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山地丘陵城市内涝频发现象,以东南某山地丘陵城市为例,在区域内涝风险评估和排水防涝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洪涝统筹的思路,从江洪防御、山洪导排、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日常运维管理和超标应急系统的角度,构建流域防洪、内涝防治和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体系。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案实施后可有效消除区域积水和降低内涝风险。  相似文献   

2.
排水设施是城市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地下的静脉系统.它支撑和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建设,承载和立足于城市肌体的正常运营,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该文指出: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因雨水造成的积水备受关注的环境下,对城市排水现状和造成积水的原因进行剖析研究,采取有效防治对策,不断完善排水设施,防御和减少城市积...  相似文献   

3.
每年台风季节沿海城市都会受到强降雨的侵袭,进而引发城市内涝.利用MIKE软件,建立上海沿海地区的台风降雨、风暴潮共同影响下的沿海城市内涝模型,重点研究上海临港新城的情况.通过模拟反演了2018年917强降雨事件及2019年利奇马台风造成的内涝点进行模型校核,模拟评估了百年一遇设计降雨叠加风暴潮的工况对上海临港地区带来的内涝风险,结果表明该极端状况下的最大积水深可达2.02 m,高风险区约0.056 km2,模型能够客观反映强降雨和风暴潮共同作用的灾害情况,量化的结果对城市洪水风险图的制作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建立的基于风暴潮条件下上海临港海滨城市内涝模型可为后续临港排水系统的完善起到重要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方琦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5):109-111,243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积水、内涝现象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造成城市积水、内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环境的恶化,导致极端恶劣天气发生,一些高强度、连续性降雨频繁光顾人们的生活。这些高强度、连续性降雨大部分都是超过我国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的,因此,分析超标降雨下的城市积水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及应急措施,对于确保城市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从我国城市雨水排水设施的现状概况,城市积水、内涝的风险和标准的分析,超标降雨的预防及应急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为如何应对超标降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在线监测和排水模型对平原河网地区雨水管网及截流设施开展系统评估分析。研究区域的雨水管网受末端闸门井的控制,旱天均存在一定的水深,部分闸门井降雨后开启不及时,开启水位与旱天水位相差较大,可能导致上游排水不畅和内涝风险,也会影响下游污水系统运行。通过模拟分析得到积水风险分布图,并与闸门井及其上游管网分布图进行叠加,识别了对上游内涝积水及下游污水泵站抽排负荷冲击影响较大的闸门井,提出了以应对内涝风险为主要目标的闸门井运行调度建议。结合在线监测与模型模拟评估可有效支撑排水管网运行诊断评估、规划改造和管理维护决策等。  相似文献   

6.
城市低洼积水地段治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宁波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现状调研、模型模拟和地形高程分析等方法,绘制了城市内涝风险区划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低洼积水地段分布图,进而结合各地段的积水核心影响因素,选取不同类型的重点地段进行了治理方案分析,最后形成了城市层面的治理指导意见,期望能实现低洼积水地段的有效、有序治理。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LSH流域排水(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及其内涝风险,基于Infoworks ICM构建LSH流域的排水(雨水)系统水动力学模型,对现状排水(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某重要区域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然后通过模型对改造方案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LSH流域的排水(雨水)管网达标率(满足2 a一遇)为68.4%,整体管道达标率较高。管道排水能力小于1 a一遇、1~2 a一遇、2~3 a一遇、3~5 a一遇和大于5 a一遇的管网占比分别为18.5%、13.12%、42.35%、15.38%、10.65%。LSH流域东南部区域存在较高的内涝风险。通过对沿齐州路东侧敷设1.2 m×1.2 m雨水管渠的改造方案进行模拟验证,表明该改造方案能较好的解决东广场区域的内涝积水问题。  相似文献   

8.
调蓄湖泊在城市内涝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城市遭遇多场长历时强降雨时,若调蓄湖泊未及时腾空库容而漫溢,易引发系统性内涝灾害。为评估调蓄湖泊应对多场长历时强降雨时的防灾韧性水平,结合武汉市实际,提出了湖泊退水时间评价指标。以武汉市最大的3个湖泊水系为例,基于构建的湖泊水系水动力模型,模拟了100 a一遇不同超长历时设计降雨下的重点湖泊水位变化。结果表明:遭遇1 d设计降雨时,汤逊湖、东湖模拟最高洪水位均未超过控制最高水位,但退水时间较长,分别达到9 d、3 d+6 h;退水期间,再次遭遇强降雨时,存在较大内涝风险。该研究可为平原河网地区排涝标准的制定及排涝设施规模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极端天气的增加,影响城市安全的内涝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河道分布不均,呈现南密北疏、中心城外密中心城内疏等特点,传统的排水规划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状城市安全的需要。结合城市特点,浦东新区排水防涝规划坚持“绿灰蓝管”多措并举的理念,深度挖潜现有设施,合理解决好源头控制与大、小排水系统的组合问题;通过构建模型评估城市内涝风险、高效预测区域积水灾害、明确重点提标改造地区,有效提升规划效率并及时反馈规划效果。规划通过对已建系统进行低影响开发及现有排水设施多用途利用等方式对排水系统进行提标改造,有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可为今后同类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唐滨  龚晗 《中国电动车》2009,(6):102-103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扩张呈燎原之势,传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文章根据天津、广州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提出了"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分析两类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了协调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1.
雨洪调蓄设施是改善城市内涝的重要工程措施,研究其空间布局及规模尤为关键。现总结了大尺度雨洪调蓄设施规模影响因素,对调蓄设施的调度方式以及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调蓄设施采用固定下泄的调度方式便于调度控制,但上游调蓄库容占比越大越容易造成库容浪费,上下游调蓄总库容应采用不同洪水组合相互验证。在下游用地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区间同频工况下的调蓄库容布局。该研究成果对相关工程规划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提标调蓄设施布局方法,选择了排水特点各异的三个排水系统,研究调蓄设施布局的一般规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提标调蓄设施的布局主要取决于排水系统的积水位置,将调蓄设施设置于积水位置上游处可获得良好的积水削减效果.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以积水削减潜力为准的调蓄设施布局评价指标及相应的调蓄设施布局规划设计方法,为提标调蓄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市政设施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也是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结合超大城市中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经验,梳理城市道路及其设施、地下管线、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消防设施等5类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分类,构建以管理部件、管理事件和传感器为核心的城市重大市政设施信息编码体系,保障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感知数据采集的规范化,推动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一网统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均遭受到城市内涝的影响,交通系统近乎瘫痪,地下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城市水灾害已成为威胁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该文分析了我国城市水灾害防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城市水灾害防御体系建立的实践经验,研究城市防洪、排涝及排水几套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体系的建立、设计标准的选用、运行机制的匹配等各方面进行探讨,构建立体排水体系,建立联动机制,御洪水于城市之外,借城市水系并采取一定工程措施除涝,由排水管网排水,为我国城市水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分析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地下交通设施、地下综合体、地下市政设施、人防设施)发展的特点。从开发总量与人均水平、空间分布与开发深度、开发功能3个方面介绍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政策及管理方面与功能开发方面。同时介绍未来杭州地下城的发展策略,并展望其发展蓝图。最后分析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亟待思考与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包括:特殊地质及工程技术问题(粉土、粉砂地层,淤泥地层,上软下硬地层等问题;近接施工技术,地下立交技术等)、地下工程防灾问题、景区环境保护问题、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工程。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日益多发的城镇内涝灾害,国家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内涝防治内容,同时发布了《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因此, 通过探讨如何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内涝防治目标, 提出根据降雨雨型确定内涝防治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对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设施设计规模统筹考虑,达到内涝防治目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设施不断完善,无锡市加大了对污水管道工程的建设,在全市基本实现了市政污水管网的全覆盖。非开挖施工方法,作为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在市政污水管网全覆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投入使用后,出现了路面下沉,河道冒黑水等状况,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该文阐述了非开挖施工导致的路面下沉原因及施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内涝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涉及的因素主要有竖向标高、管网系统、排水组织模式、外部影响等。因此,内涝点的整治方案应系统统筹考虑,分析三明市中山公园内涝点的内涝成因.从外围防洪整治、上游山洪整治、区域内涝整治三个系统分别提出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