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1—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迅猛发展,汽车生产、汽车贸易、二手车交易、汽车租赁、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用品、汽车维修、汽车服务日益活跃,是中国汽车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汽车业向着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庞大的汽车后市场。汽车用品行业的产值,2005年达到420亿元人民币。而汽车维修、养护、装饰、美容等服务行业则蕴藏着上千亿元的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吴勇 《汽车情报》2006,(3):12-14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家庭轿车的逐步普及,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汽车售后服务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和丰厚的利润。如果把整车销售作为汽车市场的“车前市场”,那么维修保养、配件供应、汽车美容、汽车改装等服务都可以称为是汽车后市场。在美国,汽车售后服务业是有名的黄金产业,美国汽车售后服务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999年美国汽车售后市场的规模为2582亿美元,从业总人数约370万人,经营场所约49.5万个,汽车维修业的利润达到27%。据统计,  相似文献   

3.
汇总了专家对1997年我国汽车市场总体形势判断、对1998年汽车市场的定性判断、我国汽车需求增长点的分析、汽车市场的定量预测、用户结构预测、价格形势的判断、竞争方式的判断、汽车行业效益的预测等的结果,并作简要分析。专家预测1998年我国汽车总需求量为166万辆、产量为167万辆、进口量为5.34万辆;1998年我国汽车市场将继续在复苏期内运行,会比1997年有所好转,将是稳中趋升。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呼唤“麦当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汽车市场在这几年获得了超高速发展,在经历了2003年的“井喷”行情之后,随着汽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巨大的汽车维修市场开始形成。一个新产品形成成熟的市场,包括生产、销售和售后等几个方面,相比较而言,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比较成熟,在售后市场方面显得落后得多。而据测算,一辆新车在从购入到汽车报废的全部花  相似文献   

5.
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预测1996年我国汽车市场将逐步适度升温,汽车需求保持中等幅度增长,总需求为160 ̄170万辆,增幅为14%左右。以此为基准,对我国1996年汽车品种结构市场、区域汽车市场、私人汽车市场及出口汽车市场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6.
《汽车与运动》2012,(4):176-179
2012年2月14日-17日,第14届中国汽车用品暨改装汽车展览会在京举办。展场共有16个馆,共25万平方米,6000家汽车后市场企业参展。其中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本土汽车后市场优秀企业首次组团参展,6000家厂商带来了包括汽车导航、汽车影音、美容养护、坐垫座套、汽车内外饰、汽车精品、改装、户外等在内的共计20万种汽车后市场领域内最全面的展品。  相似文献   

7.
车迷画廊     
魏斌 《汽车杂志》2007,(4):213-213
2007年对于中国以及世界汽车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世界汽车市场饱和已成定局,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成为了众多汽车企业的机遇,在中国汽车竞争格局初步建立,多变的中国市场给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带来的不少变数。  相似文献   

8.
苏晖 《汽车维修与保养》2012,(1):24-24,26,28,30
2011年既是汽车行业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同时也是国内汽车市场发生重大调整的一年。在国家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退出以及汽车行业政策的调整下,国内汽车营销、汽车销售、汽车消费、汽车后市场及汽车区域市场都将产生重大变化。可以说,2012年的汽车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政策收缩已成定局,但汽车行业该如何应对,是需要积极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大国,汽车市场包括其后市场在内发育相当成熟。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是日本著名的市场资讯机构,下文“日本汽车后市场行业动向调查”对所谓后市场,包括二手车、汽车拍卖、汽车租赁、汽车配件和用品、汽车整备业(维修业及维修设备)、汽车服务业及基础设施(金融保险、加油站、停车场)等内容,作了半年的市场调查(2006年10月~2007年3月)后汇集而成的。该文的内容模式及介绍的日本后市场规模,对我国国内汽车后市场调查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按照《汽车工业振兴纲要》提出的的到2000年我国汽车的产量及保有量情况,本文预测了到2000年时汽车灯具的市场情况,分析了我国汽车灯具在产品,工艺,材料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了“九五”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体制、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型载货汽车主导国内汽车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型载货汽车市场应寻找市场需求的新生长点,即中型载货汽车的专用化、农村化和中型载货汽车市场的国际化。1998年宏观经济环境较好,但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要减弱。1998年中型载货汽车消费将进一步向个体消费转化,出口力度有所加强。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将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但总需求仍呈下降趋势。预计需求量仅  相似文献   

12.
1994年中型载货汽车在汽车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下,产销基本保持1993年水平,在整个汽车市场中仍起着“大盘”稳定的作用。1995年中型载货汽车市场仍将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企业面临的机遇小于困难,汽车市场的需求资金供给不足。预测1995年汽车市场需求量约为145万辆,下半年中型汽车市场有可能好转,但中型载货汽车市场份额将减少到24% ̄25%,产销量可达34 ̄35万辆。中型汽车价格保持稳定,载货汽  相似文献   

13.
1995年上半年汽车市场的回升是面积较广泛的结构性回升,是起步较早的阶段性回升,并非持续升温的起点;而非全面回升;是最终启动型的市场回升。详尽地分析了这一汽车市场格局的成因。1995年下半年汽车市场环境存在适度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运行等5个积极因素,以及严峻的物价形势及资金三角债继续扩大等3个不利因素。下半年汽车市场将保持以平稳运行为主调的总体格局,汽车价格将延续以平稳为主,汽车生产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2002年“井喷”、2003年高歌猛进之后,忽然打了个“结”,一下子跌入冰点。连续半年多的市场低迷,车价的一落再落,最终几乎摧毁了汽车市场的信心,这让汽车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的神经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2004年汽车市场的持续低迷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15.
洪琪 《汽车与配件》2011,(24):48-50
德国是世界汽车的发源地之一。在强劲出口的带动下,2010年汽车总产量达到590.60万辆,同比增长了13.36%;而汽车注册量为319.85万辆,同比下降了21.01%。本文将就德国汽车市场的现状、相关政策以及中国汽车企业是否适宜进入德国汽车市场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50年的历程,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品开发、工业制造、商贸流通、综合服务相结合的产业。国内汽车市场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三位,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在经历了两年高速增长以后,今年二季度增速开始逐步回落,走向平衡增长。受高速增长的拉动,企业的大量集中投资,新车型陆续面市,使得今天汽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17.
关注汽车行业的人都很清楚,几乎与国际市场经验完全相悖的车型成败案例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可谓比比皆是。在那些享誉世界的经典车型中,高尔夫在中国水土不服几近毁灭,威姿、蒙迪欧、赛纳等受到市场冷遇。而仅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技术水准的桑塔纳、捷达依然雄踞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的榜首,伊兰特、夏利也曾在2005、2006年问鼎国内单车销量冠军。显然,在中国汽车市场高速起步发展的这些年里,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的价值判断与汽车企业们对市场趋势的预测之间,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磨合游戏,而双方都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中华汽摩配》2005,(3):14-16
一.2004年汽车市场发生新的变化以后。中期预测也将发生改变 2002年,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井喷”之后,许多机构对中国汽车市场预测过于乐观,如2010年将超过1000万辆,2020年将接近2000万辆。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增长速度陡降,从2003年的36%下降到16%左右。许多人认为这个变化是短期的现象,很快就会过去.中国汽车市场还会以较高的速度扩张。但是如果我们分析2004年汽车市场变化的原因,就会看出中国汽车市场在增长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1995年汽车市场一度呈大面积结构性回升,但很快退守,依旧放在“波谷”之中,汽车生产销售维持低水平增长,全年产、销量较上年略有增加,均在140万辆左右,1996年为汽车市场波动周期的“起跑期”,预测汽车市场回升时间最早在第2季度末,并呈现由凉变暖的新特征。1996年新增汽车需求应在140万辆以上,加上更新需求,全求在在170万辆以上。  相似文献   

20.
雅坤 《世界汽车》2009,(5):94-103
2009年4月20日,任国际汽车市场依然低迷之际,第十三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由于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一路走高、捷报频传,因此本届上海车展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知名汽车厂商参展,可以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众多汽车厂商激烈争夺的一块“大蛋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