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制动产生的振动及噪声问题进行了分类,对国内尚未开展研究的制动颤振问题的发生机理、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制动颤振的产生是由于制动盘和摩擦衬片之间的粘一滑运动造成的,制动颤振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又包含线性和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法、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和有限元法,其影响因素包括系统的摩擦因素、机械系统参数和动力传动系的参数等。最后指出未来的工作应在于系统地研究制动颤振的产生机理,振源及传递环节上各参数的影响,指导系统的参数匹配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能量磨损机理提出了一种汽车制动摩擦片磨损寿命预测的方法,对车辆制动安全性以及摩擦材料利用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车辆制动系统中的摩擦片为研究对象,在制动盘冷却试验基础上建立制动摩擦副热力学模型,旨在探明不同工况下摩擦副热力学特征的变化规律。根据能量磨损机理研究制动温度对材料磨损量的影响关系,结合温度分布特征与摩擦材料磨损率提出摩擦片磨损量的评价标准,建立制动摩擦片的磨损寿命预测模型。基于典型公路道路试验路谱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摩擦片磨损寿命预测,与试验结果相比其磨损寿命预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汽车制动系统参数设计及制动摩擦材料寿命研究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汽车制动钳的两自由度非线件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系统结构参数对奇异点和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利用数值方法分析了系统振动的频谱结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动颤振是一种振动失稳现象,扭转刚度和制动时的法向作用力是影响制动颤振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汽车摩擦制动噪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学文  张金换  董光能  谢友柏 《汽车工程》2007,29(5):385-388,432
总结汽车摩擦制动噪声的产生机理、噪声特点和影响因素,回顾并分析抑制和防治制动噪声的理论与工程研究进展,提出开发新型高阻尼摩擦制动材料来降低或抑制制动噪声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制动系统相关故障和行车间距不足是导致载货汽车追尾和侧翻事故的主要原因,通过制动危险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搭建车辆在途状态检测装置,获取载货汽车载荷、车速、制动系统状态数据;基于传感器数据进行了制动蹄片磨损程度异常、制动蹄片温度异常状态和制动灯故障等单参数制动危险状态辨识;通过对制动过程中车辆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多参数制动距离计算模型,为标定模型参数,设计并完成了车辆滑行试验;通过仿真及实车试验,对载货汽车制动距离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基于多参数制动距离模型,提出了一种检测载货汽车制动过程中的危险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与优化汽车制动踏板感觉,对汽车制动系统进行动力学理论分析,基于AMESim建立制动踏板感觉仿真模型,利用实车动态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建立的模型研究了汽车制动系统各部件参数和踏板踩踏速度与制动踏板感觉的关系,引入制动踏板感觉指数(BFI)对试验车进行了客观评价,并提出制动系统的改善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调整踏板杠杆比、制动器等效弹簧刚度等制动系统参数能够显著提升车辆的制动踏板感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半挂汽车列车制动时的动力学分析,推导出半挂汽车列车产生折叠和甩尾的动力学方程式,对影响半挂汽车列车制动稳定性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汽车电动助力制动系统是典型的机电伺服系统,摩擦作为机电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效应,是影响电动助力制动系统控制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中建立了LuGre摩擦模型来表征系统的摩擦特性,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摩擦模型的参数辨识,并通过台架试验进行了验证。最后,将摩擦模型应用到电动助力制动系统的补偿控制中,实车试验结果验证了电动助力制动系统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在汽车盘式制动系统中,因各种原因如热膨胀和制动盘尺寸的不精确等,导致磨擦热无规则分配,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因磨擦热产生的热弹性变形影响磨擦接触压力分配,并导致热弹性不稳定性(TEI)。在制动盘表面上磨擦接触压力集中作用在一个或几个小区域内,于是这些区域达到很高的温度,我们称之为热点。热点与磨擦块作用产生低频振动,我们称之为制动颤振(Judder),即大家所熟悉的制动发抖现象。制动秀厚度差异(DTV)将进一步促使磨擦局部接触,制动盘侧向摆差(LRO)也可导致无规则的磨擦接触。本文研究了各种磨擦接触状态对热模型的影响,应用红外线照相技术和振动测量分析了盘式制动系统制动颤振特性。应用热弹性不稳定性理论改变中所用的原始的磨擦材料,并用动力测功机进行试验验证,证明了改变后的磨擦材料有更好的抗制动颤振性能。  相似文献   

10.
利用简化的半挂汽车列车弯道制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车辆参数,使用因素对汽车弯道制动效能的影响,并用实车弯道制动效能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汽车盘式制动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汽车盘式制动器设计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汽车盘式制动器摩擦衬片压力分布规律、摩擦偶件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摩擦衬片与对偶钢盘的摩擦机理、摩擦副间传热机理与制动噪声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制动抖动引起的抱怨,提高制动舒适度,文章通过对制动抖动产生机理、影响因素、试验评价方法以及控制措施的研究,对解决汽车制动抖动提供了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了摩擦制协动机理与制动稳定性的基础上,设计了汽车防侧滑制动系统,并对其工作原理以及制动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汽车制动器的撞击噪音是汽车行业内长期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主机厂和制动器供应商对于此种噪音通常通过在实车上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而类似尝试不能系统和充分的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在尝试中主要方案为调整制动器的结构设计,特别是各个相关零件之间的间隙配合,而这只是导致和解决噪音的部分因素。文章对撞击噪音发生的机理和工况做了介绍,该噪音主要发生在低温高湿且冷车时由前进切换成倒车时制动而产生的撞击声;一方面对产生噪音的多种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阐述,通过整车试验和台架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另一方面探究噪音出现的外部条件即低温高湿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摩擦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差异性,从而突破性的发现和证实了结构设计影响之外的摩擦材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中对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再生-机械耦合线控制动系统进行研究。首先,构建新型再生-机械耦合线控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动力学模型进行系统制动性能分析,获得再生-机械耦合线控制动系统摩擦制动转矩和电磁制动转矩的匹配关系。接着,根据该再生制动系统特性和制动工况,提出电磁制动和耦合制动两种工作模式,低制动强度下采用电磁制动模式,高制动强度下采用耦合制动模式;在耦合制动模式下,提出通过电机电磁转矩和摩擦制动转矩集成控制,实现电磁控制、摩擦控制和耦合控制3种制动转矩控制方式。最后,分别进行了38和15km/h两种车速下电磁制动和耦合制动台架试验,对新型再生-机械耦合线控制动系统耦合制动机理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运输业的发展和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装有ABS的汽车,在制动时可以极大地提高汽车制动过程中的操纵稳定性。本论文将主要以车辆单轮ABS为例来介绍其控制方法。采用以门限值为参数的控制方法,并用车辆动力学原理和MATLAB/SIMULINK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普通制动系统和装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车辆制动过程中各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仿真计算研究,来证实该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为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研究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CIRRUS公司的RTC9000转鼓,针对汽车制动系统进行转鼓测试采用的程序,以及在进行转鼓测试过程中制动系统关键参数的确定,ABS系统测试程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影响制动系统测试结果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堤  贺安安 《汽车技术》1996,(11):44-46
70年代中期,世界各发达国家开始禁止汽车使用石棉摩擦片,因此使新型汽车摩擦材料被推向市场。分析了汽车半金属摩擦材料的配方设计时所要注意的问题,并着重分析了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以有其解决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树脂基纤维增强汽车制动摩擦片存在的热衰退问题,对其粘结剂进行了改性。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高温下摩擦材料各成分对制动摩擦片热衰退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制动摩擦片的摩擦磨损机理,优化了摩擦材料配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配方研制的制动摩擦片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抗热衰退性能,摩擦因数稳定,磨损率低。  相似文献   

20.
基于轮胎的魔术公式模型,研究了轮胎在路面的最佳滑移率和最大摩擦系数随汽车速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了汽车ABS控制系统滑模控制器,基于轮胎的Burckhardt模型,分别在考虑轮胎动态摩擦特性和不考虑轮胎动态摩擦特性时,对汽车ABS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轮胎动态摩擦特性对汽车ABS的最佳滑移率和轮胎摩擦系数具有一定影响,但是对汽车ABS的制动性能影响很小,因此进行汽车ABS控制系统设计时,可以不考虑轮胎动态摩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