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RFID技术的发展为提高物流仓储系统的效率带来了机遇。仓储系统在应用RFID技术后信息系统中的工作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该系统的工作流模型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对应用RFID技术的仓储系统流程进行分析,使用有向图工作流建模理论建立仓储系统工作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作流模型中的各工作状态变化和信息流方向,可为采用RFID技术仓储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工作流流程监控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传统工作流监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过程控制的基于Agent的工作流监控模型,实现了对工作流流程的授权操作以及过程控制。最后,介绍了该模型在浙江树人大学科研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某供电公司工作流管理系统为背景 ,采用群件系统LotusDomino/Notes平台 ,在分析Petri网的基础上 ,提出了单一状态模型的工作流设计思想 ,并完成了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从而实现了办公过程的无纸化和自动化 ,支持协同工作 ,提高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规模复杂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性能分析问题,将一个基于随机Petri网的模型化简算法应用于实际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即首先将工作流管理联盟定义的工作流模型映射为随机工作流网,在随机工作流网的4种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利用PH分布对简化之后的模型进行性能分析.通过供应链系统模型的化简与实际情况的比较,验证了本方法能够对大规模复杂随机工作流网的模型进行化简,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同时也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性能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中介绍了工作流技术的基本概念,对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变更审批工作流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系统工作流模型。  相似文献   

6.
项目管理是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阐述了项目、项目管理、生命周期、过程和工作流的概念.并通过对舰船研制评估的分析,得出了基于仿真的舰船研制评估系统项目管理的项目分类和属性、项目的创建、项目的生命周期和项目的工作流、项目的计划管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工作流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介绍了工作流的概念和基于Web的工作流,并根据WfMC(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工作流参考模型,提出了适用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流模型.通过对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分析,根据Lotus Domino/Notes产品功能特性,给出系统的功能结构,并详细阐述了两个关键模块:公文管理子系统、公文传递子系统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工作流技术在电网调度管理系统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作流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并针对某电网调度管理系统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工作流平台。通过引入工作流技术使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运行效率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改善。此平台已经投入使用,运转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工作流技术、工作流管理系统、Agent以及多Agent系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将工作流和Agent技术应用到设施管理系统的构建中,给出了工作流与Agent协同管理的方法和框架,并提出了设施管理系统的三层分布式体系结构,即:用户界面层;应用逻辑层及数据服务层.可为后续设施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技术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用功能-工艺法生成控制过程设计的具体实现方法.用工作流Petri网作为控制策略设计过程的知识表示形式,用基于可达图搜索技术生成工艺方案.以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的设计过程生成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提出对跨线桥的桥型结构进行美观设计的必要性,从美学造型、结构造型特点的角度,提出了目前跨线桥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接触网与受电弓之间动态性能是影响列车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高速铁路中接触网的不良状态直接影响牵引供电系统对动车组的供电安全.论文系统地讨论了高速铁路接触网研究的4个方面,即接触网的初始平衡态求解、接触网动力学建模、接触网非接触检测和接触网静态动态评估,并给出了目前高速铁路接触网研究的最新进展:针对接触网的初始平衡态求解精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引入多目标约束的结构找形方法和非线性有限元过程进行求解;在接触网动力学建模方面,考虑环境风对接触网影响的问题,通过环境风模拟和风洞实验获得气动力系数,建立沿线风场进行接触网风振特性分析;对于接触网非接触检测算法的精度不高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检测技术和实时图像检测算法是今后发展方向;针对目前接触网动态评估方法缺乏的问题,现代谱估计、时频分析和大数据技术及其融合将是今后接触网评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地下水概念模型的构建偏差及水文地质参数非均质性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场模拟不确定性问题,首先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构建2组概念模型;以大量原位水文地质试验获取的待估参数数据为先验信息,应用接受条件进行调整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方法(MCMC)中的自适应采样算法(A-M)进行参数样本采集,并基于2组概念模型分别构建多组渗流场计算模型;将输出结果基于AICc准则进行相关多模型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整的A-M采样算法,参数样本的遍历性及收敛性未受影响;计算模型中除存在"异参同效",亦存在"异构同效";异构同效虽存在,但更接近客观条件的概念模型结构获取高精度模型的概率较大,1#、2#概念模型中方差值介于1~2的模型比例分别为65%、46%;各概念模型的100组计算模型中,剔除Delta值大于10的计算模型后,1#模型中仅保留排名前10个模型,累计后验概率0.996,2#模型则保留排名前21个模型,而其排名前10的模型累计后验概率仅为0.884.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人工智能算法在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实例和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了铁道车辆动力学仿真中常用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归纳和评述了2种学习算法在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中的应用分类;从铁道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动力学性能预测与动力学性能优化等方面入手,详细讨论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在力元建模和仿真、轨道不平顺预测、运行平稳性预测、噪声预测、侧风安全性预测、运行安全性预测、悬挂优化、轮轨匹配优化、结构优化以及主动与半主动控制等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指出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算法在动力学仿真应用中主要面临的训练样本缺乏、泛化能力不够、可解释性欠缺等问题;展望了今后人工智能算法和车辆系统动力学交叉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融合经典力学和人工智能算法结合的混合建模理论可作为之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人工智能算法对解决随机动力学中的随机不确定性,提高随机动力学的性能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与优化算法相结合来实现动力学性能优化,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空重车混编对列车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空重车混编列车的稳定性,建立了混编列车动力学模型,利用循环变量法解决了列车的"自由度爆炸"难题,利用模块化建模法解决了列车混合编组的建模难题,而且充分考虑了列车纵向、横向和垂向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利用新型的列车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空重罐车各种不同的编组形式对列车稳定性的影响.发现空罐车编组在列车尾部和头部时的稳定性较差,而编组在列车中部时的稳定性较好,因此在空重罐车混和编组时,为了提高列车稳定性,尽量把空罐车编组在列车的中部.  相似文献   

16.
根据省域城市群经济的发展趋势,将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省域物流联盟体系有机结合,探讨了省域物流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依据省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点,推导出了数学解析式.通过对京津冀省域物流联盟系统的分析,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为省域物流系统的整合与调配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区域背景调查分析,明确大桥设计理念和景观定位,确定索塔造型.  相似文献   

18.
船舶造型是功能与美的统一,船舶色彩设计是造型的重要手段.笔者从色彩的心理感觉、船舶色彩的功能、船舶外观和内装色彩特点几方面,阐述了搞好船舶色彩设计的思路和手法.  相似文献   

19.
高速交通中堵塞形成阶段的交通流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高速交通中由于各种交通瓶颈而导致交通堵塞的过程,通过与高速空气动力学中的激波问题作比拟,建立适用于这一过程的交通流模型,包括完全堵塞和部分堵塞两种状态下的不同模型。依据实际测量数据,论证了平面交叉口绿灯转红灯时车流堵塞波的推进速度满足正态分布假设,其拟合优度高于泊松分布假设。建立的完全堵塞状态下的交通流模型揭示,随着上游来流的平均流量增加,堵塞波的推进速度呈指数规律上升,堵塞前后交通状态指数改变值在O.02~O.30范围内。根据部分堵塞状态下的交通流模型,又可以得到不同程度堵塞条件下,堵塞波的推进速度与上游来流流量之间的定量变化规律,可以作为控制上游来流流量,以减缓堵塞发展或尽快消除堵塞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模和仿真在汽车发展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ABS作为汽车主动安全领域重大发明,提高汽车的制动稳定性同时缩短制动距离,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护。文中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对起初ABS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得出了仿真曲线,验证了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具有优良的方向操纵性和制动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