海域填海造地工程的实际情况,浅谈强夯施工对周围建筑物影响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高含泥量的粉细砂地基中,强夯法的处理效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水力冲填砂土地基和天然砂土地基中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也不同。结合具体工程研究水力冲填粉细砂的工程性质,进行5 MN·m能量的强夯试验性施工,对全场地强夯后的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载荷板试验等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强夯法适用于平均含泥量为22.7%的水力冲填粉细砂地基,5 MN·m能量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约为11 m,大于规范JGJ 120—2012建议的8.0~8.5 m。强夯后的粉细砂地基满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150 kPa、压缩模量不低于10 MPa的要求,并达到7度抗震设防烈度的抗液化标准。当砂性冲填土上部覆盖薄层黏性冲填土时,采用夯坑内回填砂的方法减小上覆软弱层对处理效果的不利影响。在高含泥量的水力冲填粉细砂中进行强夯加固效果良好,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取0.49。  相似文献   

5.
贺立  廖小明 《水运工程》2023,(4):185-190
北海某海港区铁路专用线区域范围内存在深厚软土路基需要处理,以此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条件、施工工期、工程造价等综合因素,提出了强夯垫层法处理软基的技术方案。通过现场足尺度软基加固试验,并借助静力触探、标贯试验以及载荷试验3种检测方法,验证强夯垫层法处理软基效果。结果表明:强夯垫层法技术方案可行,并且可处理上覆6 m厚的软土路基,点夯和满夯相结合的强夯垫层法可有效提高软基处理效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软基加固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付志华 《水运工程》2017,(1):169-176
依托广西钦州港区某地基处理工程,基于夯前夯后多道瞬态面波测试和夯后动力触探试验、置换墩着底检测及静载荷试验,对15000kN·m能级强夯置换法处理软弱地基效果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强夯置换后,地基承载力明显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大于200kPa,压缩模量大于20MPa;15000kN·m能级强夯置换有效加固深度7.0~10.0m,平均有效加固深度9.0m左右;强夯置换后,置换墩体与墩间土间、强夯置换区与周边的强夯区间均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强夯置换后地基土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7.
强夯加固吹填地基振动传递机理及减振措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夯处理地基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但由于其施工时的噪音、振动等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而限制了它的应用。强夯处理的对象(即地基土)非常复杂,不可能建立对各类地基土均适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文中利用曹妃甸工业区的强夯工程实例,对强夯振动在沿海吹填地基中的衰减规律及隔振沟的设置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加速度的衰减经验公式,并提出隔振沟的合理布置方案。该成果对强夯法在吹填地基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易礼  周丁恒  曹力桥 《水运工程》2017,(12):221-227
开展6 000和10 000 k N·m能级强夯的现场试验,以强夯前后多道瞬态面波测试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方法,对强夯处理效果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强夯加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和土体工程特性得到改善,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局部深度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6 000和10 000 k N·m能级有效加固深度分别为6.0~7.0 m和7.0~8.0 m;10 000 k N·m能级试验区浅层加固处理效果较差,与浅层存在淤泥质土、夯坑回填方式及第3遍夯点间距过大和夯能过小等因素有关,需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工程实际中遇到软土地基问题,需对其进行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本文通过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七甸县某工程地基处理为实例,通过试验检测对处理后地基进行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碎石桩法与强夯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基处理,可以满足本建设项目建筑物对地基要求,且较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0.
刘春  马永峰 《水运工程》2016,(11):167-173
依托沿海地区某大型工程地基处理实践,开展无填料振冲和强夯法加固地基的现场试验对比。施工结束后,采用孔隙水压力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及平板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取得相关试验数据。对孔隙水压力变化、地基的承载性能及砂土液化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填料振冲处理效果差,本场地地质条件下不适宜采用该方法进行地基处理;使用强夯法对地基处理后土体工程特性有了明显改善,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液化可能性得到消除;场地中分布的软土夹层对强夯加固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夯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有所减小;5 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深度约为10 m。  相似文献   

11.
贝壳砾砂是我国沿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其在大型地基工程中的应用并同时采用振冲法和强夯法密实处理,在国内尚属首例.文章主要介绍贝壳砾砂在本工程中的运用,并采用75 kW、100 kW振冲器挤密处理和采取2 000 kN*m、3 000 kN*m夯能强夯挤密处理的施工方法及密实效果检测等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李莉  吴峰 《水运工程》2017,(9):186-191
真空降水结合强夯方法在港口吹填土加固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潍坊港岸滩整治软基处理工程,开展真空降水深度、土体渗透性对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合理布置深浅管时,即使土体渗透性变幅较大,对于真空排水及强夯的作用效果影响较小;当降水深度达3 m左右时,强夯及真空排水联合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于湛泳 《中国水运》2009,(10):175-177
新疆某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某河出山口附近,全新~上更新统统(Q3-4al+pl)坡、洪积低液限粉土、砂卵砾石层为坝基上部主要地层,坝基下部分布的岩性为(P2-3X)泥质粉砂岩夹砂岩、砾岩和砂岩、砾岩夹泥质粉砂岩,层状及互层状结构组成库坝区基底岩体。河床右岸为粘土心墙坝,坝基下的低液限粉土存在地震液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强夯置换法综合了强夯加固和复合地基的优点,经济有效,但其夯击能在地基中产生的波场对周围建筑物产生着冲击作用,常常制约着其应用。采用特殊的小底面积置换夯锤,并采用渐变的夯击能量,应用强夯置换法对码头前沿区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结果证明,应用此工艺,能有效地控制夯击能量对已有码头建筑的影响,处理后的地基亦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某工程为例,介绍了分层强夯在长江上游港口高填方堆场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对该工程的强夯施工参数进行设计,并根据强夯试验结果进行验证,为现场强夯施工提供相应的依据。依据检测数据,对加固效果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该工程高填方堆场采用分层强夯是可行的,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楼庄子水库工程坝体特点,依据土石坝安全监测规范,针对坝体结构、坝基深厚覆盖层等特点,主要论述了粘土心墙坝安全监测设计。主要包括设置监测仪器的目的、仪器的布置及采用仪器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抛石挤淤是防波堤、护岸、围堤等港口工程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软基处理方法,但其工后沉降较大,沉降周期较长。对于工后沉降有较高要求的工程需要对抛石挤淤进行二次处理。本文以某电厂的引堤工程为例,详细阐述了抛石挤淤结合强夯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并通过对强夯处理区域与未进行强夯处理区域工后沉降的对比分析,论证了抛石挤淤结合强夯能有效减小工后沉降,满足对工后沉降要求较高的地基处理。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沉箱后壁设置减震沟,且将原设计的强夯区前移至距沉箱后壁12.5 m处,单点夯击能由1 500 kN.m提高到2 500 kN.m时,沿深度实测最大土压力的平均值约为设计允许值的72.8%,保证了沉箱结构不致破坏;据码头前沿的沉降、位移观测点,以及沉箱后壁外侧深层水平位移的实测值均趋于零,证明码头整体是稳定的。建议夯击能提高至2 500 kN.m,强夯区扩大至距沉箱后壁12.5 m处施工。用强夯代替了部分振冲区,既节省了投资,又提高了此处的密实度,而且突破了强夯距建筑物至少需15 m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依托安哥拉洛比托港扩建工程集装箱码头旱码头堆场区的强夯施工工程,从强夯前回填料性能参数、强夯施工过程监测以及强夯后地基处理加固效果检测3方面入手,对安哥拉洛比托港堆场地基强夯处理加固效果进行试验研究,填补该地区强夯软基处理设计与施工经验的空白,并为该地区后续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某强夯地基处理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分析强夯处理达到的效果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