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提升城市环境及居民出行条件,该文提出了透水人行道的设计。旨在通过对透水人行道的分类、结构设计的分析和阐述,以及对透水人行道铺面的实际工程应用,为透水人行道的设计提供依据及参考,以满足生态型市政设施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钢桥面人行道彩色超薄面层的性能,通过试验分析彩色超薄面层的耐久性、抗滑能力、抗磨耗能力。结果表明,酸碱性环境下彩色超薄面层的粘结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能符合正常的使用要求,具有较强的抗酸碱侵蚀能力;通过手工铺沙法和摆式仪试验证明其抗滑性能优越;TMS磨耗试验说明超薄彩色面层抗磨耗能力优于水泥胶砂和沥青混凝土超薄磨耗层。  相似文献   

3.
为了平衡透水混凝土应用于人行道所需的强度和海绵城市要求的透水性能,从试验配合比入手,对透水混凝土的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基于最优配合比,结合暴雨强度和透水模型等对预制装配式透水混凝土板用于人行道时的厚度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结合上海市的降雨强度,根据确定的人行道结构层厚度计算方法,得出装配式透水混凝土面板厚度的取...  相似文献   

4.
对透水水泥混凝土及路面、环保透水面砖、风积砂透水砖的材料要求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其结构组合以及应用。结合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大道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透水人行道结构无组织和有组织排水结构方案及其比选,同时展示了碎石盲沟及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成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暴雨积涝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化所面临的关键课题。传统城市道路存在的排水能力低效、雨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我国传统排水系统现状,以上海现有人行道面层铺砖材料为例,重点分析比较了同质砖、舒布洛克砖及钢渣混凝土透水系统的特点及应用情况,阐述了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采用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摆式摩擦系数、滑动摩擦系数、层间剪切时综合摩擦系数试验以及粘结应力试验,探讨了滑模贫混凝土基层上铺筑水泥混凝土面层时,采用多功能烷烃乳化液新材料作隔离层,来减少摩阻力的作用机理及其效果。研究结果和实践表明采用本文使用的多功烷烃乳化液可降低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与贫混凝土基层层间粘结及面层与基层间的摩阻力,在基层平整时,有利于防止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开裂。  相似文献   

7.
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是以废旧农膜为载体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的技术创新及应用性能;并通过在机西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面层的车辙、马歇尔、冻融劈裂、小梁弯曲等试验,证明了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和水稳定性能,同时改善了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在机西高速公路的实际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破碎后的园林废弃物制备生态混凝土,研究了园林废弃物对生态混凝土力学性能、透水功能、耐久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加园林废弃物的混凝土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透水性能,可以更好地实现对雨水的蓄渗和缓排,同时实现了园林废弃物再生利用;随着园林废弃物掺量增加,混凝土强度逐渐降低,使用中应控制园林废弃物掺量;生态混凝土的抗干湿循环性能良好,抗冻融循环性能相对较差,不宜用于冬季寒冷地区。根据试验结果分析,该材料可用于公园步道、人行道、广场、绿道等透水铺装中。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和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净水特性,根据重庆市主城区雨水主要污染物组成调查分析结果,自制污染物径流雨水来模拟路面雨水。通过净水试验计算径流雨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来评价路面结构的净水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溶液通过路面结构层后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各污染物去除率的大小顺序为TP(总磷)TSS(总悬浮物)TOC(总有机碳);设计空隙率同各污染物质去除率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透水水泥路面的净水效果要优于透水沥青路面;路面结构组合层的净水效果较两种单层结构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响应海绵城市建设号召,改善城市水环境,新建城市道路的绿道和人行道推荐采用透水铺装设计。透水性铺装能使雨水直接渗入地下,起到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透水铺装采用最多的是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质量是透水路面建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排水路缘石在透水性路面铺装边缘排水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和透水性人行道铺装在城市道路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边缘排水系统是透水性路面铺装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一种预制装配式水泥混凝土排水路缘石,作为边缘排水系统能够同时收集车行道和人行道透水性路面铺装中的雨水,适用于车行道和人行道均采用透水性路面铺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城市道路设计精细化转变,提升过街安全,近几年交叉口路缘石转角半径相应减小。为解决缘石转角半径减小引发的交叉口人行道空间大幅缩小问题,首先分析了决定交叉口人行道空间的三大因素,即通行空间、绿化空间与红灯等候空间。然后选取北京市典型交叉口,确定等候空间范围。最后考虑不同等级道路的红线切角大小,给出不同缘石转角半径情况下,人行道切角后退距离。得出结论:当缘石转角半径为5 m和8 m,人行道切角后退距离分别为5 m与3 m时,可以同时满足等候空间、通行空间及绿化空间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2006年南京市向汤山供水工程及2007年幕府西路D1000供水管道改造工程中,对沟槽挖掘的渣土改良后快速回填进行试验研究,寻找出适应城市道路沟槽挖掘回填材料强度标准,通过试验段近两年来的行车考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渣土改良后的回填材料,具有不收缩、早期强度高等特点,且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相似文献   

14.
透水性沥青混凝土面层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特性及优点,结合工程应用实例对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材料选择、配合比、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尝试与探讨。实践证明,在城市道路中采用透水性沥青面层技术可行、设计简易、施工方便,且工程费用增加不大,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车辆噪声与城市道路路面平整度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主要研究了城市道路平整度可能对机动车辆噪声级产生的影响。采用IRI作为道路平整度的计量单位,并在上海的一些城市道路上组织了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两类试验。首先,在满足试验条件的道路上进行平整度的量测;其次,在试验道路的测点上采集车辆以特定速度驶过的最大噪声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车辆以相同速度行驶在平整度不同的城市道路上时,其噪声级是不同的,而且随着平整度指数的增加,机动车辆噪声级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城市道路平整度确实会对机动车辆噪声级产生影响。在20~50 km/h速度范围内,对于平整度相同的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前者的车辆匀速行驶噪声要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建筑渣土在上海世博会园区道路工程中的再生利用。在拆迁和建设过程中,上海世博会园区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渣土,通过试验研究,采用HEC固结建筑渣土用作道路的下基层、垫层与路基,提出了HEC固结建筑渣土材料与结构设计方法,形成了成套施工工艺,在世博园区道路中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共享电单车作为“最后一公里”较好的出行选择,因其具有良好的驱动性和便捷性,在道路坡度较大的山地城市拥有较高的潜在出行需求。然而,作为一种新兴出行模式,共享电单车是否适应山地城市,山地城市道路如何适应并促进共享电单车的发展推广,目前尚无相关的研究。为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提升共享电单车用户群体的出行安全,促进共享电单车在山地城市的推广,优化共享电单车在山地城市的规划布设,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试验以及运营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共享电单车用户的骑行体验、骑行偏好、道路爬坡能力、出行分布等信息,认为共享电单车用户的人行道骑行体验普遍劣于车行道骑行体验,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实地道路路权使用情况,尽可能在车行道设置安全的非机动车道;共享电单车可以在坡度不超过12%的山地城市道路完成爬坡,但坡度超过11%时,电单车的骑行速度受到较大影响,建议设置非机动车道的道路最大纵坡控制在11%以内;电单车用户群体主要根据出行目的选择路线,且更愿意在宽阔的主、次干路骑行,建议在坡度小于11%的主、次干路设置电单车通勤路线;共享电单车需根据山地城市道路特点,增加及提升车辆本身的设备,如增加反光镜、夜间尾灯亮度等。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经常由于建设空间有限或受到建筑物、管线等的制约,不容许进行挡土墙基础的开挖。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挡土墙位置内移至车行道边,在挡墙顶面再设置一挑臂作为人行道。在常用的程序计算中,此类挡墙无法直接进行计算及验算,该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此类挡墙的稳定性验算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上海市域外围新城、主城扩区和新市镇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在出行特征、出行质量要求等方面,城乡结合地区的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日趋缩小,部分普通干线公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镇化交通出行需求。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及建设用地总量严控背景下,上海市城郊区域亟需优化普通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融合模式。通过梳理上海普通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现状,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现状衔接点位置不适宜、衔接点前后设施设计不匹配等问题,根据上海不同分区的交通特征,从布局衔接、功能衔接、标准衔接等方面讨论了普通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