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麟书 《中国铁路》2005,(11):32-34
铁路客运站的站房建设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建设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铁路客站站房的设计和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理念.设计理念是客站站房建设的灵魂,铁道部通过国际概念设计招标的形式,使中国铁路客站站房设计向世界开放.铁路车站应融入城市交通系统,客站站房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功能性、文化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2.
铁路旅客车站作为连接铁路与城市的桥梁,为满足新时期铁路客站设计和建设的要求,论述了新时期铁路客站的设计理念,对贯彻铁路客站设计“五性”原则提出了如何落实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铁路客站设计方案借助全球资源,引入竞争机制,弘扬铁路建筑文化,突出建筑美学,有利于国内设计单位提升设计质量,实现设计理念质的飞跃。通过开展在国际范围内征集铁路客站设计方案的活动,已建成了南京、拉萨站,开工建设了北京南等车站,还有即将开工建设的新广州、新武汉等站,正在征集设计和优化方案的上海虹桥、呼和浩特、太原、苏州等站。铁路客站设计方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我国铁路客站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精品客站。  相似文献   

4.
静态显示标识是客运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功能完整、使用高效、设置科学、视觉美观、与环境协调、符合建筑风格、具备铁路客站现代化管理要求的铁路客站导向标识系统,为建立良好的进、出站秩序,提高车站的运营效率,实现高质量的铁路客运服务。介绍青岛客站静态显示标识系统的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5.
铁路中小型客站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的建设发展,大型铁路客站方案设计已基本完成,一部分已建成投入使用。今后3年的客站建设大多属于中小型客站,其结构和造型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此文根据铁道部对铁路客站建筑规模的有关规定,阐述新时期中小型客站建设的特点,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中小型客站建筑设计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即客站与地方规划的衔接关系,车站广场、站房、站场三者的关系,站房与雨棚间的关系,站房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形态与建筑结构的关系,建筑创新与投资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铁路客站的类型以及综合交通系统各交通方式的主要特征.结合相关设计实例,研究了铁路客运枢纽车站和普通城际铁路车站与城市轨道交通、航空机场以及其它地面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接驳模式,并提出了综合交通系统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铁路的高速发展,建设了大量的旅客车站,尤其新建了一批铁路大型客站,这些客站在安全方面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和复杂性。基于当代铁路旅客车站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在安全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复杂性,本文介绍了铁路客站安全评价的研究背景,进而阐述了铁路客站初步设计阶段开展安全评价的必要性,提出铁路客站初步设计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铁路客站初步设计阶段安全评价体系方面基于风险概率损失的安全评价模型,论述高铁客站安全评价导则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一、全面系统研究铁路客站经济社会影响 《现代化新型铁路客站经济社会功能及价值的研究》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归纳为这样的描述:现代化新型铁路客站能够承载什么样的经济与社会功能,怎样确保这种功能的有效实现. 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根据我国铁路客站发展历程和当前建设布局,借鉴国际上的做法,预测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趋势,分析现代化新型铁路客站的经济社会功能特征和价值实现方式;研究铁路客站对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研究客站在城市群的形成演化、空间发展、经济社会联系、构建交通体系等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铁路客站对于城市空间及客站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基本原理、内在机制和实现路径,对客站与城市发展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铁路客站的商业价值和开发,研究客站经济的开发原则、效益实现、经营形式、开发流程以及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9.
普速铁路项目中,越来越多的大型铁路客站采用无站台柱雨棚形式,常规的在站台上组立横跨柱悬挂接触网势必影响车站整体景观。为实现站台无结构柱理念,股道间立柱悬挂接触网为首选方案。主要从接触网支柱、腕臂支持结构、基础及附加线安装等方面对股道间立柱方案进行研究,使接触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与车站建筑结构和整体景观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铁路客站作为重要的城市子系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站城融合"理念指导客站规划建设,重塑客站功能体系,引导站城双方在交通、社会、环境等方面良好协同,在满足城市运作、民众需求的同时,提升客站自身的功能价值与发展空间。结合日本京都车站的客站规划设计,从交通、功能、环境等层面分析其站城关系。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铁路客站的站城融合发展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