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差作用下的聚流现象:翻浆发生在春季,这是因为春天化冻时路基上层土壤里的水分过多,一时排不出去形成的,翻浆路段的路基在秋天往往是很好的,土壤中的水分并不多,只是经过一个冻结的过程增加的。土壤中的水分是怎样在冻结过程中增加的呢?当土壤一部分降低温度,发生冻结时,附近温度较高而还没冻结的土壤中水分,就会向温度较低的冻结区移动聚集,我们把这种在温差作用下产生的水分移动聚集的现象叫聚流现象。这种聚流现象才促使路基深部比较温暖土壤中的水分向路基上层已冻结的土层聚集,路基土壤中的水分才大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季节性冻融地区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中的水分不断的向上移动,使路基上部的含水量大大增加。春融期间,由于土基含水量过多,强度急剧降低,再加上行车的作用,路面会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便会形成翻浆。  相似文献   

3.
翻浆现象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季节性冰冻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不良路段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中的水分不断向上移动,使路基上部的含水量大大增加;春融期间,由于土基含水过多,强度急剧降低,再加上重复行车的作用,路面就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称为翻浆。翻浆的发生,不仅会破坏路面,妨碍行车,严重的还会中断交通,对国民经济建设、国防战备都具有一定的危害,并增加道路养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翻浆是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路段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中的水分不断向上移动.使路基上部的含水量大大增加i春融期间.由于土基含水过多,强度急剧降低,再加上重复行车的作用.路面就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路基翻浆现象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季节性冰冻地区。翻浆的发生,不仅会破坏路面妨碍行车,严重的还会中断交通,对国民经济、国防战备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翻浆的定义 翻浆是指路基含水率过大,强度降低,在行车作用下路面发生弹簧、裂缝、鼓包、冒泥等现象。 翻浆的原因 水的影响 因地表水排水不良、上层滞水、地下潜水、层间裂隙水等水类影响,会导致路基潮湿,使路基含水量过大甚至达到饱和状态,造成路基强度的降低。这时路基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会出现弹软、沉陷、翻浆。水是造成道路翻浆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盐渍土作为一种环境敏感性特殊土,其工程特性随水、热环境变化而变化。在水分和温度的影响下,土中的盐类(尤其是易溶性结晶盐)会发生相态和数量的变化,使盐渍土具有不稳定的工程特性。因此,盐渍土地区道路经常出现路面翻浆、溶陷以及路基次生盐渍化等病害。此外,在高含盐量地区特别是在高地下水位地区,由于路面基层材料中盐分聚集会降低路面强度,  相似文献   

7.
从路基冻胀与翻浆产生的现象与作用机理入手,分析季节性冰冻地区产生道路翻浆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确定其中土、水、温度是内因,行车荷栽和路面构造是外因,翻浆的产生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温度差异是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发生翻浆的一个重要因子。通过建立的冻土路基温度场的控制方程,建立计算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计算模型,首先模拟气候因素变化过程,得到不同时期冻土路基温度场分布,温度场随季节的变化反映了路基冻结锋面的迁移,从而分析了关键点的温度差异。提出了将换填部分冻结土与阻断水分迁移路径的抗浆结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设想,这对进一步研究路基翻浆的治理技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铁路路基翻浆冒泥的发生机理, 进行了大量调查, 总结了目前铁路2种较易发生翻浆冒泥的路基模型; 建立了循环列车荷载作用下土中振动孔压增长与消散规律的控制微分方程, 计算了土中孔压比的增长规律, 判断其是否会液化而引发翻浆冒泥; 分析了普铁和高铁列车运行速度、列车轴质量、土的固结系数、固结应力比和围压对翻浆冒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路基在列车荷载和水的持续共同作用下, 土中孔压比随列车荷载振次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但是其增长速度处于持续减小的状态, 最终趋于稳定; 土中孔压比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形式, 且其最大值通常在距土层表面0.6 m处; 列车运行速度越大, 土中孔压比增长越快, 越容易发生翻浆冒泥, 当速度为200 km·h-1时, 普铁路基土发生翻浆冒泥所需振次为高铁路基的19%;列车轴质量越大, 土中孔压比增长越快, 当轴质量为18 t时, 普铁路基土液化所需振次为高铁的24%;增大土的固结系数能降低孔压比的增速, 路基土达到液化所需振次就越多, 从而越难发生翻浆冒泥; 等压固结时路基土比偏压时更容易发生液化而形成翻浆冒泥; 增大围压能够降低孔压比的增速, 路基土也就更难发生液化, 发生翻浆冒泥的可能性就越小; 普铁路基发生翻浆冒泥的可能性比高铁线路中更高。   相似文献   

10.
路基翻浆是北方地区的常见病害,从土质、温度、水分、行车荷载四个方面分析了翻浆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对应的防治措施,以消灭翻浆产生的根源,保证路基施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公路较易发生的翻浆破坏的形成原因,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路基加固的机理,提出土工合成材料用于解决翻浆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沙漠区风积沙路基土为依托,检测了典型路面病害路段不同深度试样的化学成分,基于土水势原理,分析了路基内盐分与水分的迁移特点;以95%的压实度分层填筑土样,采用自制试验装置测试模型土柱的含水率与导电率,研究了最佳含水率条件下温度梯度对路基内水盐迁移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病害路段路基土为细沙,基层与路基土含盐成分均以可溶性硫酸钠与钾盐为主,在-6℃~0℃会形成Na2SO4·10H2O,发生体积膨胀,当遇到外界水分的进入,就会加剧路基土盐胀和路面隆起破坏;路基压实一周后,土样5cm深度处含水率降低了1%~2%,硫酸根含量降低了0.05%~0.06%,在35cm深度处含水率升高了0.5%~0.8%,硫酸根含量降低了0.12%~0.14%,在重力势与压实的双重作用下,均质土体出现快速且明显的水盐分层现象;在外界温度作用下,土样25cm深度范围内温差为20℃~30℃,超过25cm深度范围,温差约为1℃,随着深度增加,温度梯度变化量逐渐减小,最终趋于0;风积沙路基内部水盐分布随深度先降低后增加,水盐场随深度分布呈现"对勾"状规律;风积沙路基内部的水盐迁移是由气、液两态混合作用的结果,在高温作用下,路基顶面10cm范围内水气迁移占据了主要的迁移方式,而在10cm以下主要由细沙构成的风积沙内无法形成有效的毛细水上升孔道,水分主要以薄膜水的形式进行迁移,在降温作用下,液态水携带盐分上升,在路基顶面形成盐分积聚现象。  相似文献   

13.
结合盐渍土的形成及工程性质,分析盐渍土地区道路路基的病害特征,研究表明,盐渍土的特殊工程性质易造成路基溶陷、翻浆和次生盐溃土等病害,并从路基填料、含水量控制、路基压实和排水等方面提出盐渍土地区道路路基的施工技术及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翻浆是路基施工中最常见的水损害形式。路基土方填筑过程中,由于土方本身含水量过大或路基碾压成型前遇雨,在碾压过程中易产生翻浆,发生“弹簧”现象。冲刷沟槽、空洞、坍塌也是路基边坡常见水损害病害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含砂低液限粉土的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公路路基的各类用土中粉质土被认为是最差的筑路材料。因其含有较多粉土粒,干时虽稍具粘结性,但易被压碎,晴天扬尘大,雨天浸透速度快,易成流体状态(稀泥),且毛细水上升高度大,易产生水分累积,冬时冻胀,春时翻浆。如用粉质土施工,施工工艺必须合理,管理必须科学,才能变“废”为宝。现以大齐公路第九标K91 000~K103 472.923段的路基施工为例,主要讲述公路路基粉质土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温度差异是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发生翻浆的一个重要因子,笔者建立了冻土路基温度传导物理模型,并应用熵的增量论证了路基温度传热方向;运用能量定理,得到了温度场的二维及三维非稳态热量传递数学微分方程.这对翻浆路基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笔者基于对新疆国道 2 18线和省道 313线道路翻浆的长期现场观测和研究 ,比较客观地构筑了道路翻浆发生的物质环境 ,即路床中 4 0 %左右的粘土含量和 2 5 %左右的含水量 .道路翻浆可以分为气候翻浆和动力翻浆两大类型 ,路床中存在粘土透镜是翻浆发育的必备条件 .翻浆鼓丘是道路翻浆的直观体现 .翻浆鼓丘呈椭圆形及圆形 ,椭圆形鼓丘主要出现在平直公路段 ,圆形鼓丘主要出现在弯曲公路段 .路基中道路翻浆通常发生在路面基层以下 30— 4 0cm的路床范围内 .根据鼓丘龟裂纹可以反演翻浆类型 ,并判识粘土透镜的位置 .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国内道路工程技术的发展,施工进度的加快,对路基施工质量要求逐步增大。在以往路基施工项目中,根据成功经验和失败案例,发现在砾石土填筑施工过程中,如无有效方法排除土内积水,就很容易产生水破坏,从而使砾石土液化严重,积水渗透下层,导致路基受力变形、边坡坡度发生改变等不良影响,降低路基质量。砾石土防液化施工技术研究旨在研究在砾石土填筑施工过程中,通过设置水平排渗设施及时排除土内积水,可有效地降低浸润线,并有利于砾石土、边坡泥沙的排水固结,保证路基稳定。  相似文献   

19.
水分对于风化千枚岩填筑试槽路基回弹模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影响风化千枚岩路基回弹模量的重要因素,在室内修筑1m×1m×1.2m的试槽路基模型,模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分别从试槽顶部和底部补水,分析水分对路基湿化变形和回弹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补充地下水时由于千枚岩填料路基的孔隙率比较大,水分上升高度较小,对路基上层的含水率影响较小,承载板测试的过程中对路基起到不断压实的作用,路基回弹模量出现增大趋势;补充地表水时由于路基孔隙大,同时在水的自重下水分下渗深度也大,风化千枚岩遇水崩解,强度降低,导致回弹模量明显衰减.表明了地表水对路基的影响要比地下水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柔性路面亦称黑色路面,其面层组成材料是沥青混凝土,是一种不透水也不吸水的结构层,地表一旦有水它可利用路表的横坡与纵坡把水全部排到边沟里,从而阻止地表水浸蚀路基和路面基层。夏季由于大气降水、地面径流较大,沥青路面会迅速把水排向边沟,同时,路侧的树也会在自身的木质纤维里饱储水份,并利用其深埋在地下的根系向地底土层泄水;当天气干燥时,路侧的树木会首先从自身纤维中抽出部分水份来湿润路基土,也能从地底土层中提取地下水供给干燥的路基土,使其土颗粒保持相互间的粘聚力,不致因干燥松散而导致破坏。可见在公路两侧种树及在边坡覆盖绿色植被,对路基可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