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求解满足应急开始时间最早及经济性最优的铁路应急物资优化调配问题,通过分析铁路应急物资调配的特点,运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建立铁路应急物资调配模型,设计了求解步骤及算法,并进行了算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实现应急开始时间最早、出救点最少及应急运输费用最少等目标,进而实现铁路应急物资的高效利用与合理调度.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地铁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探讨不确定条件下的地铁应急物资储备点优化配置问题。 考虑在应急物资储备点不确定和需求点救援带有时间窗限制的情形下,以应急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和救援时间最短 化为目标,建立基于相关机会规划理论的地铁应急储备点选址-路径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求解。通过算例验证遗 传算法在处理应急储备点不确定和需求点时间窗限制下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可减少陷入局部最优的可能性,进而 为地铁应急物资储备点选址决策提供模型和方法设计。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震后应急物资的快速、公平分配,综合考虑应急物资需求数量的不确定性、灾区路网通行情况复杂、受灾点需求紧急度差异性、道路可分配车辆数有限、救援周期长等特点,采用机会约束规划方法,以各受灾点之间需求满足率之差最小、应急物资运达受灾点的时间最短和车辆运输与库存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多时段应急物资分配-运输规划模型,并针对模型特点设计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予以求解,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得到有效的Pareto最优解,决策者可根据当期灾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物资分配-运输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应急物资调配问题,为提高铁路突发事件中应急物资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将各类物资的需求量和储存量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并探究调配最优路径的决策方案。以追求最短时间和最小损失为根本目标,依据应急点的不同紧急程度,建立铁路应急物资调配方案。  相似文献   

5.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处理过程、控制结果不仅反映了卫生防疫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而且体现了机构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建立科学规范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当地地方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考察,结合铁路实际,制定了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标准。  相似文献   

6.
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世界各国加大了对应急物资的采购、存储和调运方案的研究,旨在建立高效的救援物流系统。结合以往文献中有关应急状态下物资运输的模型和非常规物流中车辆运输的特殊性,运用多式联运和路网的脆弱性理论,建立应急物资全程调拨时运输方式和路径选择问题的综合模型,设计改进的蚁群算法,结合算例说明当运输路径及其流量发生改变时应急物资运输路径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多个受灾地区之间跨区域应急资源配置的现实需求,研究考虑患者转运的跨区域动态协同应急物流选址-分配优化问题,构建跨区域的患者转运与应急资源协同配置两阶段优化决策模型。模型第1阶段优化确定患者动态变化与相应医院数量及其选址,第2阶段优化确定应急物资配送中心选址与应急物资分配。该优化模型同时考虑应急物流总成本(包括设施固定成本与运营成本)与转运时间2个优化目标,且考虑多周期动态变化的实际需求。针对上述优化模型特征,设计嵌入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的改进遗传算法。该算法将每个决策周期分为3个环节:1)疾病扩散预测环节,即每个周期开始时对疾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2)应急决策规划及实施环节,根据规划窗口的预测数据制定并实施应急选址-分配方案;3)数据更新与动态调整环节,即每个执行周期结束时,根据实际执行数据制定下一个周期决策。3个环节交互进行,相互迭代直到完成整个规划时期。最后,以贵州省跨区域的应急资源协同配置优化为例,验证所提优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与各区域独自应急相比,跨区域动态协同应急方案在转运时间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应急成本,能够高效率地利...  相似文献   

8.
针对受灾点的需求量、车辆从配送中心到受灾点的运行时间及单位成本为三角模糊数的应急物资配送问题,建立系统总费用最小和总的时间惩罚成本最小的双目标规划模型,利用模糊数的相关理论将模糊规划模型转化为确定型双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由此设计了该模型的求解算法,通过算例说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表明,最优的车辆路径的决策方案与权重值ω关系密切,故决策者在决策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权重值ω。  相似文献   

9.
连续消耗应急物资调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出救点、单应急点的连续消耗应急物资调运问题为研究对象,考虑应急物资调运具有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的特点,以及应急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及费用,以物资参与救援开始时间最早为第一目标,以出救点数目最少为第二目标,建立了相应的多目标优化决策模型。在满足物资参与救援开始时间最早的基础上,给出了出救点数目优化过程的3个判断条件,并设计了简单的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应急物资管理是铁路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面前,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及时性、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及实际情况下铁路设备质量及安全管理的需要,分析了应急物资管理中面对的各种压力,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应急物资精细化管理进行了探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40 t轴重专用铁路制定设计列车荷载图式,研究首先从列车荷载图式和安全储备系数的角度,对重载专用铁路与一般线路的差别进行探讨分析,提出重载专用铁路列车荷载图式的型式以及合理安全储备系数;以现有40 t轴重矿石车为原型,按荷载效应等效的原则将其概化为图式的型式,根据安全储备系数取值建议,将概化图式轴重参数提高10%,形成40 t轴重矿石车列车荷载图式。该图式对于列车的储备在不同跨度范围内较为均衡。同时通过比较荷载效应,掌握图式与国内外现行重载铁路列车荷载图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液化天然气(LNG)铁路运输较为成熟的国家,借鉴日本LNG铁路运输经验对研究我国LNG铁路运输具有启示和参考作用。在阐述日本LNG铁路运输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从载运工具、铁路运输组织、场站设施设备、运输安全风险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对日本LNG铁路运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发展LNG铁路运输应重点研究确定LNG罐式箱技术,研究电气化区段运输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探索应用在途监控,建立专业应急救援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安全性的角度对单轨车辆的装备、运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单轨车辆的安全技术要求,并从车辆结构及车载设备制造和设计的技术,大风、火灾、雷击等外界条件影响以及运营中的故障行驶及求援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实现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孟翀 《铁道建筑技术》2013,(10):106-109
随着应急事件的不断发生,应急物流逐渐成为物流研究的热点.从应急物流与铁路运输的相互关系出发,讨论铁路参与应急物流的必要性,通过对铁路参与应急物流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阐述铁路参与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立铁路要以自身为主导,参与应急物流网络构建的发展目标,并探讨了相应的管理及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5.
铁路重要干线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和列车运行速度的大幅提高,铁路运输系统的技术构成更加复杂,运营管理难度相对增大,因此有必要对铁路重要干线开展风险评估,做到防患未然。深入分析可能导致铁路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源,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及专家调查法,建立铁路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6.
分析目前铁路客运发展趋势和旅客服务系统的要求,提出将旅客服务集成管理平台应用于铁路旅客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介绍旅客服务集成管理平台的设计思路、基本架构及其应用.在采用以铁路局为单位的集中管理模式下,通过系统配置,车站应具有正常和应急模式下不同的信息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调查现场放射性货包运输中作业方式与完成一个货包的工时,结合国内现行的放射卫生工作中的管理常规,提出了计算管理限值的简单模式。只要对某运输放射性货包单位的作业方式进行调查,了解该单位一个货包的作业时间(t)、货包存放于货位上的时间T、每班参与运输作业人数(M_2~■)、每班在班人数(M_2)和该单位每月平均运输放射性货包数目(N_m)等即可确定某单位需按放射性工作进行卫生管理的人数(等效)。  相似文献   

18.
鉴于高速铁路公司运输监管、安全监督的职能,在现有铁路应急平台的基础上,基于云计算技术设计高速铁路监测预警与应急平台,将解决基础资源利用率低、监测信息利用不充分、应急处置过程协调不通畅等传统应急平台的瓶颈问题。基于高速铁路的特有属性构建突发事故情景,提出基于情景的智能方案生成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路采用全电缆线路,发生故障后会严重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故障的准确定位将会大大减小查找电缆故障点范围和电缆故障修复的工作量,缩短检修时间,从而提高速铁路电力供电的可靠性。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电力线路故障定位的现状,分析了各种行波测距原理及全电缆贯通线路行波传输与衰减特性,对传统行波测距技术在全电缆贯通线故障定位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采用分布式行波测距方法可使故障行波传输距离大幅降低,可有效减少行波传输过程中衰减和畸变的影响,对于不同类型故障行波、不同故障过渡电阻、故障点位于不同位置情况下,均能实现精确定位。实际应用案例表明,该技术定位精度较高,满足精确定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