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基于NAPA大宽深比船舶总纵强度计算方法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宽深比船舶为研究对象,根据梁理论基本原理,以某近海油船为实例,提出一套基于船舶设计软件NAPA进行总纵强度计算方法和步骤。并与传统手工计算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长条形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在基坑平面为长条形的支护结构设计中,支护结构的空间效应已不能忽略。提出了一种考虑支护结构空间效应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并用该方法对-实验工程进行分析计算,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该方法比传统方法更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3.
转子空内冷汽轮发电机中的励磁绕组导条开有轴、径向通风孔,导条轴向截面突变导致电流分布不均匀,这使得以截面电流均匀分布为前提的传统方法计算出的导条损耗精确度不高,且径向开孔后导条的槽漏感无法用传统方法计算。本文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导条的损耗和槽漏电感,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说明了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潜艇事故后果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艇事故后果的计算在潜艇风险分析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为潜艇结构系统综合的风险分析提供基础。针对潜艇事故后果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潜艇事故后果进行计算比传统的方法更具有分析优势。本文主要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潜艇事故后果计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抗液化措施以密实法为主,对于细粒含量高的砂性土,由于密实效果有限,需要采用基于排水法的抗液化措施,而目前国内标准中尚无以排水法为主的抗液化设计方法。针对国内外常用的排水法抗液化设计方法,通过选取的工程案例进行计算,对不同方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等应变模型方法与自由应变模型方法相比,计算公式简单,方便工程推广应用;不考虑井阻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孔压比仅为考虑井阻时的10%~24%;等应变模型王四根法计算的超孔压比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与实际液化调查规律相符,但计算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比Onoue法和吴世明法偏大。  相似文献   

6.
偏心受剪角焊缝承载力的极限强度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从极限状态的概念出发计算偏心受剪角焊缝连接的计算方法,并推导了实用设计公式。通过算例比较了按极限强度法和按目前工程设计中常用的弹性方法计算的差别。结果表明:极限强度法比传统的弹性方法更合理,而且也便于实际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分项系数表过的概率极限状态法,比传统安全系数法科学合理、安全度概念明确,但对结构安全的判断不够直观,介绍一种简便方法,可使新设计方法不仅能直观判断结构安全性,且比传统方法更比更掌握。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计算方法不仅对设计人员要求较高,而且计算效率低、耗费时间长、容易出错等问题,提出以某型水下运载平台的循环水系统为对象,以VisualStudio2015软件作为集成开发工具,采用C#语言,实现了水下运载平台循环水系统的管路损失计算,并对设计的软件进行了系统操作和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不但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而且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计算方法的效率低、耗时长、容易出错等问题,其对系统设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排放口结构对水下航行器热射流的影响,以椭圆形排放口结构为重点,建立不同半径比的椭圆形排放口仿真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不同半径比椭圆形排放口水下航行器的热射流特征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椭圆形排放口的半径比发生变化时,其热射流温度衰减特征和水面红外特征变化明显,其中结构2椭圆形排放口的热射流浮升高度和水面最高峰值温度的下降幅度最大,水面纵向扩散最大距离抑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上官亮  路宽  王花梅 《船舶工程》2023,(S1):308-314+322
特征宽度是计算波能转换装置俘获宽度比的重要参数,国内外目前尚无统一的计算方法。为了研究不同特征宽度计算方法对俘获宽度比结果的影响,提出了波能转换装置特征宽度的一种计算方法,利用典型振荡浮子式波能转换装置“Wavebob”的数据,建立振荡浮子AQWA数值模型并进行水动力学分析,计算了4种特征宽度计算方法下的能量俘获宽度以及俘获宽度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特征宽度的计算方法对俘获宽度比结果影响显著,规则波条件下的最大差值为27.19%,不规则波条件下为13.14%;因此在计算波能转换装置俘获宽度比时,应根据装置形式合理选择特征宽度计算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波能转换装置特征宽度的计算以及评价俘获性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单舵销挂舵臂支撑舵受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ABS和GL规范提供的单舵销挂舵臂支撑舵的计算模型,运用平面弯曲绕曲线近似方程式和弯曲变形的叠加原理推导出舵的剪力、弯矩和轴承反力的直接计算公式,并整理出计算程序。通过举例计算,证明本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温州石化基地30万吨级航道选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动力泥沙条件分析、冲淤演变分析、航道轴线平均水深与开挖深度统计、基建工程量计算、二维潮流数学模型计算、航道年淤积强度与淤积量计算、航道骤淤计算、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计算、通航安全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温州石化基地30万吨级航道多条轴线方案进行了比选研究。根据航道轴线自然淤积厚度、航道天然平均水深、航道平均开挖深度、航道首次开挖量、航道长度,大潮最大流速与航道轴线交角、最大横流速度、航道年平均淤积强度、航道年淤积量、航道平均骤淤强度、航道段最大骤淤强度及通航安全(航道拐点、附近有无岛礁)等多项指标对航道轴线方案进行了选择。研究结果认为与涨落潮流方向基本一致的直线方案为最佳航道轴线方案。  相似文献   

13.
船闸引航道水力与停泊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船闸水头提高,闸室尺度加大,阀门快速启闭,输水流量大,引航道的水力条件成为控制因素。因此,根据规范要求,采用计算分析、对比和论证的方法,根据船闸水头、尺度及运输条件,计算分析闸室与引航道停泊条件的差异,相同航道等级不同闸室尺度引航道停泊条件等。结果表明:随着船闸水头提高与闸室尺度的加大,应重视引航道的水力条件;引航道断面设计不只与船型尺度有关,应与输水流量联系起来;当引航道船舶(队)不满足停泊条件时,有一系列改善措施,可供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跃  贡金鑫 《水运工程》2017,(6):181-185
水工建筑物地震分析中,超孔隙水压比是判断土体是否液化与计算地震动土压力时的基本参数。针对美国规范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中超孔隙水压力的计算问题,介绍场地循环应力比、等效循环应力比、液化触发系数等概念,并考虑工程实际情况,通过一个重力式码头设计实例说明其计算步骤。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解决土体超孔隙水压比的估算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某趸船引桥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两种载荷状态下对引桥结构强度进行有限元直接计算,在此基础上,就引桥连接方式以及车辆行进方式做了两组对比研究并得到相关结论。最后,就结构强度计算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结构改进方案并进行效果验证,希望可以为此类结构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信干扰目标威胁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信干扰目标进行科学威胁评估和排序是对通信目标干扰重要环节,是进行通信干扰资源任务分配的主要依据。TOPSIS方法简单明确,可以非常有效地对通信干扰目标进行威胁评估和排序。为通信干扰目标威胁评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提出了一种能实现广义的Lorenz系统和超混沌Chen系统同步的方法,通过选取适当的控制器可以达到同步,而且还可以将控制器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具有稳健,易于实现的效果。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孙玉武  聂武 《中国造船》2000,41(4):40-45
对潜艇耐压壳体的低周疲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应用贝叶斯方法对潜艇耐压壳体疲劳热点的剩余疲劳寿命进行估算,给出了一种在仿真量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统计推新的新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方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History shows that ferry and RoPax collisions with tankers can be devastating for human life. This paper follows up such a scenario to contribute to rational increase of safety of marine structures. Through the coupling of multi-objectiv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crashworthiness analysis, a conventional tanker structure is optimized for higher collision tolerance, accounting for the change in hull mass, so that the increase in safety is efficient. Two new concepts, proposed here, are deemed necessary for the successful execution of this task: a ‘two-stage’ optimization approach, reducing the number of needed collision simulations, and a rapid collision simulation approach that utilizes coarse FE mesh and reduces calculation time. Combining the obtained results with the state-of-the-art knowledge, a new insight about crashworthy design of tanker structures is also real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