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庄广福 《交通科技》2012,(4):109-112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介绍了亳州市城市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要点和施工工艺流程,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进行了细集料掺配石屑的配合比设计。试验段施工及检测结果表明,细集料掺配石屑的配合比设计更加优化,外观更为密实。  相似文献   

2.
集料作为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级配组成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等具有很大影响。依据不同集料级配设计理论进行集料级配设计,并通过试验对3种不同集料级配的混凝土进行工作性及力学性能对比分析研究,从而为混凝土级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Excel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优化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优化计算,可以求出混合料中各集料的最佳用量,并可利用“图表向导”功能绘出级配要求和合成级配曲线图。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集料形状、级配和空间位置对沥青混凝土材料竖向变形的影响,依据AC-20沥青混凝土级配曲线和瓦拉文公式分别确定方形和圆形集料投放数目,随机投放集料并生成数值试件,通过室内试验获取材料参数后对数值试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集料级配曲线中最大集料与数值试件尺寸比小于19/300时能达到较好的仿真精度;最大粒径集料的数目和空间位置对试件变形影响最大,但缺少某些档位的断级配集料曲线的试件变形性能优于连续级配曲线,断去中间级配对试件变形的影响不大;圆形集料对断级配的敏感性高于方形集料。研究表明,细观力学方法能较好地分析沥青混凝土的材料特性;集料的空间位置对数值试件竖向变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级配组成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型)与美国Superpave型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曲线分析,认为AC型沥青混凝土中2.36mm以下细集料用量偏高,会对其高温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采用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对两种级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进行比较后,对AC型级配范围提出修正建议:级配曲线应通过控制点要求的区间,并低于0.3mm与2.36mm集料级配限制区。试验结果表明,调整AC型级配范围后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SAC和其他粗集料断级配的矿料级配设计方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沙庆林 《公路》2005,(1):143-150
详细介绍了SAC和其他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通常粗集料的级配是一个幂函数,有40%左右的孔隙率;细集料是另一个幂函数,是一个很密实的级配。两者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以粗集料为主体的密实式中断级配。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橡胶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基于分形理论,对四种橡胶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进行评价,并通过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对其评价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分形理论,可以对橡胶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进行优化;橡胶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质量分维值最佳为2.4左右。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5,(7)
针对多孔混凝土材料在级配设计中与普通混凝土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根据最大密度曲线理论,以减少细集料含量的方法设计了3种集料级配。通过设计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集料级配、灰集比、水灰比对多孔混凝土材料力学强度和空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级配方式、灰集比对多孔混凝土材料力学强度和空隙率影响较大。同时,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表明灰集比是影响力学强度的显著性因素,而级配方式和灰集比是影响空隙率的显著性因素。此外,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多孔混凝土空隙率与强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二者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9.
以集料级配最大密度理论为基础,采用绝对体积法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层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分析了不同集料级配范围调配的碾压混凝土强度形成情况,提出了完善此种方法用于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进行优化设计,设定骨架密实和设计8%空隙率2个优化条件,据此提出新型矿料级配设计方法--分级掺配法.矿料成型采用改进的干捣实方法,根据集料分界点分2步逐级掺配集料,粗集料部分每级集料掺配比例依据骨架判断公式和高斯拟舍结果得出,细集料部分每级掺配比例依据高斯拟合结果得出,进而确定粗细集料各自总的质量百分率,由此得到一条骨架密实型级配曲线,并进一步按照优化务件确定油石比.用成型试件对混合料沥青膜厚度、矿料间隙率、空隙率、动稳定度等各项性能指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较好,功能化设计方法能有效地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机制砂的级配、细度模数、石粉含量、亚甲蓝(MB)值、有害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混凝土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文中以花岗岩机制砂为细集料,研究机制砂细度模数(2.3~3.0)、石粉含量(质量分数,下同)(3%~9%)对C50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及黑云母含量(1.2%~4.5%)对机制砂需水量比和砂浆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细度模数的降低或石粉含量的增加,可提高配制同等工作性混凝土所需减水剂掺量;当机制砂细度模数为2.8时,混凝土力学性能最佳,细度模数降至2.3时,混凝土力学性能显著降低;随着石粉含量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强,抗折强度在石粉含量为5%时最大。黑云母含量的增加增大了机制砂的需水量比,降低了机制砂砂浆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石屑混凝土的钢筋锈蚀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石屑混凝土的钢筋锈蚀性能,并对所用的两种测试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石屑混凝土的钢筋锈蚀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相当,GECOR6型钢筋锈蚀仪用于室内试验也值得信赖。  相似文献   

13.
朱庚申 《路基工程》2021,(6):98-103
针对废旧混凝土再生回填路基稳定碎石进行分析研究,以不同再生骨料掺量(0 %,25 %,50 %,75 %,100 %)和不同水泥剂量(3 %,4 %,5 %,6 %)为基础进行试验,以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为指标优选了5 %水泥剂量作为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基础配比参数。分析了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劈裂强度、干缩系数、温缩系数及冻融强度损失率。以25 %再生骨料为基础进行了实际的再生废旧混凝土水泥稳定碎石道路基层应用,道路强度和弯沉值检测均达到普通道路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混凝土配合比简易设计法,设计石屑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并通过实验对配合比设计思路进行验证,提出采用该方法配制石屑高性能混凝土应注意的问题,研究结果对石屑混凝土的应用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和含泥量技术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高速公路表面层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针对石灰岩粗集料的针片状含量对集料压碎值、骨架的影响和对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集料含泥量对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针片状含量对于集料性能影响显著,舍泥量对于沥青混凝土的各项路用性能都有明显影响:对高速公路沥青面层用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按10%控制,含泥量技术指标建议采用0.5%控制  相似文献   

16.
陈泷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9):172-174,327
SMA是沥青码蹄脂碎石(Stone Matrix Asphal)的缩写,是一种以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的填料(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于间断级配粗集料骨架间隙中组成一体所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简称SMA。该文介绍了SMA在上海的应用及其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7.
碎石基层混合料中细集料级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耀东  李毅  王哲人 《公路》2003,(3):104-106
为了进一步研究碎石基层级配混合料组成设计,首先对碎石基层级配混合料中细集料的级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采用上置式表面振动法和重型击实法进行对比试验,从而提出泰波指数n和不同工艺与细集料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裂缝是引起沥青混凝土路面损坏的首要原因,该文通过对沥青混合料的构成及强度特性分析,认为增大集料的粒径是提高沥青混合料内摩阻力和抗剪强度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对传统沥青混凝土(AC)和多碎石沥青混凝土(SAC)的结构性能和级配的比较,阐述了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9.
田尔布  刘奋醒  张仁巍 《公路》2011,(10):162-165
人们常掺加高效减水剂和能够提高强度的掺合物(如钢渣、矿渣等)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而很少从粗集料角度人手提高混凝土强度.综合多种级配理念,选取骨架结构粗集料级配,运用均匀设计法进行高强度混凝土工作性试验,回归分析试验结果.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可知,均匀设计安排试验可以大量减少试验工作量;坍落度随水灰比、砂率的增大呈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20.
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加州承载比CBR和骨料间隙率VCA为设计参数对粗集料级配进行试验研究,根据嵌挤密实的原则,给出细集料级配确定方法,提出以体积法确定粗、细集料合成比例,并利用骨架接触度对矿料级配进行性能评价。该方法应用于承唐高速公路唐山段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