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岔是高速铁路建设的重大基础装备,是限制列车速度的关键设备之一,是工电一体化的集成系统。我国目前在道岔研究、设计、制造、铺设等方面的技术与德国、法国等高速道岔原创国家尚有一、二十年的差距,为确保我国客运专线的建设成功,铁道部制订了引进技术及自主创新研究并重,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打造中国道岔品牌。 2005年6月17日铁道部何华武总工程师集中国内全部道岔研究力量,部署了我国客运专线道岔技术引进与国产化研究任务,明确了以下工作目标:时速250km客运专线道岔进行国产化研究、时速300km以上道岔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道岔技术的创新,通过自主研发打造中国品牌。  相似文献   

2.
以石武客专P60-1/18板式无砟高速道岔安装施工为背景,介绍了P60-1/18板式无砟高速道岔安装及精调的过程。详细论述了道岔安装前的准备工作,道岔安装的工艺流程,精调时采取的步骤,调整时均应遵循的原则并满足的要求,道岔焊接应注意的事项。对类似板式无砟高速道岔安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使用军用墩、军用梁及碗扣式脚手架做组合支架,解决了客运专线变截面道岔连续梁的现浇施工,可为类似变截面连续梁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价段高速道岔由于生产制造工艺、铺设施工的设备精度及人为因素,时常导致尖轨或心轨在转辙机扳动过程中出现较大阻力。解决办法是提高道岔生产和铺设精度;做好道岔部件受力位置的防锈润滑和优化,逐项减小影响扳动力的因素,使扳动力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5.
为指导高速道岔转换锁闭结构的优化设计,根据道岔区轮轨系统耦合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转换锁闭结构动态受力计算模型;以60 kg/m钢轨客运专线18号单开道岔转辙器外锁闭装置为例,研究了列车过岔速度、尖轨不足位移和顶铁离缝等对转换锁闭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过岔速度对转换锁闭结构力学特性有显著影响,当过岔速度为250 km/h时,其受力及变形到达最大;存在一定的尖轨转换不足位移,有利于改善转换锁闭结构的受力状态;顶铁离缝的增加使转换锁闭结构的受力几乎呈线性增加,在道岔运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顶铁离缝出现.   相似文献   

6.
针对隧道内施工42号道岔存在的物流通道局限性,为确保42号高速道岔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质量,结合现场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方案,针对其各项指标变化引起的施工性能影响,在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选用、配合比设计、工艺试验等方面展开了研究。通过多次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逐步优化配合比设计,最终得出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及其各项性能指标的关系。制定出控制自密实混凝土稳定性的控制措施,保证了道岔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普通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的统一公式,探讨了无缝道岔转辙器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以秦沈客运专线18号道岔为例,分析了安全系数与波长、原始塑性变形矢度及容许变形矢度的关系,并给出了全焊情况下无缝道岔稳定性的简化计算公式.分析表明,无缝道岔辙跟处是发生失稳的薄弱部位,建议取原始弹塑性弯曲矢度2mm,容许变形矢度1mm作为无缝道岔稳定性的检算条件.  相似文献   

8.
选取京沪高铁1组轨面病害较为严重的道岔作为道岔钢轨病害打磨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跟踪观测,并分析打磨前后轮轨几何关系,建立车辆—道岔耦合无砟轨道系统动力分析模型,研究对比打磨前后高速列车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通过道岔钢轨病害打磨,钢轨轨面病害得到较好改善,但道岔钢轨工作边出现棱角,轨面出现双光带现象;轮轨等效锥度均未在理想范围以内;列车通过道岔岔中区域时,高速列车动力学特性得到较好的改善,但列车通过岔前及岔后区域时,高速列车动力学特性不如打磨前。建议高速道岔打磨时需要充分考虑轮轨关系,不应仅仅对轨面病害进行打磨。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轻轨较-新线可挠型道岔安装,着重介绍了关节及关节可挠型道岔安装的施工装备,主要施工技术工艺和安装施工观点,确保进口的道岔安装符合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最近在其网页上报道我校为适应铁路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瞄准重大铁路攻关的瓶颈问题,依托大交通的学科优势,自主研发了“客运专线综合SCADA系统”、“高速道岔系列”和“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技术体系及标准”三项科技成果,为铁路第六次提速和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节约直接建设资金上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