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旅客特性的离站静态标识空间布局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客运枢纽是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纽带,铁路客运站内部的离站交通标识对旅客在铁路客运站中安全快速流动和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使旅客舒适快捷地离站,不仅是离站旅客也是铁路客运枢纽管理者所密切关心的问题。文章从标识的基本概念出发,对静态交通标识进行详细分类,基于旅客特性,对静态标识的摆放位置进行研究,并建立各类静态标识高度设计模型,为大中型铁路客运枢纽中的静态标识空间布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具有明显的协同化运营要求.本文针对面向协同化运营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问题,分析了铁路枢纽与集疏运体系的协同关系,提出了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梳理了面向协同化运营的建设原则和推进策略,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面向协同运营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发展综合客运交通网络的重要指导思想。综合客运枢纽作为综合客运交通网络中最重要的节点之一,更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贯彻该思想,从前期的选址设计到后期的运营策略分析等,都必须面向乘客服务,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服务宗旨。本文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分别对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选址、空间布局设计、运营管理等环节的研究进行分析,并对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郑州国家公路客运枢纽作为郑州市综合客运体系的建设平台,布局时充分考虑了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客运站场布局相衔接,以减少旅客的换乘次数,提高综合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5.
引导指示标识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综合客运枢纽内部乘客集散。本文定义了综合客运枢纽引导指示标识系统效能,总结其与效率的差异,分析影响综合客运枢纽引导指示标识系统效能的因素,并以效能优化为目标,研究引导指示标识的优化设置问题,提出提高系统效能的标识设置对策,以期为综合客运枢纽引导指示标识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交通流线设计是关系客运枢纽交通功能实现的关键问题。当前建筑与交通两个学科领域共同推进的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研究从不同学科视角分阶段进行,存在较为明显的"学科壁垒"现象。该现象的存在使得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中一些底层的基础性规律研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脱节,并导致我国客运枢纽在从单一运输方式客运站向综合客运枢纽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工程设计实践中的困惑与运营实践中的问题。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研究中"学科壁垒"现象的揭示,有助于运用跨学科视角,推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为我国综合客运枢纽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杨飞  贾俊芳 《综合运输》2021,(2):47-51,65
站在运输服务设计的角度,以增强旅客换乘出行体验为目的,提出“人、行李分离”的换乘服务理念,并基于该服务理念设计铁路客运枢纽内同站和异站换乘的方案。异站换乘方案设计时,提出铁路专用车的概念,打造一种全新的换乘模式,满足旅客换乘出行的多元化需求,吸引旅客主动换乘。最后,从心理和生理舒适性两个角度对换乘服务理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行李分离”服务创造了旅客换乘出行附加价值,提高了旅客的换乘出行体验感。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层次旅客需求,进行轨道交通网络的分层设计实现交通一体化,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中两个直辖市北京、天津、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共13个城市的铁路客运枢纽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铁路客运枢纽类别划分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铁路客运枢纽划分的指标进行量化和对指标在2020年的数值进行预测,然后分别采用基于虚拟最劣解和灰色关联度的加权综合理想解法和基于立方群准则聚类法对京津冀城市群铁路客运枢纽进行类别划分,提出3个层次的划分结果。  相似文献   

9.
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控制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差异化控制策略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网络的运作效率,体现"以人为本"的综合交通服务理念,决定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效能的发挥。以集散服务网络为研究对象,依据枢纽特征聚合态所处阶段是否为常态,利用Stackelberg博弈建立双层规划控制策略模型,并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研究枢纽特征聚合态的差异化,构建模型和算法设计,为高性能集散服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既有客运枢纽布局方法出发,分析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规划层次枢纽的布局要求,探讨了省域层面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以江苏省为例,围绕旅客出行无缝衔接的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并以响应区域不同运输结点和不同层次客流需求特征为切入点,提出"客流分层、结点分级、枢纽分类"的布局方法,以及枢纽布局方案与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1.
高铁客运枢纽视频监控采集点布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高铁客运枢纽的内部布局和旅客流线特点,提出了高铁客运枢纽视频监控采集点布设原则和枢纽主要功能区域视频监控采集点的布设方案,并以北京南站为例进行了视频监控采集点的布设。  相似文献   

12.
<正>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客运产品、服务就是为了满足旅客的需求,而产品、服务质量归根结底是由设计决定的,所以在产品、服务的设计质量控制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旅客需求的动态性、多样性特点。设计过程就是将旅客的需求总和转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客运枢纽是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宁波综合客运枢纽发展具备良好基础,但综合客运枢纽建设较为滞后,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问题突出。本文在总结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提出了宁波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模式与具体方案,并以宁波南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为例,对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客运枢纽是指交通运输网络上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衔接换乘的大型客运枢纽,它是城市内外客流集散中心和要素汇集中心,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客运枢纽的主要功能包括集散、换乘、停车、引导和直通等,其服务质量可通过乘客的满意程度来衡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乘客对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评价标准也将随之变化。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综合客运枢纽服务功能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现有量化指标体系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广东省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铁路的兴起发展、衰败与复苏,铁路客运枢纽设计理念由单纯的交通功能向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的方向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功能相应叠加。通过国内外典型铁路客运枢纽案例的分析,回顾了国内国外铁路客运枢纽的发展沿革,总结了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发展的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和功能变化;在此基础上,指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发展演变的几个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客运需求变化、城市化进程、综合交通体系的变革、科技的发展都是客运枢纽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宁波南综合客运枢纽是作为宁波市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枢纽协同管理效率和信息服务能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化技术应用,进一步完善综合枢纽衔接、发挥多种运输方式接驳的组合效率,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信息,减少换乘时间,促进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升枢纽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从宁波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阶段、建设型式及衔接模式,阐述了宁波市综合客运枢纽系统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布局规划,以完善综合客运枢纽功能,为国家枢纽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按照空间、功能、时间等不同维度,界定了综合客运枢纽在规划、建设和运营等不同阶段一体化发展内涵。针对政府市场职能和中央地方事权划分,分析了省级交通部门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并以重庆为例,在分析综合客运枢纽发展历程和发展形势基础上,提出了重庆交通部门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应聚焦于制定发展战略、完善规划体系和机制、确定重大项目清单、加强行业指导、完善投资政策、加强审批管理、优化协调机制和强化服务监管等领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南京市六合区道路客运需求、客流特征和场站的发展现状,揭示了目前六合区道路旅客运输存在的问题,进而从需求总量、旅游客运、快速客运、农村客运、城乡客运等方面剖析了六合道路运输的发展趋势,最后从新建客运枢纽、加强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合理补贴等方面提出了六合区道路旅客运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归纳了综合客运枢纽综合开发的类别及目的,总结了目前我国综合客运枢纽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综合客运枢纽综合开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