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随着铁路开发,在既有铁路侧进行堆载的工程日益增多,对既有铁路结构势必产生一定的变形影响,因此在既有铁路路基边进行弃土堆填时,需预估堆填工程对既有铁路路基的变形影响,以确保铁路安全。本文通过分析坡体稳定性、不同堆载高度、不同堆载间距以及堆载分级级数对既有路基变形的影响,以期减小堆载对既有铁路路基的影响。研究结论:(1)在堆填土方量一定的前提下,分级堆载比不分级堆载对既有路基的变形影响较小;(2)在堆填高度一定时,三级堆载比二级堆载对既有路基的变形影响较小,分级荷载不同间距对既有路基的影响不是线性关系;(3)分级荷载大小相等时,堆载间距是影响既有路基变形的关键因素;(4)该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类似高铁侧堆载减小对既有铁路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探地雷达技术评估既有铁路路基状况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大提速要求对既有线路路基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估.文章分析国外铁路路基和道床评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结合中国铁路实际情况和探地雷达技术的特点,对国内既有线路路基评估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评估策略.  相似文献   

3.
加筋水泥土桩在既有重载铁路路基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路基病害及运能提高等因素,部分既有重载铁路路基强度已无法满足当下运营需求,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为了不影响既有重载铁路的正常运营,提出用水平旋喷加筋水泥土桩加固既有重载铁路路基的加固措施。结合朔黄线某路基现场试验段,介绍该加固措施的施工机具、施工工艺、操作参数、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施工安全注意事项。通过现场试验,证实了采用水平旋喷加筋水泥土桩加固既有重载铁路路基是可行的,施工期间线路正常运营,施工便捷,加固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综合勘察技术,对新建戴家塔特大桥在邻近既有皖赣铁路岩溶路基段施工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首先,在新建桥桥址实施高密度电法勘查,采用钻探手段查明新建桥桥址的岩溶发育和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高密度电法探测对应的既有铁路路基下岩溶发育情况,对既有铁路路基岩溶强烈发育区段进一步采用微振动法查明其基岩面附近的岩溶发育情况,评估坍塌的可能性;然后,采用瞬变电磁法查明新建桥梁墩台与既有路基之间的伏岩溶联通性;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估新建桥施工时造成既有铁路路基坍塌的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5.
既有重载铁路路基压实指标与承载力的关联度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K_(30)、E_(VD)、E_(V2)、E_(V2)/E_(V1)4个基本参数作为判断既有重载铁路路基压实度的基本评价指标,通过现场测试获得既有重载铁路路基的4项压实度评价参数,通过轻型动力触探试验间接获得既有重载铁路路基承载力,分析既有重载铁路路基承载力与压实度指标之间的关联度,通过分析可知:4个基本参数与既有路基承载力之间的关联度较好,同时,K_(30)、E_(VD)、E_(V2)、E_(V2)/E_(V1)与路基承载力fk呈现比较明显的多项式关系,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拟合关系对路基承载力在98~142 k Pa的c组粉质黏土填料压实度指标的估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京九线衡水段路基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既有铁路路基注浆加固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对注浆加固既有铁路路基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注浆加固后基床范围内弹性波波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整体上轨内波速增加比轨外略大,动变形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动应力和动变形的理论计算表明,既有铁路路基加固应以基床上部加固为主,验证了路基注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且不影响行车.对于加固不均匀性及施工方法等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广州市轨道交通某区间盾构隧道下穿高速铁路路基为背景,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采取地层加固措施对于控制既有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的效果。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加固区的存在能够有效控制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铁路路基纵向和横向沉降及不均匀沉降,从而保证既有铁路安全运营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8.
某铁路路基邻近既有桥梁墩台时处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既有桥墩邻近铁路路基处受路基填土堆载、列车及轨道结构荷载的影响,墩台需承受侧向水平推力作用,本工程铁路路基采用悬臂式挡墙收坡处理,分析桥墩水平受力情况,以保证既有桥梁基础及墩台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李为 《铁道勘察》2013,(4):72-75
针对既有白阿铁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不同速度目标值下线路的扩能方案。结合既有路基工程地质条件、既有路基病害整治及加固处理措施,比较分析既有线抬高路基与挖除换填方案。根据路网规划、项目的功能定位、既有线现状及工程情况,确定白阿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线路方案采用160 km/h速度目标值增建第二线方案,既有线路基病害段落采取抬高路基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直径输水管道群顶管下穿既有铁路软土地基必然会引起铁路路基沉降和轨道变形,影响铁路行车安全。以顶管下穿既有京沪铁路工程为研究对象,对顶管下穿铁路引起的路基沉降和轨道变形规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提出软土地基沉降变形控制标准及加固方案、施工工艺参数及施工控制措施。通过现场监测成果,验证地基加固效果及其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输水管道群顶进施工引起铁路路基的最终变形沿铁路中心线呈"U"形分布,最大沉降量约为12.5 mm,大于最大路基面沉降和水平位移不应超过10 mm的要求。采用旋喷桩与袖阀管注浆相结合的地基加固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地基强度,减小了顶管施工对既有铁路的影响。整个顶管施工过程中,绝大多数监测点路基沉降值在3~10 mm之间,水平位移在2~6 mm之间,路基变形满足规定要求。该研究成果对新建构筑物下穿既有铁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曙光 《中国铁路》2010,(12):17-21
列车速度提升对应着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结合中国高速铁路的大量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针对速度提升后系统强耦合作用与高速轮轨关系、耦合振动与车体模态设计、高速列车头型气动设计、高速列车地面效应等技术问题进行阐述,应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并对高速列车持续运行的系统可靠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速列车最高速度的分级研究,可为我国高速列车的设计、引进、制造、运用以及维修等提供界定速度等级和型谱的基础性依据。在分析近代国际铁路高速列车技术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速列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通过对已有200~400 km.h-1列车相关数据分析和比功率计算,提出为满足最高速度要求,应选择较大保有加速度,并在计入回转质量系数的列车保有加速度为0.05~0.1 m.s-2的条件下,推荐中国高速列车最高速度的分级采用三级方案:T级(最高速度400 km.h-1)、Ⅰ级(最高速度330 km.h-1)和Ⅱ级(最高速度250 km.h-1)。这种速度分级是基于最高速度还有上浮空间,且可基本涵盖全高速区范围。当前研究重点是优化开发Ⅰ级和Ⅱ级高速列车,并为T级高速列车做准备。  相似文献   

13.
郑州至济南高速铁路速度目标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速度目标值是高速铁路最为重要的主要技术标准,速度目标值确定后,相应其他主要技术标准基本随之明确,其研究对于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结合郑州至济南高速铁路,从项目功能定位、路网规划及意义、客流特点、时间目标值、建设标准、工程投资等多方面对速度目标值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综合确定速度目标值,推荐350 km/h。根据所推荐的速度目标值,进一步确定最终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避免主要以工程投资确定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介绍的柴油机曲轴与凸轮轴转速信号发生器采用C8051F310单片机作为中央处理器,结合转速给定采样电路、液晶显示电路、参数存储电路等方便地实现了智能化、高精度、高效率的连续可调的多齿、缺齿转速信号发生,性价比高,使用方便,在ECU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限速的设置范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出如何进行精细化调整的思路,使之更接近实际所需限速范围,从而提高运输效率。通过将缩小范围后的临时限速与原临时限速影响范围进行对比,改进后的方案对运输造成的影响明显降低,可为后续相关设备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W-2型驼峰自动化系统中,减速器速度控制曲线反映的是溜放钩车在减速器上的实际走行情况,对该曲线的分析可以判断钩车控制是否正常。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有一些钩车的速度曲线出现跳变。为此对各种速度曲线跳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一种测量转速及通过转速获取加速度限值算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利用转速传感器获取转速及加速度限值的软件算法,分析了计时、计数法测量转速的优缺点,通过算法的优化,将加速度限值转换为测量时间的比较,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速磁浮交通的技术特点,结合作者在沪杭磁浮线的设计实例,对高速磁浮长大线的速度目标值选择进行分析及论述,为今后高速磁浮交通项目速度目标值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动车组车体振动加速度是表征车辆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车辆平稳性的关键指标。本文基于实车试验和仿真计算数据,研究不同速度条件下动车组车体振动加速度分布及时频域响应特征,得出了车体振动加速度和出现频次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取了轮对周长、轨道板长度、简支梁跨度等车体及线下基础设施周期性不平顺激励引起的车体振动响应与动车组运行速度的相关性特征。通过平稳性分析,得出了动车组平稳性和舒适度指标随动车组运行速度提升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线路全程舒适性评估和线路方案优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指导市域快线的规划设计以引导市域快线健康有序发展,分析轨道交通的分层体系以及各分层的相互关系和所处的位置,并对容易混淆的地铁、市域快线、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等制式进行技术参数的详细对比分析。明确市域快线的属性及适用范围,特别是市域快线位于市区的线路和市区外围的线路应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及技术特征。确定市域快线速度目标值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和步骤,首次提出速度效率的概念,且市域快线应根据速度效率和站间距、旅行速度的关系来选择速度目标值,并明确了市域快线最高运行速度与站间距、速度效率、旅行速度之间的制约关系,市域快线要提高旅行速度应提高速度效率,而不仅仅是最高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