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摩托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手段日趋多元化,“销地产”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已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并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现在,全国主要厂家如轻骑、嘉陵、建设、新大洲和金城等开始重视销地产工厂的作用,都在全国各地大力建设销地产工厂,通过建设销地产工厂来降低产品成本,赢得优厚的市场准入条件,最终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实行“销地产”战略是我国摩托车工业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综观世界汽车、摩托车工业几十年发展史,“销地产”现象可说广为存在,日本本田、川崎、铃木、雅马哈这四大摩托车家族,自70年代以来就在世界各地广为建厂,在我国,这些厂家也以合资的形式建设了许多销地产工厂,比较著名的有轻骑铃木、嘉陵本田、金城铃木、建设雅马哈等。由于实行  相似文献   

2.
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成立于1955年7月,其前身为日本乐器制造林式会社(现为雅马哈株式会社)。当时,日本约有70~100家摩托车生产厂家,雅马哈公司历经艰难曲折,由小到大,不断开拓,发展为今日称雄日本摩托车市场的“四强”(雅马哈、本田、铃木、川崎)之一,并成为世界著名品牌。 1975年,随着中日两国恢复邦交,雅马哈公司将业务拓展到中国,先后与兵器总公司、航空总公司等部门合作,开始合资生产摩托车,创造了重庆“建设·雅马哈”、株洲“南方·雅马哈”等一系列中国著名品牌。同时,相应地与一些企业合作生产摩托车零配件。这一系列合作、技术援助,将日本摩托车生产的先进技术、经验带到了中国,推动了中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摩托车行业逐渐崛起的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四大家中,特别值得向大家介绍的是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  相似文献   

4.
摩托车王国     
张韵 《轿车情报》2011,(12):192-193
日本毫无疑问是亚洲现代工业的代表,在摩托车制造业也是如此。本田、铃木、雅马哈和川崎是日本最著名的四家摩托车公司。日本摩托车制造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但真正形成规模是在二战以后。而到了1961年之后,本田公司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公司。  相似文献   

5.
杜克 《摩托车》2007,(6):16-21
对于日本摩托车的四大天王,摩友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以本田、铃木、川崎.雅马哈为代表的东瀛摩托车.裹挟咄咄逼人之势,游荡在世界各地的街头巷尾和林荫大道。尽管占据明显优势,但是日本摩托车企图“一统江湖”的野心依然是一场春梦.因为除了日本之外,世界很多国家、地区的摩托车行业已经强劲崛起或者重展雄风,有力地狙击东瀛强敌的前进步伐。[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近悉,日本自动车工业会摩托车特别委员会使节团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进行访问,就有关摩托车的工业产权保护等问题进行会谈。此前,日本自动车工业会就我国出现仿造、伪造其本田、雅马哈、铃木等品牌自动二轮车(摩托车和踏板车)的问题向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交涉,已全面提及到工业产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报刊报道,日本摩托车上半年(1—6月)累计销售量不到65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2.1%,这种状况很难达到全年120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从日本四大摩托车企业半年累计销售量看,除雅马哈公司销售18.2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6%外,本田、铃木、川崎三家公司均比上年同期略有减少。雅马哈上半年除>250ml排量级摩托车减少外,其他3个排量级有不同程度增长,126~250ml排量增幅达到12.4%。本田上半年销售33.89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2.5%;主要受50ml排量摩托车减少6.2%影响,但本田的>250ml大排量摩托车比上年同期增长30.9%。铃木今年上半年销售10.53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  相似文献   

8.
老车烟云     
鲁厚 《摩托车》2008,(2):68-72
这里所说的日本早期摩托车,是指在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四家发迹之前。其它公司制造的现在已经停产的摩托车。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巨擎们觊觎着超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国市场大蛋糕,提出“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也”。于是乎,一匹匹来自西方的“狼”挟着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先进管理亲将而来,意欲攻城掠池,志欲全面“开花”,可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日系的摩托车四大家族自然不甘落后。本田踌躇满志,铃木抛出绣球求爱,雅马哈大刀阔斧,川崎则哼着小夜色曲寻觅  相似文献   

10.
信息广角     
九届中日摩托车标准认证交流会召开第九届中日摩托车标准认证交流会近期在日本大阪市召开。国家相关管理机构、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天津内燃机研究所以及广州五羊-本田、重庆建设雅马哈公司的10名中方代表与来自本田、川崎、铃木、雅马哈公司和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15名日方代表出席了交流会。  相似文献   

11.
1998年日本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四家企业摩托车销量为107万辆(部分通过推测),比1997年的118万多辆减少了约12万辆,自1996年起已经是连续两年减少了。日本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四家企业针对1996年~1998年摩托车销量滑坡倾向采取了积极措施,但1997年由于消费税提高等多种原因,销售滑坡势头未曾得到遏制,1998年又由于日本国内经济较不景气,摩托车企业提高销量的愿望再度落空,销量仍然没有超过前年。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好戏在后头,我们刻意将这款铃木GSX-R1000放在最后来介绍,也算是“十佳真容”的压轴戏吧!在十佳评选中最佳超级车恐怕是最重的一项奖了,这就好似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一样,其含金量无疑是最高的。作为各大车厂的旗舰产品,超级车总是备受瞩目的,而真正能够进军最佳摩托车角逐的也屈指可数。接理说,最有实力问鼎的当属本田和雅马哈,雅马哈还算不错,凭借R1获得1998年的最佳;而老大本田却有些骄傲得找不着北,1995年的CBR900RR获胜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所以,真正的英雄是铃木,是它的GSX-R,当本田、雅马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GP赛事上  相似文献   

13.
日本国内两轮摩托车生产厂四大天王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近日公布了各自1998年的生产和销售计划(见下表):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般公众而言。要他们历数在摩托车领域的著名制造商。基本上是停留在日本的本田(HONDA)、铃木(SUZUK-I)、雅马哈(YAMAHA)、川崎(KAWASAKI)这“四大金刚”的认识上。这也难怪,因为日本厂家的技术实力和商业能力确实太强大了。在商品摩托车、公路赛车和越野赛车方面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然而。对于比较了解摩托车历史的摩友来说。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日本四大家族”之一的本田,在摩托车的各个领域都有不俗表现,竞赛车方面,它始终在与川崎、雅马哈、钤木争当市场的霸主;体育旅行车方面,本田的VFR INTERCEPTER和ST1100首先向BMW的控制地位发出挑战;本田的SHADOWS系列,也占据了一小部分的巡航车市场,连哈利也不能独霸天下。如果说在某个市场,本田具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6.
白学兵 《摩托车》2003,(12):26-27
忠实可靠的“老马” 1985年秋,我在父亲书桌上无意看到了几本《摩托车》杂志,一口气翻完了又细看两遍,《摩托车》一下子把我带入了一个摩托车的全新境界。什么日本的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四大品牌摩托啦,德国的宝马、法国的比摩塔、美国的哈利戴维森啦,新  相似文献   

17.
理研(RIKEN)公司是世界第一大活塞环制造厂日本理研工业株式会社与台湾第一活塞环、摩托车汽缸生产厂台湾理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并提供制造技术的摩托车活塞环、铸铁汽缸生产厂。主要产品为“RIK”牌汽车、摩托车活塞环、汽缸等发动机零配件。产品被世界各大汽车、摩托车组装厂广泛采用,日本丰田、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及台湾  相似文献   

18.
新书信息     
《摩托车》2004,(1)
《新型摩托车维修数据手册》共收集了45种新型摩托车的维修数据,主要车型有:嘉陵JH125D、嘉陵·本田JH125-9、嘉陵JH150/125E、建设·雅马哈天剑JYM125、建设·雅马哈劲飚JYM200和劲龙JYM250、五羊·本田WH125、五羊·本田WH125T、宗申ZS150、力之星LZX125-19、金城·铃木SJ125、豪爵·铃木GN125和HJ125、轻骑·铃木QS150T和GSX250、新大洲·本田SDH100-41和SDH125等摩托车。定价:17元,邮购价:19.5元。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世界为数众多的摩托车品牌中,日本的本田和雅马哈可谓摩托车中的佼佼者。本田和雅马哈公司不仅在日本,乃至在世界范围内的摩托车市场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在80年代初,这两个摩托车家族曾发生过一场空前的商场“火拼”,这就是轰动西方产业界的“本——雅大战”。 1981年,商场上踌躇满志的雅马哈不满足于自己在摩托车市场上老二的位置,公开宣称:“要取代商场对手本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势头强劲的本田公司自然不敢在无情的商业竞争中有半点退缩,立即表示应战,并且扬言:彻底打垮雅马哈公司。  相似文献   

20.
陈昌和 《摩托车》2009,(1):107-112
在世界摩坛中,日本在超级摩托车(superbike)领域处于强势地位。本田的“火焰刀”,川崎的“忍者”,铃木的GSX-R1000和雅马哈的YZF-R1,均武装了高转速、大功率的并列四缸发动机,再结合轻巧的车身和高刚度的车架,成为杀伤力十足的超级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