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路》2017,(9)
为分析再生粗集料棱角性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颗粒图像分析仪测试了石灰岩、花岗岩、旧集料(花岗岩)3种集料不同粒径颗粒的形态结构,以球形度、凸形度、粗糙度3个指标定量评价集料颗粒的棱角性,分析集料棱角性的变化特征及不同掺配比例再生粗集料的棱角性与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集料颗粒棱角性与其粒径大小呈线性相关,随着集料颗粒粒径的增大,其棱角性降低;旧集料与所选新集料相比,其棱角性会有一定程度降低;再生粗集料的棱角性随着旧集料掺配比例增大而减小,再生粗集料的棱角性与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呈高度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沥青路面粗集料棱角性表征方法及技术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STM D3398-97试验方法的改进表征法计算了粗集料颗粒指数Iap,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粗集料半径法棱角性指数IArm和梯度法棱角性指数IAgm的计算公式;通过对2类沥青混凝土的常规与动三轴试验,分析了粗集料棱角性表征指标对沥青混凝土性能和抗剪参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沥青混凝土性能、抗剪参数与粗集料颗粒指数Iap的相关关系,结合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要求,提出了沥青路面粗集料棱角性技术标准。分析结果表明:Iap与棱角性指数IA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其回归系数可用于由粗集料颗粒指数Iap换算成IArm和IAgm;所提出的粗集料棱角性技术标准可作为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修订建议,有利于提高石料企业加工粗集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粗集料棱角性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粗集料棱角性进行量化研究,以取代传统的试验方法。首先从单个颗粒的棱角性定义出发,建立了4个粗集料棱角性量化指标:AR、ARmax、AP、APc;然后采用数字图像处理(DIP)技术,对拍摄的粗集料二维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到粗集料样本棱角性量化结果,最后将20份粗集料样本的未压实空隙率试验与DIP试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个用于评价粗集料棱角性的量化指标与未压实空隙率之间均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以AP指标最佳;AP和APc指标更好地拉大了两个棱角性极端,有利于区分不同棱角性的粗集料。4个量化指标的面积加权平均值与未压实空隙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要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与未压实空隙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这也表明经面积加权的棱角性指标考虑了粗集料的宏观性能,因此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引入,将会实现矿质集料颗粒形态特征的直接、客观的定量评价。通过对矿质集料数字图像进行噪声消除、图像分割、二值化形态学处理、边缘跟踪以及颗粒分析,得到了各个集料颗粒的面积、周长、拟合椭圆等形态特征参数。进一步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针对集料的圆度、棱角性、表面纹理以及针片状颗粒含量等形态特征指标的分析结果。基于成像相关知识,采用基于LED光源的背光图像采集平台,对不同档位的集料颗粒形态特征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档位集料颗粒形态特征参数进行图像描述,可以遴选出高效可行的有利于定量分析形态特征的参数;背光源采集方法可以更好提取集料颗粒图像边缘特征,使图像更有利于后续处理;不同档位下集料的圆度趋势比较明显,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棱角性变化与圆度截然不同,其中粗集料棱角性基本不变,而细集料随粒径的增大变化明显;粗集料的纹理指标值变化不大;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为0,细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大于1%。研究可以为矿质集料进场质量的过程控制提供快速高效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粗集料棱角性对水稳混合料路用性能(强度和干缩特性)的影响展开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粗集料不宜含有较多的浑圆状颗粒和针片状颗粒,其松装空隙率宜控制在43%~45%,振装空隙率宜控制在41%~43%。此外,全部破碎颗粒中混入不超过20%的浑圆状颗粒可以有效减少松(振)装空隙率和针片状含量,对提高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有利;含有不超过20%浑圆状颗粒的粗集料与全部破碎的粗集料相比,其劈裂强度相差不大。干缩试验表明,拐点失水率与合成矿料骨架空隙率有一定关系,骨架空隙越大,拐点失水率也越大;当粗集料中含有较多的浑圆状颗粒时,其干缩系数拐点失水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冯宝平 《路基工程》2023,(2):124-130
为定量分析路用粗集料的形状特征,采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获取集料表面的特征点阵,建立粗集料颗粒的实体模型;对集料二维与三维形态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各指标的适用性;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集料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视角下的集料轮廓周长和投影面积的差异较大,与集料扁平率指标密切相关,集料越接近针片状,二维轮廓的代表性越差;球度指标能够较好地表征集料三维粒型,集料越接近立方体状态,其球度值越大;椭球度指标可以较好地表征集料的棱角特性,棱角性越差,相应的椭球度值越大;反击破碎加工的集料球度偏低,棱角性较好;整形破碎加工的集料球度最优,但棱角性偏低;结合实际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加工工艺组合掺配的形式,获得粒型与棱角性较均衡的集料成品。  相似文献   

7.
针对级配碎石混合料,采用振动成型法试验,研究了粗集料强度和棱角性对混合料最终级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集料强度和棱角性对级配碎石混合料的最终级配都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当集料压碎值大同时针片状含量也大的时候,这种叠加效应下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集料棱角性对级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沥青混合料击实困难的工程实际问题,通过室内试验比较了辉绿岩和花岗岩碎石性质的差异,通过堆积密度试验分析了细集料矿料棱角性对合成矿料级配干涉状态、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沥青混合料剪切强度的显著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对沥青类型、矿料级配、油石比、粗集料针片状含量和细集料棱角性五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影响沥青混合料剪切强度程度最大的因素是矿料级配,其余依次分别是沥青类型、细集料棱角性、油石比和粗集料针片状含量。  相似文献   

10.
对现行规范关于级配碎石成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对不同粗集料含量的级配碎石材料进行最大干密度和CBR强度试验,提出了级配碎石按粗集料含量分为细料业、悬浮密实类、骨架密实类、骨架空隙类四类,并提出不同类型级配碎石采用不同的成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粗集料棱角性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矿质集料的粗度和形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具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目前关于粗集料棱角性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很少。文章采用ASTM D3398方法定量测量了7种不同粗集料的平均棱角性I,研究了粗集料平均棱角性I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粗集料平均棱角性I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矿料级配基本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自行设计的填充试验和压碎试验,对混合料的密实度和骨架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级配设计中的最大密实度状态与根据填充试验得到的矿料最大密实度状态是不一致的。压碎试验表明,各种粒径的颗粒在压碎时,其破碎颗粒都在4 75mm处出现峰值,说明4 75mm的颗粒是构成骨架的主要部分;同时填充试验也表明4 75mm的粒径尺寸是填充效率的分界点。因此,本文提出应以4 75mm作为粗细集料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石灰岩粗集料在沥青路面表层中的适用性及耐久性,通过采用压碎试验仪、冲击试验仪和洛杉矶磨耗试验机在分别改变压力增加速率及压实功、改变冲击功和改变钢球数量质量及转动置数条件下依次对比研究了石灰岩与玄武岩粗集料的压碎值、冲击值和磨耗值,并分析了各性能衰减规律。结果表明:石灰岩粗集料的抗压性能、抗冲击性能和耐磨耗性能均较玄武岩稍差,且衰减较快;抗压碎能力与荷载压力、抗冲击能力与冲击次数以及磨耗损失与转动置数之间均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冲击值、磨耗值与压碎值之间均有较好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和含泥量技术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高速公路表面层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针对石灰岩粗集料的针片状含量对集料压碎值、骨架的影响和对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集料含泥量对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针片状含量对于集料性能影响显著,舍泥量对于沥青混凝土的各项路用性能都有明显影响:对高速公路沥青面层用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按10%控制,含泥量技术指标建议采用0.5%控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过湿土因天然含水量高而不能直接用于填筑路基的问题,提出过湿土分层片石摊铺处治技术,并对施工方法和处治效果进行现场填筑试验研究。采用沉降观测和探坑检测2种方法对填筑施工质量进行检测,测试结果表明,当碾压10遍后,沉降趋于稳定,过湿土部分嵌入片石层,两者结合紧密,路基整体填筑质量密实。  相似文献   

16.
刘树堂  郭忠印 《公路》2005,(11):184-186
无需通过马歇尔试验,而依据对SMA空隙率、矿料间隙率及沥青饱和度等体积特性的标准要求,反算出马歇尔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应有的取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判断sMA粗集料嵌挤状态的简便方法。即,只要反算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大于粗集料松装相对密度与粗集料用量的比值,粗集料就能形成嵌挤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