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香港西区沉管法隧道和广州仑头沉管法隧道工程短管节陆上拉合采用的是各自不同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本文对两种方法作详细介绍,并对短管节陆上拉合施工工艺及方法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甬江水底隧道工程首次在软土基基上采用先进的“沉管法”技术。本文叙述了隧道管段在拖运,沉放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和对工程施工难点所采取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是沉管隧道建设的难点,从大约20年前开始,随着日本国内大量沉管隧道的建设,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相关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通过在日本的调研,系统介绍了日本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的新工法以及相关技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电厂取排水工程的沉管法主要计算内容进行总结,列举沉管常见连接型式,并简介公(铁)路工程中沉管隧道接头型式为取排水工程沉管的密封性优化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最终接头是沉管隧道施工的关键工序,而最终接头测控技术是最终接头精确对接和沉管隧道顺利贯通的保障。文章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例,通过对龙口姿态测量、最终接头浮态标定及安装测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现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毫米级对接精度。  相似文献   

6.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重量超过6 000 t,采用12 000 t浮吊安装,是国内最大的一次吊装作业。其安装作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了解最终接头进入龙口后沿隧道轴向的运动幅度,进而判断碰撞的可能性。基于对工程海况、施工工艺方案的认知,通过单摆公式与船舶动力学公式的结合,推导了吊装过程最终接头的动位移幅值的理论解。计算结果与实际作业观测结果较符合。  相似文献   

7.
《水运工程》2020,(4):8-8
4月6日,深中通道项目完成E2管节钢壳沉管浇筑施工,这也是深中通道完成浇筑的首节标准钢壳沉管。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全长约24 km,双向8车道设计,设计时速为100 km。其中,沉管隧道段全长6845 m,预制沉管段长5035 m,由32节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  相似文献   

8.
大型沉管隧道管段的沉放是沉管隧道施工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解沉管隧道管段沉放过程中的运动特性,对双驳船施工沉放的沉管隧道管段进行了频域计算分析.基于线性波理论和三维分布源法,计算得到波浪作用下沉管管段沉放过程中的波浪荷载及频域运动响应.计算中假定驳船本身的运动较小,忽略了驳船的运动对管段运动响应的影响,缆绳作用力由静力学方法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沉管受到的波浪荷载在靠近水面的位置较大,并随着沉管沉放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波浪周期的增大,沉管受到的波浪荷载先增大而后减小;沉管的运动响应一般在离水面近的位置较大,并随着沉放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沉管隧道接头的剪力键是沉管隧道接头中的重要构件,分析剪力键的受力及影响参数对沉管隧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如意坊沉管隧道工程为例,采用Mazars损伤模型描述混凝土的损伤和刚度衰减,建立考虑剪力键材料损伤的沉管隧道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研究差异沉降情况下沉管隧道接头剪力键的受力性能。同时,以剪力键的应力分布作为剪力键受力和安全性的评价指标,讨论剪力键的长度、端角形式和高度等设计参数变化对剪力键应力分布的影响,给出考虑剪力键损伤情况下相关设计参数的建议值,为沉管隧道工程接头剪力键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沉管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滨海电厂排水工程,随着新工程的不断建设,新的设计理念不断涌现,施工工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依托国内外已建及在建沉管工程,针对排水沉管施工过程中的基础处理方法、接头处理方式及浮运安装工艺等相关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了排水沉管安装、回填、使用及检修过程中的受力工况,针对电厂排水沉管结构内力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计算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有限元软件ANSYS实现了沉管全生命周期受力分析。通过对电厂排水沉管的关键技术及计算方法研究,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最终接头是沉管隧道安装的最后一节,其单位荷载不同于以往管节,沉降问题尤为关键。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为例,开展了基床稳定性试验,得到了不同厚度基床条件下荷载与沉降的相关参数,对最终接头沉降量控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沉管法修建隧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下隧道采用沉管法施工,而干坞是沉管隧道修建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移动干坞方案和三种固定干坞方案进行综合比较,论述不同干坞方案在不同环境中的适用性及其优缺点,以确定经济、合理的干坞方案。  相似文献   

13.
正4月4日,世界最大起重船"振华30"在海事巡逻艇的护航下,由外海锚地移泊进入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附近的大屿山锚地。港珠澳大桥全长50 km,桥梁长度和沉管隧道规模及难度均居世界第一。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为"三明治沉管结构",施工工艺和难度将打破传统施工观念,将中国桥梁隧道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最终接头重达6 000吨级,唯有"振华30"所独具的7 000 t 360°全回旋起重能力才能担当重任。"振华30"是上海振华重工设计建造并自营的世界最大起重船,被誉为"大国重器":一是具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量国内外调研和国内现有相关设计标准、规范、研究理论成果,总结国内外三明治沉管结构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验,通过大量国外设计施工查询、工艺试验方法参数论证、可行性检测类型的成套技术咨询,依托港珠澳岛隧工程最终接头施工条件,结合"引进、吸收、转化、创新"的思想制订了一套适合最终接头施工的技术方法。钢壳混凝土三明治组合的沉管结构,其应用领域、施工工艺较特殊,工程案例很少,目前仅在日本有类似的应用案例。所以在港珠澳大桥方案比选阶段前往日本进行了大量的咨询调研考察,对沉管隧道钢壳混凝土三明治工法形成初步了解;对钢壳混凝土三明治沉管的起源、应用性、功能及成套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实现了钢壳混凝土三明治沉管结构成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涌江水底隧道工程中所采用的止水橡胶的拉伸特性试验,为设计提供止水橡胶带的工程特性参数,为沉管法隧道工程施工止水橡胶国产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4月24日,经过12 h的持续奋战,中国交建岛隧建设者使用12 000 t起重船"振华30",顺利完成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试吊。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位于E29和E30沉管之间,采用"三明治"钢壳混凝土结构。最终接  相似文献   

17.
浅谈沉管法隧道接头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民强 《广东造船》2012,(5):102-104
本文论述的沉管法隧道接头位置有:GINA带、Ω带、PC钢拉索、剪切键、橡胶支座等部件,每套部件都非常关键,各自具有独立的功能,接头处理施工就是把这些部件安装到各自的特定位置。GINA带、Ω带双保险沉管接头不漏水。在接头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轴线方向都以柔性处理,并承载着水平、垂直和轴线三个方向的力。  相似文献   

18.
HDPE管段的沉放工艺直接影响管段水下对接的效率以及成功率,是HDPE管段水下安装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针对大直径超长HDPE管段的灌水沉放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将理论分析与现场试验相结合,首次提出采用气囊配合"牺牲绳"控制管段灌水沉放的方法,并得出确定气囊数量的方法与原则,进而提出满足变水深条件下的大直径超长HDPE管的灌水沉放工艺。该工艺已成功应用于沙特吉赞JIGCC取排水工程大直径超长HDPE管段安装工程中,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3月13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底板混凝土开始浇注,最终接头"三明治沉管结构"混凝土浇注开始施工。这是国内首次采用高流动性混凝土工法。该"三明治沉管结构"是通过向钢壳内灌注高流动性混凝土形成的组合结构。最终接头钢壳是封闭的,内部极为复杂,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无法进行振捣,为确保钢壳内混凝土的充填度,采用高流动、免振捣、易填充、自密实的高流动性混凝土这一工法成为必选之路。  相似文献   

20.
南昌红谷隧道为国内目前内河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工程,地处赣江中游,年度水位差超过9m,沉管与岸上暗埋段的接头在赣江大堤防汛体系以外,施工难度大。为此,岸上暗埋段基坑外设置分离式充砂长管袋临时围堰,解决了高水位差下暗埋段接头的施工难题。目前红谷隧道两岸的对接管节已施工完成,围堰基本拆除完成,经实践证明充砂围堰在内河沉管隧道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