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增加固定修复基牙强度、较少磨除基牙组织的洞型设计。方法 收集完整的离体上下颌第一、二磨牙 1 80颗 ,分为 9组 ,每组 2 0颗。Ⅰ组为对照组 (完整牙 ) ,Ⅱ~Ⅸ组分别制备具有临床代表意义的洞型。常规充填后 ,分别进行抗折负荷测试。结果 抗折负荷邻颈洞型较邻颈牙合浅洞型大 2 4 2 % ,邻颈、牙合洞型较邻颈牙合深洞型大 5 0 8% ,邻面洞型较邻牙合浅洞型大 9 8% ,邻、牙合洞型较邻牙合深洞型大 2 1 % ,邻牙合深洞型较邻颈牙合深洞型大 2 4 9%。结论 对基牙邻面龋坏 ,特别是邻面颈部龋坏 ,争取就自然洞型完成充填 ,能显著增加其抗折强度 ;必须经牙合面行根管治疗时 ,邻牙合面分开洞型 ,能明显增加抗折负荷。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腭穹隆形态对无牙上颌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模拟五种咬合状态,对尖、平、凹三种腭穹隆形态无牙上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结果在五种加载条件下,三种腭穹隆形态无牙上颌的唇系带切迹区及牙槽嵴顶区为压应力集中区。在所有加载方式下,凹型腭穹隆形态无牙上颌的唇系带切迹区、上腭区及牙槽嵴顶区压应力峰值均高于平型,尖型最低。结论腭穹隆形态对无牙上颌的压应力分布状况无明显影响,对各压应力区应力值大小有影响;无牙上颌压应力的分布及大小与加载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下颌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照组选取正常(牙合) 5人,实验组选取单侧后牙反(牙合)者7人,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aided axiography, CADIAX)Ⅰ型以及分析软件(gamma dental software for Windows 2.3.2.22,GDSW)记录下颌做最大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的运动轨迹.结果①单侧后牙反(牙合)者开闭口矢状向最大位移量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②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在矢状面上表现出小年龄患者双侧基本对称、大年龄患者双侧轨迹不对称;③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水平侧向移动量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者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反(牙合)侧与反(牙合)对侧轨迹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代偿和失代偿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下颌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照组选取正常(牙合) 5人,实验组选取单侧后牙反(牙合)者7人,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aided axiography, CADIAX)Ⅰ型以及分析软件(gamma dental software for Windows 2.3.2.22,GDSW)记录下颌做最大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的运动轨迹.结果①单侧后牙反(牙合)者开闭口矢状向最大位移量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②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在矢状面上表现出小年龄患者双侧基本对称、大年龄患者双侧轨迹不对称;③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水平侧向移动量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者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反(牙合)侧与反(牙合)对侧轨迹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代偿和失代偿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及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为研究这一义齿修复形式的生物力学特性和优化修复体设计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激光三维扫描测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建立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及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全口义齿患者最大牙合力均数 ,在义齿全牙列垂直加载。结果 建立了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及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 该模型在边界设定、加载方式、加载量方面更接近口内真实情况 ,可用于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及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纯钛桩核冠及纤维桩核冠修复上颌中切牙薄壁残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正常咬合情况下两种桩核系统修复上颌中切牙薄壁残根后的应力分布。方法使用Inveon Micro-CT断层扫描技术以21μm最小层间距扫描上颌中切牙切缘至牙根全长,获得横断面DICOM格式数据,利用Inveon Research Workplace图像分析软件进行上颌中切牙外形重建,结合医学逆向工程软件Mimics、Geomagic、Catia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和模拟加载,利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两种桩核系统修复后牙根的应力分布。结果纤维桩核修复组牙根牙本质最大主应力、剪切应力、等效应力峰值均比纯钛桩核修复组减少60%左右,纯钛桩核修复组牙根各区域应力值均大于纤维桩核修复组。同时,两组应力集中区域均出现在牙根唇侧中上1/3,该区域纯钛桩核组应力值达到37.73MPa,为纤维桩核修复组的1.9倍。结论有限元分析提示,上颌中切牙薄壁残根的两种修复方式中,纤维桩树脂桩核冠能更好地避免牙根的应力集中,从而有效降低牙根折裂的概率,可为临床薄壁残根的修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桩冠修复中不同余留牙体高度及箍结构形式的应力分布特点和箍效应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模拟临床建立箍包绕不同牙体高度的上颌中切牙烤瓷核桩冠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静态加载分析牙本质受力情况.结果 牙本质应力分布呈现出从颈部向根尖部逐渐增高的趋势.牙体预备形成箍结构修复后能减小牙根各部位应力值,减小程度依包绕部位和高度而变,箍结构包绕1 mm牙体高度能明显降低牙体颈部应力值,包绕2 mm牙体时应力降低反而不明显.结论 冠边缘包绕1 mm牙体可产生明显的箍效应,而包绕2 mm牙体修复时应根据牙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SanderⅡ矫治器与肌激动器的制作、结构原理和临床效果,说明二者的异同点,进一步说明SanderⅡ矫治器治疗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优点。方法选用德国非凡SanderⅡ矫治器组件、上海康桥齿科钢丝和上海贝琼自凝胶分别制作SanderⅡ矫治器和肌激动器;病例纳入标准是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AngleⅡ类Ⅰ分类功能性、齿槽性和骨性患者,深覆牙合深覆盖,均角或底角患者;32例患者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口腔医院正畸科(2008~2014年),试验组16例配戴SanderⅡ矫治器,对照组16例配戴肌激动器。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分析治疗前后X线数据,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ANB、∠SNA、Wits、∠NA-Pg、∠U1-NA、U1-pp、IMPA、∠L1-NB、L1-NB距和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无牙颌包括下颌骨的颞下颌关节(TMJ)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戴用全口义齿无牙颌患者在牙尖交错位紧咬牙时颞下颌关节髁状突的应力分布特征。方法以活体人颅为标本,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图像数字化处理等方法在计算机上构建模型,然后在载荷状态下,利用ANSYSV8.0软件进行运算分析。结果建立了无牙颌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模型后牙相应位点加载、运算、分析显示:髁突近颈部应力力值明显大于近顶区;前、后斜面由外向内力值逐渐减小;外、内侧由前向后力值逐渐减小,前斜面、外侧上1/2(近髁突顶)区域压应力占主导地位,下1/2(近颈区)区域以拉应力为主,下外侧为主要应力集中区;后斜面及内侧上1/2以拉应力为主,下1/2以压应力为主。结论戴用息止间隙为2mm的全口义齿无牙颌患者,髁状突各区域拉、压应力并存,但每个区域应力分布特征及水平有较大差异;前斜面外侧即关节功能区应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符合正常人TMJ功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he)者与正常(he)者下颌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侧后牙反(he)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he)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照组选取正常(he)5人,实验组选取单侧后牙反(he)者7人,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aided axiography,CADIAX)Ⅰ型以及分析软件(gamma dental software for Windows2.3.2.22,GDSW)记录下颌做最大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的运动轨迹。结果①单侧后牙反(he)者开闭口矢状向最大位移量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②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在矢状面上表现出小年龄患者双侧基本对称、大年龄患者双侧轨迹不对称;③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水平侧向移动量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单侧后牙反(he)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与正常(he)者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反(he)侧与反(he)对侧轨迹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代偿和失代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无牙颌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功能状态下无牙颌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将为无牙颌颞下颌关节(TMJ)生物力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方法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法,获取无牙颌患者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形态数据,然后将获得的每层CT片的图像输入计算机中,经二值化和边界提取方法进行图像处理,对所得数据点用CAD软件进行曲线重构、曲面重构和实体重构,最终得到无牙颌患者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三维实体模型。结果通过前期的数据采集、三维重建和后期的有限元建模,成功构建了无牙颌下颌骨及TMJ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该模型在边界设定、载荷方式以及载荷量方面,真实代表了口内情况,可用于无牙颌下颌骨及TMJ结构内的应力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临床验证Damon Q自锁矫治体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高效、合理地选择、运用矫治体系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临床随机选取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畸形患者20例,自愿接受Damon Q自锁矫治系统治疗错颌畸形.矫治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制取记存石膏模型.选取X线硬组织和石膏模型指标分析测量,配对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牙颌组织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矫治前后比较,上、下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骨弓宽度增加,但上、下颌基骨弓长度未增加;前牙唇倾,切牙高度无明显改变(P=0.308 5,P=0.408 7).结论 Damon Q自锁系统扩展牙弓和基骨弓宽度,唇倾前牙的机制有利于三维方向解除闭锁(牙合),进而调整颌间关系,适宜于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Damon Q自锁矫治体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高效、合理地选择、运用矫治体系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临床随机选取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畸形患者20例,自愿接受Damon Q自锁矫治系统治疗错颌畸形。矫治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制取记存石膏模型。选取X线硬组织和石膏模型指标分析测量,配对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牙颌组织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矫治前后比较,上、下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骨弓宽度增加,但上、下颌基骨弓长度未增加;前牙唇倾,切牙高度无明显改变(P=0.308 5,P=0.408 7)。结论 Damon Q自锁系统扩展牙弓和基骨弓宽度,唇倾前牙的机制有利于三维方向解除闭锁,进而调整颌间关系,适宜于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颌畸形。  相似文献   

14.
路基回弹模量是路面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为切实体现路基土回弹模量的应力相关性,克服简化的线弹性当量回弹模量带来的偏差。研究采用综合考虑体应力和八面体剪应力影响的动态回弹模量模型。基于广义胡克定律,从理论上严格推导了该动态回弹模量模型在三维应力状态下的精确一致切线刚度矩阵。通过编写用户自定义材料子程序(UMAT)将动态回弹模量模型移植到ABAQUS中,成功实现了应用动态回弹模量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建立应用动态回弹模量本构模型的典型水泥混凝土路基路面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全面研究了载荷对路基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行车速度、不同轴重和轴型下路基路面变形特征和应力分布规律。同时确定了车轮与路面共振时的行车速度和重载交通条件下路基工作区深度,研究成果为实际的路基路面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法(VCCT)以及广义Paris公式,对隧道复合式路面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进行研究.首先对现有的虚拟裂纹闭合法进行改进,编写出能够模拟复合式路面疲劳裂纹扩展的子程序UEL;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子程序UEL进行调用,计算出路面结构的能量释放率以及应力强度因子,结合广义Paris公式求得其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改进的虚拟裂纹闭合法能以一个模型计算出多种裂纹长度对应的能量释放率,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计算代价;数值模拟结果表明:Ⅰ型应力强度因子KⅠ随着裂纹扩展长度的增加而增大;Ⅱ型应力强度因子KⅡ随着裂纹长度增加先呈递减趋势,然后递增;有效应力强度因子K eff与Ⅱ型应力强度因子KⅡ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还利用改进后的虚拟裂纹闭合法研究了上下面层模量、混凝土层模量以及超载对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载系数的增大会使复合式路面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显著降低;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会随着上下面层模量的增大而递增,并与上下面层模量呈近似线性关系;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也会随着混凝土层模量的增大而递增,但递增速率会逐渐变缓.对路面疲劳寿命影响大小的次序为:超载系数>混凝土模量>下面层模量>上面层模量.研究结果对复合式路面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软骨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松质骨(demineralized cancellous bone,DCB)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评价DCB作为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取新西兰兔长骨干骺端松质骨制备DCB,扫描电镜观察;分离幼兔关节软骨细胞,原代培养后种植在同种异体DCB体外培养,分别于7、14、21、28、35、42d取材进行苏木素-伊红(HE)、甲苯胺蓝(TB)、Ⅰ型和Ⅱ型胶原染色。结果制备的DCB成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孔隙大小100~500μm,有良好的可塑性和一定的力学强度;软骨细胞在DCB表面和空隙内生长、分化良好,形成软骨陷窝,分泌基质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培养42d软骨细胞在DCB表面及孔隙内形成软骨样组织。结论 DCB复合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在体外成功构建了组织工程软骨,是一种较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上颌前牙区不同规格种植体在种植修复时使用不同角度的角度基台的效果。方法建立仿真模型,运用有限元法软件分析不同尺寸的种植体(直径Φ3.5mm、4.0mm、4.5mm,长度L11.5mm和L13mm),并对不同直径和长度两两组合后,连接不同角度的角度基台(0°、10°、20°、30°),研究其生物力学性能。结果随着基台角度增加,各部位应力及应变递增,分布更集中;Φ3.5mm各组在较小角度(10°以下)、Φ4.0mm各组在接近30°角度时已有超过骨弹性阈值的危险,而Φ4.5mm各组皮质骨弹性形变在各基台角度下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角度基台的使用需考虑种植体直径因素:小直径植体(Φ≤3.5mm)不建议使用角度基台,如需要使用角度基台,需控制咬合力;标准直径(3.5mm<Φ≤4.5mm)和大直径种植体(Φ>4.5mm)可以连接较大角度的基台,同时需控制咬合避免过载。  相似文献   

18.
采用离散元法(DEM)从宏细观角度研究了有砟轨道道砟嵌入对路基土变形特性的影响;基于三维结构光扫描系统对道砟颗粒外形进行重构,实现道砟颗粒的精细化建模;基于DEM软件PFC3D V6.0建立高度为600 mm、直径为300 mm的道砟嵌入试样与纯土试样三轴计算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法(FDM)与DEM耦合,实现三轴围压柔性加载,分别对2种试样进行三轴试验模拟;对比分析了道砟嵌入试样与纯土试样的模拟结果,明确道砟嵌入对路基土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围压为30 kPa时,道砟嵌入试样峰值强度为257 kPa,纯土试样峰值强度为199 kPa,相比于纯土试样,道砟嵌入会使土体承受荷载的能力降低;剪切结束时纯土试样体应变为-3.24%,道砟嵌入试样为-14.59%,道砟嵌入试样剪胀效应更为明显;纯土试样与道砟嵌入试样侧向变形机理不同,纯土试样中部产生鼓胀变形是因为其中部区域不受约束,颗粒可自由运动,道砟嵌入试样土样表层发生侧向鼓胀是因为道砟-土界面处发生的道砟嵌入对表层土颗粒向两侧挤压的排挤作用;2种试样土颗粒配位数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出随轴向应变先增加、后减小、最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但纯土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GC正畸玻璃离子光敏粘接剂对氟斑牙面不同酸蚀时间与金属托槽的体外粘接强度。方法选择60颗离体氟斑牙随机分为酸蚀1min(A组)和2min(B组)组(n=30),GC正畸玻璃离子光敏粘接剂粘接直丝弓金属托槽,每组粘接剂结固5min,于24h后各取出15颗牙齿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试去除托槽时的抗剪切强度,同时对每一牙面上的粘接剂残留指数(ARI)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B组在5min和24h的抗剪切强度分别高于A组相应时间点的抗剪切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5min和24h时间点的抗剪切强度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在2个时间点的抗前切强度值均>6MPa。B组在5min和24h的ARI值与A组相应时间点的AR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正畸玻璃离子光敏粘接剂对氟斑牙酸蚀1min的粘接强度可得到临床正畸最低需求,如需较大正畸力时,可延长酸蚀时间至2min。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胶结量对胶结砂的力学行为与颗粒破碎的影响,引入颗粒破碎的概念,采用颗粒流商业软件PFC对胶结砂力学行为进行了三维颗粒流数值模拟,对不同胶结量的试样进行了一系列的三轴压缩试验,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数值模拟中胶结试样的微观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流数值模拟能够有效地描述胶结砂的主要力学行为,相比无胶结的试件,胶结砂表现出更高的强度,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呈应变软化型,体积应变为先剪缩后剪胀;胶结砂宏观力学响应(应力-应变关系和剪胀性)与其微观力学响应密切相关,在加载的初期,胶结点破坏率和破坏速率较低,在屈服点后迅速增长,峰值应力点后,胶结点破坏速率和胶结点破坏率趋于平缓;胶结量越小,胶结强度越低,胶结点破坏率和速率越高;胶结量越高,颗粒破碎的比例越高,体积膨胀量越大;胶结量分别为0和100%时,颗粒破碎的比例分别为1.13%和10.96%.胶结作用的存在促进了剪切带的孕育,与无胶结试样相比,胶结试样内部颗粒接触力链更粗、更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