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低收入人群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类特殊群体,而居住与出行是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开展中低收入人群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系统综述,对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具有基础作用.本文主要从居住地选择与满意度评估、出行选择行为、居住地与交通出行关联性三个层面,对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特征指标、分析模型、存在不足进行分析评述.总结发现:相关研究对象上缺少针对中低收入特定人群,研究方法将居住和出行划分为两个系统,宏观空间布局模型与微观行为分析模型相互独立,测量指标以可直接观测的外在变量为主,居民内在主观感受变量考虑不足.最后,提出了未来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一体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居住满意度缺少定量涵盖出行环境的问题,从出行环境、地理区位、社区环境、住房条件4 个维度提取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构建涵盖5 个潜变量、21 个测量变量的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描述出行环境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 结果表明:出行环境、地理区位、社区环境、住房条件对居住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区位对出行环境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各维度总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地理区位(0.913),出行环境(0.877),社区环境(0.748),住房条件(0.532)依次递减的趋势,但出行环境对居住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最大,其值为0.887.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层面居住区位对公共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构建涵盖居住区位与心理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个体层面与社区层面变量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利用Mplus软件标定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层面变量对出行行为意向的影响存在差异.个体层面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居住区位(0.665)、主观规范(0.664)、行为态度(0.577)、知觉行为控制(0.547).社区层面变量的影响程度为:行为态度(0.736)大于居住区位(0.646).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层面居住区位对公共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构建涵盖居住区位与心理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个体层面与社区层面变量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利用Mplus软件标定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层面变量对出行行为意向的影响存在差异.个体层面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居住区位(0.665)、主观规范(0.664)、行为态度(0.577)、知觉行为控制(0.547).社区层面变量的影响程度为:行为态度(0.736)大于居住区位(0.646).  相似文献   

5.
广州城市居民通勤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勤行为作为居民日常出行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其空间组织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交通的组织起决定性作用。同样,与通勤密切相关的居住与就业两类用地,其空间组织对城市空间格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城市居住一就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变化的是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出行行为的转变。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例,分别从广州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组织对通勤行为的影响、居民通勤的基本特征出发,来探讨通勤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西安市学龄儿童的睡眠时间和居住环境现状,综合分析居住环境对儿童睡眠时间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睡眠状况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分别从西安市选取1个周边农村和2个城区共82户家庭,通过问卷调查和室内环境采样收集相关数据,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因子分析和通径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西安市学龄儿童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营造和谐、舒适、美观和干净的人居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后人们的迫切需求.公路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绿化包装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城市和区域的形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及公路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分析深圳市居住地停车现状、问题及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借鉴香港和台北居住地停车管理成功经验,从增加停车供应和加强停车需求管理两方面重点论证了新旧居住区停车问题解决对策.创新性的提出了停车社区化自治管理机制和“地面车位高于地下/地上车位,小区内高于小区外,路内高于路外”停车收费原则为前提的停车环境综合改善,逐步实现停车退出小区消防通道和公共空间,改善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出行环境,促进停车和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市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两类居民小区,对小区出行环境和居民出行行为展开调研.首先,利用GPS和测距仪等设备收集出行环境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小区内部和扩展区域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环境进行分析,指出了两类小区出行环境的特点;然后,利用调查问卷收集居民出行行为数据,在分析不同小区的短距离出行特征和同类居民的出行行为后,指出出行环境对出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不同小区居民偏好小汽车短距离出行的影响因素,以及在不同出行目的下,居民出行方式的转换意愿.研究成果有助于制定合理引导小汽车出行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创建更具吸引力的步行环境,运用三因素理论及拓扑集合论分析了行人对居住型和办公型步行道环境需求特性的差异。首先,构建了步行道环境满意度指标体系,开展行人满意度调查;其次,根据总体满意度将行人分为满意及不满意2个群体,并用人工神经网络确定了这2个群体的满意度影响因子作用系数W;最后,基于三因素理论,提出并计算了影响因子弹性系数a,根据a将步行道需求分为基本型需求、发展型需求和激励型需求等3类,根据影响因子弹性系数曲线的走势,并用拓扑集合论对比分析了行人对居住型和办公型步行道需求特性。结果表明:在基本型需求方面,行人对居住型和办公型步行道均有通达性要求;在发展型需求方面,行人更加注重居住型步行道的美观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而对办公型步行道则要求便捷性;居住型和办公型步行道在激励型需求中的表现与在发展型需求中的表现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