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居民对出行提出了更高要求。自行车越来越不能满足出行需求,相当一部分人生活水平又达不到购买机动车(小型汽车)能力,以及城市公交系统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部分城市又禁摩,城市居民迫切需要寻求替代自行车的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2.
城市电动自行车作为一项新兴的交通工具,自出现以来就备受争议。面对这种新兴交通工具的出现,很多城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有些城市还经历了"禁电"到"不禁电"的管理过程。每一种交通工具都有相应的服务人群,旨在通过大量的调查,掌握电动自行车的出行特征,为研究、制定电动自行车相关政策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3.
章军 《交通与运输》2013,29(5):62-63
电动自行车凭借其经济、便捷环保等优点,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大众出行最常用的代步交通工具。然而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日趋发展和壮大所带来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电动自行车自燃起火事故,更成为沉重而严峻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除了汽车摩托车频发自燃火灾以外,电动自行车发生自燃的意外火灾事故,也巳呈现逐年上升的严峻趋势。  相似文献   

4.
电动自行车具有轻便、省力和快捷等特点,相当程度地满足了公众的出行需求,因而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电动自行车也给我国城市带来了很多交通安全问题,必须科学引导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上海电动自行车自1997年开始办理上牌以来,至2007年11月上牌总量已达211万辆,接近于本市机动车总量,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在本市上牌的产品目录中,有900余个产品型号及160余家生产企业。特别是燃油助动车淘汰、摩托车禁行后,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市民更新换代交通工具的主要选择。电动自行车在给市民交通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在生产、销售、使用领域出现了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管理亟待规范。现从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三环节,分析对其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电动自行车给居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难题。通过对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和引发原因进行剖析,得出电动自行车定性不准、管理滞后、道路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主要原因,应通过完善电动自行车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引导和管理电动自行车,保障非机动车路权等措施使电动自行车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交通不断发展,交通出行方式呈现多元化,选择电动车出行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对于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已经展开研究,但不够深入.文中结合南京探讨电动自行车交通形成的原因,分析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广义费用建立了电动自行车出行成本模型及可替代出行方式的出行成本模型,以客观数据为基础,计算电动自行车广义出行成本,以用于电动自行车的出行特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大中城市当中,自行车所承担的客运交通的比重相当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自行车出行量占城市总出行量的比例约为36%,大大超过公交客运量。近几年,电动自行车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非机动车出行的出行范围,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国内特大城市,甚至出现了非机动车出行比例上升的状况。以广州的情况为例,实施部分道路的禁非改造后,交通方式构成中,自行车占总出行量的比例由1984年的34.05%降至1999年的21.47%,而摩托车、私家车及出租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其出行比例都在上升,公交系统(包括地铁)出行比例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因此,并不能说明禁止非机动车出行是积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多数市民利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已是普遍的现象,但保持合适的自行车出行比重,对城市发展会有很大帮助。针对自行车交通的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福州市现有交通状况,探讨了自行车交通现存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电动自行车具有价格适中、噪声小、速度快等特点,这样良好的性价比,受到上海很多工薪族追捧,成为大众交通工具的代表。不可否认,电动自行车的确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这个市场能做大做强下去吗?在上海能无限制地发展电动自行车吗?理智的朋友肯定会予以否定。因为从上海道路资源紧缺、人口稠密的现状,以及上海未来城市的发展与土地调控矛盾的日益加剧这种态势,就可以发现问题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