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脾脏错构瘤     
<正> 脾脏错构瘤极少发生,国外迄今只有几十例报道,国内尚未见到,我们近遇一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43岁,工人,主诉为左上腹闷胀3个月.既往史无特殊,查体除脾肋下1cm外,无其它异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腹部B超示脾区实质性包块,CT示脾内占位疾.术中见脾大约16×12×8cm~3,质地色泽正常,于其上极脏面可及一7×6×6cm~3之包块,光滑,质软,与脾组织似有一界限,无腹水,即行脾切除. 病理肉眼检查:脾大15×10×6cm~3,重485克,包膜完整光滑,切面见脾外侧实质内有一7×7×5cm~3之肿块,  相似文献   

2.
成釉细胞纤维瘤是包含外胚叶和外胚间叶成分的混合性牙源性肿瘤。1981年由Kruse首先报道,该肿瘤仅占全部牙源性肿瘤的2.5%。我院遇见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病理改变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 女性,20岁。左上颌部包块2年,半年来逐渐增大无痛感。体检:左面部隆起,有一3cm×3cm×2cm大小包块,致使面部不对称。包块上界达眶下孔,下界为牙槽骨,内界在口内|1~8牙齿之间,左鼻唇沟消失,后外侧界与左颧骨平齐。肿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3牙向腭侧错位仅牙冠萌出。X线检查:左上颌窦窦腔明显扩大,内壁菲薄向鼻腔内突,致左鼻气道变窄,窦…  相似文献   

3.
<正> 淋巴上皮瘤恶变极为罕见,现报告一例如下:患者男性,64岁,以左侧腮腺帅块7年,右下腹包块伴下肢肿4年,加重4个月的主诉入院。10年前曾因左侧腮腺肿块、颈淋巴结肿大,手术切除,病检为淋巴上皮瘤。术后深部X线治疗,腮腺颈部各为DA25GY/2周。1年后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又行X线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 病例:患者25岁,女性,以右下颌区包块伴疼痛1月就诊。局检:面部右侧膨隆,色暗红,局部可触及—5cm×6cm包块,界不清,不活动,触痛(+),局部口内见一菜花状包块约3cm×3cm,质软易出血。X线报告:右侧  相似文献   

5.
<正> 眼睑钙化上皮瘤系一比较罕见之良性肿瘤,多见于青少年。我院近遇1例,报告如下。王某,女,75岁,农民,住院号253781。患者于9个月前发现右上睑皮肤有一黄豆大肿块,不红不痒不痛,渐增大。半年前肿块明显增大突起。10多天前发现肿块局部发红、疼痛、破溃,于1986年3月3日收住我院。全身检查:血压24/12 KPa(180/90mmHg),心电图示偶发性早搏,其他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1.0,左0.9。右上睑颞侧皮肤有-3.5×2.4cm~3大之肿块,境界清楚,质地坚硬如  相似文献   

6.
<正> 患者高××,女、25岁,腹部发现包块20余日入院。查体:T36.3℃、P88次/min、Bp17/12kPa头颈胸部(一),左上腹可触及10cm×8cm包块,表面不平,有压痛,质较硬,脊柱四肢神经系统(一)。诊断胰尾部包块。肝功、肾功、血糖、血常规均正常。入院后5日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探查,见胰脾正常。肿瘤约20cm×16cm  相似文献   

7.
<正> 内翻性Meckel憩室引起的成人慢性肠套叠文献报道少见,作者在外检中见到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63岁.以“右下腹痛、稀便两月、发现右下腹包块一周”之主诉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收住入院. 查体:体温37.5℃,发育营养可.心肺无异常.腹软,腹痛发作时可见肠型,右下腹可触及8cm×6cm大的包块,质中、压痛阳性,活动度可,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RBC3.7×10~(12)/L,WBC 14×10~9/L,中性86%.B  相似文献   

8.
神经鞘瘤是源于周围神经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头颈部约占25%~45%[2]。我科自1978~1998年共收治头颈部神经鞘瘤32例,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效果及并发症问题作一简单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32例,占同期收治头颈部良性肿瘤的6.2%(32/516)。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2.2∶1。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32岁。1.2 临床表现 病程从5个月~9年不等,平均3.3年。多以颈部包块或咽部不适为主诉,检查发现胸锁乳突肌前上缘、下颌角后部、咽侧、咽后壁、会厌游离缘光滑质硬的包块…  相似文献   

9.
<正> 杨某,女,43岁,医生,住院号236525,以左锁骨部肿大隐痛7年。明显增大1年入院。患者7年前发现左锁骨靠近胸骨处较右侧肿大隐痛,后肿块渐增大如鸡蛋大小。检查:左锁骨近胸骨段有4×6×2cm~3突起,有轻压痛,血象:白细胞:5×10~9/L,中性:0.7,淋巴细胞:0.28,单核细胞:0.01。嗜酸细胞:0.01.ESR:11mm/h.AKP:2.0μmol·s~(-1)/L.x—Ray示:左锁骨近胸骨段膨大,皮质增厚,无骨膜  相似文献   

10.
女性生殖器官的放线菌病较为少见。一般以卵巢、输卵管及子宫旁组织较多。术前不易诊断。我院20年来曾遇到一例卵巢放线菌病,现报道如下: 患者朱××,住院号42159,40岁,于1961年6月29日入院,主诉右下腹包块及疼痛九天。患者于入院前17天开始自觉全身不适,卧床不起。于9天前无原因的开始右下腹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miR-10b小RNA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水平和该基因上游甲基化水平,并识别miR-10b在神经鞘瘤中的潜在靶基因。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定量miR-10b及潜在靶基因HOXB3、HOXD10、PTEN、PIK3CA、MAPRE1、HADC4在13例神经鞘瘤和6例正常前庭蜗神经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神经鞘瘤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最后应用焦磷酸测序分析两组之间miR-10b基因上游甲基化水平差异。结果与正常神经相比,神经鞘瘤组织中miR-10b分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0 3),而PTEN表达显著下降(P=0.004 7),两者显著负相关(P=0.001,r=-0.689)。此外,miR-10b基因启动子区内甲基化水平下调,并与该基因表达显著负相关(P=0.011,r=-0.571)。miR-10b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比较,肿瘤直径有差异(P=0.016);但发病年龄及1年后肿瘤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论神经鞘瘤中miR-10b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下降引起该基因持续高表达,而miR-10b可能靶向抑制PTEN表达。  相似文献   

12.
<正> 患者张某,男,63岁,26年前医右下腹包块3周,诊断为升结肠癌,在我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升结肠结节型腺癌Ⅱ级侵及肌层,系膜淋巴结2/29有转移。术后恢复顺利,化疗1疗程,术后25年无不适。1年前因上腹隐痛,贫血4个月,诊断胃癌二次入院,手术探查见胃窦部8cm×6cm×2cm肿块,侵及浆膜,第3、4、5、6、7组淋巴结肿大,余未见异常.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胃幽门区浸润型低分化腺  相似文献   

13.
<正> 患者男性,52岁。左腰痛36年。加重3个月。拍片发现双侧肾结石6年。曾在外院应用“磁化水”、“排石冲剂”、“消石散”等治疗,但拍片提示结石无改变,于1991年1月8日收住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好,心肺(一)。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未扪及双肾及包块,左侧肾区叩痛(+),右侧肾区叩痛(±)。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血常规;红细胞3.79×10~(12)/L,血红蛋白105g/L,白细胞10.80×10~9/L.分类中性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肘部由于腱鞘囊肿压迫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比较少见。我院自1982年以来经手术治疗6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6例中男3,女3。年龄22岁~59岁。病期2月~7年。右肘4例,左肘2例。桡神经受压3例,尺神经受压2例,正中神经受压1例。临床除发现肘部包块外,均表现有相应神经分布区进行性感觉及  相似文献   

15.
6例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的临束特点为小、无包膜、无痛性的包块,好发于舌,肿块直径大小为0.5~3cm,切除病检前难以诊断。作者报道的食管1例和肿块直径为5cm的1例均为少见病例。组织学特征为瘤细胞体大,胞浆丰富,含有均匀分布的嗜酸性颗粒,排列成巢或索状。本文从形态学上支持肿瘤的神经起源。  相似文献   

16.
<正> 患者,男,26岁.左上腹包块2月.于1987年8月20日住院.既往体健.查体:一般情况可.肝脏剑下3cm,轻压痛.脾脏上界在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界甲乙线8cm.甲丙线12cm,质韧.B超检查:肝脾增大.胸部X线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色素69g/L,红细胞2×10~4个/L,白细胞6.1×10~9个/L,中性64%.免疫功能检查无异常.骨髓呈贫血性改变.初步诊断: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正> 晚期胃癌误诊者罕见,本例表现奇特,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以腹痛5个月伴右下腹包块、腹胀、消瘦3个月之主诉入院。此前曾在外院做上消化道钡透疑为“胃窦癌”。纤维胃镜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原有右下腹小包块几十年,病前无增大及压痛。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肝脾肋下未及,右下腹可扪及一6cm×4cm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对25具(50侧)男性成年尸体作了甲状腺下动脉及喉返神经的解剖观察。(一)喉返神经的经行中,左、右喉返神经90±4.2%(45侧)穿行于甲状腺悬韧带内,上行都经过环甲关节的后方。(二)甲状腺下动脉常分为2支,占94±3.4%(47侧),其次为3支,占6±3.4%:(3侧)。动脉上支入腺部位在侧叶后上1╱3,3侧占6±3.4%:侧叶后中1╱3,29侧占58±6.98%;  相似文献   

19.
<正> 骨肉瘤常原发在骨骼系统,腹膜后腔极罕见,我院诊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50岁,以右上腹包块1年之主诉入院。查体:右上腹可触及18cm×10cm肿块,质硬、表面不平,不活动,与肝下缘分界不清。腹部平片及胃肠钡餐示:肝下方有18cm×10cm×11cm钙化块影,胃、十二指肠降段受挤左移,结肠肝曲受压下移。B超示:肝肾隐窝有19cm×10cm强回声肿块,肝内大小不等之  相似文献   

20.
<正> 周围性面瘫的原因很多,通常多归咎于“受凉”或感染,对肿瘤一因很少注意。往昔认为,由肿瘤引起者只占5%(Shambaugh,1972),近谓,仅次于贝尔氏与外伤性面瘫而高达12.5%。面神经本身肿瘤所致面瘫多于外来肿瘤引起者。在其本身肿瘤中,绝大多数为良性,尤以神经鞘膜或纤维瘤最常见。外露于鼓室的该瘤易诊断,而鼓膜完整者则常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