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驾驶园》2015,(7)
<正>道路质量不佳已经不是新鲜事,每天开车通勤都要压过数以百计的坑洞,不仅坐起来不舒服,对车更是一种慢性伤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aguar Land Rover(JLR)正在开发一套名为"Pothole Alert"的聪明系统,可在行进间侦测前方道路有无坑洞,除了会提示驾驶者绕行之外,更能实时调整电子悬吊系统阻尼,让路面坑洞造成的冲击降至最低,带来更舒服的乘坐舒适性。当系统侦测到坑洞时,会实时调整电子悬吊阻尼,让震动降至最低来增进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设计了一种面向共享汽车的智能化调节座椅系统,该系统通过手机客户端APP输入用户体型特征信息,系统上传个人信息至云端并进行智能化数据计算,模拟出一个用户舒适的驾驶环境,使用该数据调动相应电机工作调整座椅等位置,用户也可根据自身的驾驶习惯,调整至最舒适、最安全的驾驶环境。驾驶结束时,车辆ECU记录此时座椅、后视镜和方向盘的位置数据信息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存入该用户的资料库,下次使用时直接调用数据并调节车辆。该系统的使用将有助于共享汽车的推广,使用户的出行更便捷环保。  相似文献   

3.
依据出租车便利、迅速、及门等服务特性,结合资通信技术发展,提出云端出租车的创新服务平台.应用云端运算的特性,结合日渐普及之各项手持设备,将乘客、司机、车队、派遣中心等进行串联,以多样化叫车方式与高效率派遣方法来媒合服务供给和各类需求.在该创新服务的平台下,所有信息均实时回传至云端平台,依据管理者、营运者、驾驶者、使用者等不同角色所需,提供相应的实时信息,达到智慧出行和智能都市之发展目标.借助云端出租车服务平台,通过二阶段旅运行为调查与模拟运行测试,分析台北地区乘客使用特性与系统操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电动车车联网的概念。将传统电动自行车运行过程中采集到的各种物理信号,通过GPS的实时定位功能以及移动通信的实时传输手段,传到云端存储。并借助物联网技术和手机的应用程序,对电动自行车的位置、状态等进行监控、分析和控制,从而改善电动自行车的用户体验并提高生产商的信息化水平,为设计出更好的电动自行车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一种商用车铅酸蓄电池状态监控系统的开发,系统实现蓄电池传感器实时采集蓄电池状态参数信息,并通过TBOX将数据上传至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存储分析及报警判断,并将亏电报警信息推送给手机客户端,提醒用户注意。同时,系统根据蓄电池SOC值的限值判断,进行电磁开关的切断控制,以保证车辆的正常起动。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多模式自适应车速在线估计方法,通过轮速、车辆加速度等信息综合判断每个车轮的稳定性,利用Simulink/Stateflow搭建逻辑决策模型,根据四轮稳定状态实时选择相应策略对车速进行在线估计,同时研究了轮加速度与车辆加速度的内在联系,并根据仿真结果推导了经验关系式。在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环境下进行工况仿真,并基于dSPACE/Infineon-TriCore搭建试验平台,开展硬件在环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精确地对车速进行实时估计。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目前几种轮胎胎内传感器(表面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光学传感器、胎侧扭转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PVDF传感器)的技术原理,分析了各种传感器的优缺点,并论述了胎内传感器的数据传输与供电的技术进展.由此指出,目前的胎内传感器已可以实现轮胎胎内变形和加速度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可为底盘综合控制提供更准确的轮胎-路面摩擦系数信息.  相似文献   

8.
康敬东  孙祖望 《公路》2011,(1):210-213
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坑洞修补工艺,分析了传统坑洞修补工艺方案及其结构型式.按永久性修补要求提出了一种采用静力热压法的新的坑洞热修补工艺方法,同时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坑洞修补装置,并通过室内坑洞热修补模拟试验,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智能轮胎的实时磨损监测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轮胎磨损检测方法,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集成设备对轮胎进行加速度波形采集,使用凯撒最大化正态方差法对加速度波形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波形特征值提取与筛选,并通过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对筛选后的特征值数据进行训练,实现轮胎磨损值的实时检测。最后基于实车检测数据进行了测试与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在较低的算力需求下,将磨损检测的平均误差降低到0.1 mm。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桥梁施工管控水平,实时了解桥梁施工实时动态,依托互联网平台,创建了一套云端三维可视化信息管控系统.针对波形钢腹板桥梁施工控制精度高、控制难度大的特点,开发了一套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施工控制管控软件,帮助管理人员更加直观地获知现场结构状态,提升施工管控效率.该系统将二维平面化信息与三维实体深度融合,通过在三维场景中高度还原真实桥梁施工状态,实现信息流的立体化展示.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能够通过线形预测,协助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管理,提高工程效率;系统能够实现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三维模型动态演示与施工测控数据与进度信息图形化展示.  相似文献   

11.
针对雷达、视频、感应线圈等车辆感知装置难以同时满足低成本、高精度、易安装维护的问题,提出基于麦克风阵列车辆检测 的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方法及系统研究,实现精准照明节能。 具体方案包括: 1)采用成本较低、非地埋的基于麦克风阵列车辆检测 装置替代已有接触式感知技术; 2)在音频装置中,通过改进的MVDR算法对麦克风阵列拾取到的信号进行降噪去混响,并融合基 于卷积神经网络交通事件识别方法,实现隧道内精细、分段车辆感知; 3)提出基于环境传感的多信息协同控制方法,根据环境与隧 道内车辆行驶信息,进行无级调光控制器多信息联动,智能调节隧道内灯照明亮度与时长。 试验分析表明,提出的基于麦克风阵列 音频车检技术单独事件检测精度高于98%,混合事件检测精度高于95%。 工程实践表明,与常规LED无级调光隧道节能技术相 比,该技术使隧道综合能耗降低约20%,极大地降低了安装维护成本,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路面平整度是评定道路路面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传统的平整度测量方法检测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难以满足道路快速巡检和公路养护的需求。移动测量系统能够快速动态获取高精度道路点云数据,能详细再现道路的细节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车载点云的精度特点以及国际平整度IRI的计算方法,提出一种应用车载激光点云进行路面平整度检测的方法,首先对车载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沿轮迹带方向提取路面点;然后采用等间距邻域均值采点的方式获取路面高程值;最后使用路面高程值进行IRI计算并与高精度水准数据计算的标定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能够用于路面平整度的快速检测。为道路三维快速巡检和公路养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A collocation-type control variable optimisation method is used in the paper to analyse to which extent the fully active suspension (FAS) can improve the vehicle ride comfort while preserving the wheel holding ability. The method is first applied for a cosine-shaped bump road disturbance of different heights, and for both quarter-car and full 10 degree-of-freedom vehicle models. A nonlinear anti-wheel hop constraint is considered, and the influence of bump preview time period is analysed. The analysis is then extended to the case of square- or cosine-shaped pothole with different lengths, and the quarter-car model. In this case, the cost function is extended with FA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wheel damage resilience costs. The FAS action is found to be such to provide a wheel hop over the pothole, in order to avoid or minimise the damage at the pothole trailing edge. In the case of long pothole, when the FAS cannot provide the wheel hop, the wheel is travelling over the pothole bottom and then hops over the pothole trailing edge. The numerical optimisation results are accompanied by a simplified algebra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传统坑槽修补过程对旧路面沥青混合料的废弃问题,对坑槽修补技术进行了分类,介绍了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施工关键技术。实践证明,基于微波加热的坑槽热再生修补技术,克服了传统修补法普遍存在冷接缝、接缝处新旧料粘结薄弱的缺陷,旧料再生利用率高,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满足规范要求,具有施工速度快,可快速开放交通,使用寿面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LIDAR数据滤波与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在原始离散点集中提取道路信息的基于既有知识数学形态学分类方法,结合LIDAR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针对带状离散点云的定步长径向搜索方法以提取道路中轴点列并对点列进行道路平面线形拟合与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既有知识数学形态学分类方法能较好地从LIDAR地面数据点云中提取道路信息;从机载LIDAR数据的离散带状点云中拟合公路平面线形,所采用的搜索算法简单快速,运算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公路桥梁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系统梳理了桥梁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检测方法、智能损伤识别算法、智能安全评价及养护决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综合分析表明:随着桥梁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针对桥梁检测环境和构件特点,出现了包括无人机、移动机器人、环形爬升机器人、多功能检测机器人、爬索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声呐探测装置等多种类型的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检测装备大多采用搭载的图像采集装置进行病害信息收集,其避障及抗环境干扰能力和图像采集精度是设备性能表征的关键;在智能检测方法领域,图像采集技术、激光点云扫描技术、全息摄影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探地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及声呐探测技术可作为桥梁基础及冲刷深度检测的有效手段;但以光纤传感、热成像技术、声发射技术、超声波检测、电磁传感为特征的桥梁检测新技术,其抗环境干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的工程验证。随着桥梁智能装备能力的提升、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海量数据的涌现,传统的从病害、构件、部件到结构的分层综合安全评价算法已不能适应,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结构状况的实时再现与评价,以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进行区域级、路网级桥梁服役性能及抗灾韧性评价是桥梁智能检测与安全评估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面向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ARM)平台的自标定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对驾驶员不同身高、体型及车内摄像头不同位置,采用驾驶员初始姿态自标定方法;采用改进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任务卷积神经网络(MTCNN),提取人脸识别和特征点,以得到头部姿态、眼睛、嘴巴运动等信息;基于操作员序列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等级。实验了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相对于没有标定,采用本驾驶员自标定的方式,识别准确性提高了15%,采用MTCNN方法和ARM NEON加速技术,在“全志H5”、“树莓派”和Android手机上,运行速度分别是200、150、140 ms,提高约50%。因而,该检测方法,既提高了系统鲁棒性,也满足实时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监测与评判道路上行驶的智能汽车的实时状态,基于研发的智能汽车的车载感知系统,包括通过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GPS定位、车载传感器系统及车载总线获取车内及周围环境信息。采用V2X通讯设备等获取路侧端雷视一体机、路侧传感器、气象传感器传输的交通信息,通过V2X通讯设备、4G通讯模块传送到云服务器并建立模糊评判模型。基于可信度的模糊推理算法对环境信息和交通信息进行融合,并以此为依据对行驶车辆的状态进行评判。首先,建立针对车辆行驶状态的模糊评判集合和各参数隶属度函数,计算出各参数的隶属度,并对行驶车辆的各个参数建立典型的行驶状态评判参数数据集合。其次,采用模糊假言推理方法,以典型的数据集合为基础建立带可信度和阈值的模糊规则库。应用麦姆德尼方法,建立与规则库的每个规则所对应的模糊关系矩阵库。以车辆行驶时接收到的车载端和路侧端信息作为输入,应用规则库规则进行带有可信度的模糊推理。然后,以相似度作为匹配度,对推理规则设定阈限,按照证据与规则的前件不相等的情况,计算结论的可信度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冲突消解时,冲突消解的策略为取可信度高的结论。最后,应用匹配度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并在多个道路场景实时行驶的车辆上对算法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算法对行驶车辆状态的评判与实车的状态相一致,可实现对车辆不安全状态的报警与行驶状态的干预,对保障行车安全有显著积极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磁感应的车辆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磁检测器是一种新型的利用磁场变化的车辆信息检测设备.文中提出了基于这种地磁检测器的交通流信息检测方法,通过对地磁检测器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利用2个地磁感应器,应用基于阈值的车辆判别方法,进行了车流量的实时在线的实验检验,实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地磁感应的车辆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达到了96%.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