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前,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企业继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上几乎都认同了一种思维:做大、做强。而且,很多优秀企业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认为做大是做强的必由之路,是企业“长大”成为品牌大企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做大与做强     
在7月27日正式发行的美国《财富》杂志和《商业周刊》上,登载了《财富》全球500强和《商业周刊》全球企业1000强的最新榜单。在这两份榜单中,中国大陆企业的排名大相径庭。14家大陆企业入围《财富》500强,但仅有6家大陆企业在《商业周刊》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因为两张榜单排名标准不同。但从中体现的差异表明,企业在规模做大的同时,赢利能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大环境和产业形势,阐述了“做强”与“做大”的关系,提出了“做强做大”是当前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诸如整合、并购、重组、增资扩股等词汇在日益全球化的中国已经不再陌生和神秘.原因在于,企业家们都瞄准了"做大做强"的目标.自然,在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征程中,这些词汇将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成为各行业企业老板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企业家们围绕这一话题谈改革、论发展,并为此津津乐道,更有甚者,大刀阔斧尝试,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5.
市场只承认强大,企业只有迅速强大,方能远离衰亡。因此企业所面临的活路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做大做强。企业应该如何去做大做强?那就要从对汽车维修销售服务企业的组织特征和管理特征的认识开始。  相似文献   

6.
莫明 《中华汽摩配》2004,(10):44-44
做企业没有不想做天的。有的时候,企业要想做大.要想迅速做大,仅靠现有的拳头产品还真费劲,于是乎,把眼光投向更吸引人的、利润更丰厚的产品是自然而然的事。就是在这种思路的推动下,不少摩托车企业把自己做大的希望寄托于造汽车,理由很简单,汽车产业的“蛋糕”比摩托车产业的“蛋糕”要大很多也香醇很多。然而,摩托车企业造汽车“是祸是福”.现在是没法说清楚的,并且存在“个体差异”.只是有一个道理再清楚不过了——一窝风的事情,风险真的很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汽车业发生资产重组、联合兼并浪潮,现已基本形成“6+3”竞争格局。世界汽车工业现阶段的发展主流依然是高度垄断和集中,大企业、大集团(跨国公司)“唱主角”。我国汽车企业应把握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潮流,坚定“做强做大”目标。  相似文献   

8.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规模经济和品牌战略成为众多客车企业追求的理想目标。但规模经济和品牌战略又是可以分开的,两者都是获取利润的途径,关键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更好的”,只要是服从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妨在“做工厂”与“做品牌”中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9.
要开机动车上路千万不能着急,不要麻痹大意,先对自己的车子和车子周围的情况做个检查,确保安全后再行车。  相似文献   

10.
钟师 《汽车与配件》2007,(11):34-37
随着产能的不断增加,中国车厂正在用另一只眼朝着海外市场望去。这与当初日本和韩国的车厂的发展轨迹似曾相识,而中国车厂除了奇瑞产能已经迅速达到了规模经济外并毫无悬念地能位居第一阵营外,其他大部分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仍在努力入圈。汽车百年,在本国做大而没在国际做大的屡见不鲜,尚未冒出在本国做小而能在国际做大的先例。中国车厂在开拓海外市场以弱博强的冲势能延续多久?“群起而攻之”的结局最终能胜出几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多年、市场竞争日趋充分的现在,汽车工业该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并保持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值得人们思索。我国汽车工业以往的发展都是以“做大做全”、“扩大产能”为指针和蓝图的。但是,现实变了,管理思路也要变。去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而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令人赧颜的现实表明:惟有做强,才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相信,在去年底做预算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对今年的预期都是“增长”,赚到几十万的想赚百万,百万想千万,千万想上亿。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如何做大?如何变强?其中道道也是不少。但不管你有何道眼,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要知道,每天不知新生多少企业,不知关掉多少企业……  相似文献   

13.
为做强做大企业车用减震器系列产品,整合优质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和发展后劲,最近四川宁江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和企业发展需要,对原四川山川机械厂实行了收购重组,并在四川隆昌县境内设立了宁江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即"四川宁江山川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至此,在宁江公司的统一布阵下,国内车用减震器行业的两大优势品牌——宁江公司的"宁达"牌和原山川厂的"山川"牌"双品牌"资产重组、营销运作拉开了序幕,这一结合促进了企业盘活资产,优势互补,做强做大做精汽摩减震器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为谋求发展壮大实力,越来越多的专用车企业将目光转向兼并重组的发展战略。中集是其中的成功案例,由于成功,它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专用汽车企业集团公司,但与之相反的失败的案例更多。如何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专用车企业?本人在研究国内外诸多案例的基础上,对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他们为何成功为何失败,相信对那些想通过兼并重组壮大的企业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木  子荫 《重型汽车》2003,(4):32-33
德国的维修企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承接维护、调整、小修业务的修理厂。这类企业的综合性强.业务广泛.但数量不是很多;第二类是汽车制造厂授权的特约维修站,其厂房的规模较大.维修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主要维修自产的车型;第三类是公路沿线只从事某一项维修业务的专业维修点。其规模较小,业务比较单一,但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专用车企业普遍比较小、比较弱,急需做大做强,而目前的市场则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只要他们锐意进取,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够实现这一日标.  相似文献   

17.
很多小企业都热衷于追求将企业做大做强,做大做强固然好,但谈何容易。其实努力将现有企业做强,是一个相当好的战略选择。要知道电动自行车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在实现了2001年的良好起步年之后,2002年重庆重型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紧紧抓住重型车市场迅速扩容的难得发展机遇,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企业,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重庆重汽全年生产重型车1万2 600辆,同比增长68%;销售  相似文献   

19.
做企业没有不想做大的。有的时候,企业要想做大,要想迅速做大,仅靠现有的拳头产品还真费劲,于是乎,把眼光投向更吸引人的,利润更丰厚的产品是自然而然的事。就是在这种思路的推动下,不少摩托车企业把自己做大的希望寄托于造汽车,理由很简单,汽车产业的“蛋糕”比摩托车产业的“蛋糕”要大很多也香醇  相似文献   

20.
为谋求发展壮大实力,越来越多的专用车企业将目光转向兼并重组的发展战略.中集是其中的成功案例,由于成功,它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专用汽车企业集团公司,但与之相反的失败的案例更多.如何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专用车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