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春 《电气化铁道》2006,(5):23-25,29
在考察总结国外高速接触网运行经验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设计技术、施工技术、运营维护技术、接触线使用寿命、经济性能、接触网零件制造要求等多方面论证了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之间的差异,并结合我国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国情,推荐我国客运专线接触网悬挂类型宜采用简单链形悬挂方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外高速接触网的发展状况及弓网受流质量的评价要点 ,对复链形悬挂、简单链形悬挂和弹性链形悬挂 3种悬挂类型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 ,并对我国高速铁路接触网悬挂类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动态性能仿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在简要介绍法国、德国及日本高速铁路受电弓和接触网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类接触网和受电弓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模型,开发了其数值模拟软件,并应用此软件分析了简单链形悬挂、弹性链形悬挂以及双链形悬挂的振动特性。此外,还应用此软件对比弓牵引间距的确定以及弓网结构参数优化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干线铁路2个系统的接触网组成,总结了 2个系统在牵引供电制式、悬挂方式、接触线高度、设备限界、回流网、开关设备、轨道车辆高压电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与干线铁路所采用的授流方式,提出了在二者的衔接段采用直流架空接触网和交流架空接触网衔接、直流接触轨与交流架空接触网衔接2种设计方案.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有限元理论出发,建立了接触网的有限元模型,对简单链形悬挂和弹性链形悬挂一个跨距内的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精确地计算了弹性的大小,对弓网系统的安全运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入当量线密度的概念,建立了接触网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及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的5跨锚段关节屋脊过渡跨吊弦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强侧风下接触网响应特性及弓网运行安全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接触悬挂模型,模拟强侧风工况,进行接触网风致响应特性及弓网运行安全问题分析。对简单链形悬挂、弹性链形悬挂进行风致位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接触网抗风性能方面简单链形悬挂较好;对4种典型接触悬挂组合的承力索与接触线风致水平位移进行同步性分析,得出接触悬挂最佳匹配张力;对不同跨距参数的接触悬挂进行风致位移对比分析,对照强侧风条件下的弓网运行安全评价指标,得出缩小跨距至45m以下确保安全、悬挂组合JTMH95+CTS150抗风性能较好等结论;对接触悬挂和支持结构进行风致应力响应分析,得出接触网防风薄弱点为接触线和承力索、吊弦、套管双耳、承力索座、定位器支座及定位线夹等零部件。  相似文献   

8.
针对衢九线接触网一跨内动态导高变化量较大、燃弧情况较明显的问题,对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进行有限元建模,对目前衢九线接触网弹性及弹性不均匀系数进行仿真计算,通过与建设标准比对得到衢九线检测波形较差的原因,对承力索张力、接触线张力、第1吊弦的位置、吊弦数目对弹性的影响进行仿真得出结论,并提出了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与DSA380型受电弓的仿真问题,基于MSC-MARC有限元软件,采用京津城际铁路实际参数建立接触网和考虑弹性变形的受电弓模型,对受电弓-接触网动态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在建模过程中采用欧拉-伯努利梁模型来模拟接触线和承力索;考虑弓头和上框架的弹性变形及其侧滚运动、垂向运动等,并通过非线性弹簧进行链接;受电弓和接触网模型之间通过接触实现耦合,将弓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DSA380型受电弓以350km/h速度通过简单链形悬挂时,其平均接触力为190.35N,接触线的动态抬升量在18.1~73.7mm之间。通过与西门子公司提供的结果及实测结果比较,可以看出本文建立的弓网系统有限元模型是正确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的悬挂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的发展概况,论述和分析了3种典型的架空接触网悬挂类型的技术经济优劣,相应的提出了选择和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悬挂类型的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广州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的应用情况、设计原则、技术参数,通过对柔性架空接触网、刚性架空接触网、接触轨3种形式在广州市轨道交通的应用情况,说明这3种形式的技术成熟可靠,应结合城市规划、安全防护、经济投资、运营方式、线路特征等进行合理选择,并提出广州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形式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位于地裂缝带的接触轨及架空接触网安装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工程设计经常存在一些特殊区段,如地裂缝区段,其不均匀沉降将会威胁到接触网系统的装配及相关参数,甚至会造成破坏,进而严重影响地铁的运营安全。结合西安地铁3号线不同地裂缝带的土建结构处理特点,针对接触轨及架空接触网的不同安装特点进行相应的技术方案分析,得出适应不同结构处理方案的接触轨及架空接触网安装方案,满足因地裂缝带结构沉降引起的接触轨及架空接触网调整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斜井无轨运输供电系统的架空接触网,重点介绍其组成和不同净空高度下的悬挂方案,以及在线路岔口处刚性线岔的结构组成及其控制。该接触网系统是由安装在特殊悬挂支撑复合绝缘子上的正极轨、负极轨和接地导向轨组成的一种倒三角结构形式的三轨式架空刚性接触网,并针对斜井低净空、超低净空和高净空三种情况分别提出具体的悬挂方案。为实现无轨电车在线路交岔口的自动切换,提出了利用气动系统配合PLC电动控制的新型刚性线岔,并详细论述其结构组成及其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14.
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对深圳地铁9号线接触网是选择刚性架空接触网还是采用接触轨,进行了详细的比选研究,为国内轨道交通接触网方式仍在选择的线路提供了一种价值工程评估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网与接触轨在技术上均可行,接触网价值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前深圳市轨道交通牵引网大部分采用的是架空接触网+钢轨回流的形式,其中地下段采用架空刚性接触网,地面及车辆段采用架空柔性接触网。架空刚性接触网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运营维护工作量小、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在越来越多的线路中被广泛采用,所以架空刚性接触网技术参数的设置尤为重要,文章提出一种“V”字波折线布置方式,并将每个锚段的最大拉出值所在悬挂点设置为中心锚结,以有效避免实际运营中汇流排线夹卡滞汇流排的情况,降低磨耗及减少接触网不均匀磨损等问题,从而确保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6.
以京津城际的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为例具体研究接触线磨耗对接触网形状的影响。利用经典力学方法,推导出不同磨耗下接触线、承力索的静态形状计算方法,再计算不同磨耗下接触网的几何形状,通过对比有限元仿真结果,验证该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供电分段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柔性、架空刚性、接触轨3种接触网类型的供电分段设置方案、方式及相关要求进行探讨,重点分析了接触轨供电分段的各种方案在技术、经济方面优缺点,提出了应结合车辆选型、车辆段及停车场布置等在工程应用中应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接触网弹性链形悬挂的设计、施工与检测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弹性链形悬挂在弹性不均匀度方面与简单链形悬挂的显著差别,分析国内外有关弹性不均匀度的标准,就确保弹性链形悬挂的弹性不均匀度的设计要点、施工重点和难点、检测方法等进行论述,并通过哈大线弹性链形悬挂的弓网关系检测实例,研究静态和动态检测质量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指出如何应用检测数据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兼顾人民防空的原则,对隧道内架空接触网通过人防设施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最终选择最为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使架空接触网既能快速平稳地通过人防设施,满足行车要求,保证接触网良好的受流质量,又能满足人防设施平时的使用功能和战时迅速完成功能转换.研究结论:通过对防护隔断门结构形式和架空接触网2种悬挂类型的特点分析,进行方案比选.柔性悬挂可以配合带插板的防护隔断门,而刚性悬挂时则配合按带防护密闭封堵板的防护隔断门;汇流排外接头接触线不断开方案更适合刚性悬挂通过防护隔断门.该方案平、战施工快捷,接触网采用的零部件少,对运营维护十分有利,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并能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去.  相似文献   

20.
弹性链型悬挂高速接触网参数的选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研究弹性链型悬挂高速接触网参数对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采用三维接触网模型和质量-阻尼-刚度受电弓模型,对时速350 km弹性链型悬挂高速接触网/受电弓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和分析.考虑到接触压力和运行的安全性,对不同的动态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据此选取合适的高速接触网参数.研究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应优先采用120 mm2镁铜合金接触线,张力不宜小于27 kN;承力索采用120 mm2铜合金绞线,张力约为23 kN;跨距取55~60 m;结构高度取1.4~1.6 m;弹性吊索张力不小于3.5 kN;弹性吊索长度取16 ~18 m;支柱吊弦间距约为4.5 m;接触线坡度应控制为0;尽量避免波长为吊弦间隔2~6倍的接触线不平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