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般皆下品,还是降价亲。几年前重庆家乐福超市的食用油每桶降价近10元,消息公布后,家庭主妇们奔走相告,口耳相传,最后汇聚一处。造成了震惊全国的“踩踏血案”。降价10元获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也给家乐福造成了许久都抹不去的负面影响。直至后面有“愤青”一遇到“反华个案”,就要抵制家乐福。  相似文献   

2.
为使国内轿车市场升温,轿车降低风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降价方式不断更新,降价幅度不断加大。然而,车市一阵骚动后,依旧如故,恰似一壶烧不开的白开水。难道“降价”这把利刃在国内轿车行业失去了它的锋锐和威力,它给国内消费者留下了许多疑问和迷茫。剖析“国产车降价”这个经济“怪”现象的结所在,使企业把握轿车市场发展趋向,使消费者有一个正确认识,成了我国轿车能否平稳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然 《汽车导购》2006,(11):76-78
不少人买了车就抱怨:“怎么我的车刚买就降价了?”“如果晚一个月买就能便宜1万元。”其实在这个新车层出不穷、车型升级换代加速的年代,一辆新车自上市那天,降价就成了必然。新车能“新”多久,其价格能“挺”多久,哪个车型坚持的时间长,这对消费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把一辆新车从上市到降价这中间经历的时间称为“保鲜期”,“保鲜期”是车辆保值性的参考之一,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某车型市场表现的好坏,更是关系到其品牌认可度的高低。那么2006年,新车们的“保鲜期”有多长呢?  相似文献   

4.
2004年一开始,车市就给消费者传递出这样的信息:2004年降价将是常态。目前,已经有赛欧、千里马、帕拉丁、嘉年华等十余款车型加入降价行列,并且夏利和吉利也“巧合”地同时降价数千元。  相似文献   

5.
油价攀升销最不减 消费者习惯性地认为商品价格“有升就有降”.以此也认为石油的涨价之后必然会出现降价的可能。石油是否会按照消费者的意愿.与其他消费品一样,在涨价后出现“打折”、“降价”?  相似文献   

6.
礼文 《汽车情报》2005,(36):1-1
临近年关岁尾,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仍是“降价,降价,还是降价”。在缺乏市场亮点的市场环境下,“经销商行为”的汽车促销白10月开始全面展开,有几十款车型作出了较大幅度的促销让利,环顾市场内外,新车降价声此起彼伏。近日又有多款新车型喊出了“让利降价”的口号,为年前的汽车市场争夺战吹响了号角。  相似文献   

7.
尽管8月8日上海大众发动了名为“飓风行动”的大幅降价,曾引发强烈关注的“9月份车市将爆发降价潮”的预言终究没能成为现实。散乱的降价和优惠仍然时有发生,但多米诺骨牌般的大规模降价始终没有出现,刚刚过去的9月和“十一”黄金周的车市,正如同此时的天气,平静而温和。  相似文献   

8.
文龙 《汽车导购》2005,(4):45-47
2005年2、3月份,中高级轿车雅阁、君威和蒙迪欧接二连三地降价,生产厂家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难道只是巧合吗?其实,这都是厂家“蓄谋”已久的。在2005年年初的时候,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2005年市场会议就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通过经销商反馈的市场信息,厂家早已经暗中拟定了新的价格政策,只等着在适当(竞争对手宣布降价或者销售不畅)的时候公布。春节前后,各类车型的价格纷纷反弹,因此厂家并没有马上宣布降价,一直到了2月28日,还是由中高级轿车的价格“风向标”——雅阁最早点燃了降价的导火线,随后君威、蒙迪欧纷纷跟进。如果厂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是不可能在短短8天的时间内纷纷宣布降价的。  相似文献   

9.
2004年,如果说我国车市有一道亮丽风景线的话,那就是“降价”。2005年第一天车市便猛刮“降价风”,丰田、马白达、东南、奇瑞等7个品牌、21款车型一起“高台跳水”,使2005年车市一开局就显得很不平静。然而临近春节,沉寂了大半年的车市似乎缓过神来,终于迎来了艳阳天。与此同时,“冰火两重天”是当前车市一个显著的特点,2005年元旦以来涨价消息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0.
眼花缭乱的新车上市、目不暇接的价格调整,2006年的中国车市在销售大战和成本恐慌中接近尾声。主销车型的更迭和新车狙击战的惨烈,让厂家们为自己的生存而担忧,生怕在激烈竞争中落后于对手,或因此而一蹶不振。于是,降价成为各厂家保护自己市场份额的法宝。尽管在某些情况下,降价只能解决一时的“温饱”,但面对还未完成的年终销售任务,没有任何一个厂家敢于按兵不动,因为对手的价格毒药很可能致自己于死地。市场需求只有那么多,你放弃一个地盘,会有一群人毫不留情地侵占过来。  相似文献   

11.
森林 《汽车情报》2006,(10):13-13
最近,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告诉笔者:“国内市场汽车的大规模地竟相降价,国外汽车业却很少发生这种情况”。为此,他感到困惑。照理说,降价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现在大家同样都在搞市场经济,缘何国内国外不一样呢?  相似文献   

12.
文龙 《汽车导购》2005,(10):74-75
2005年上半年宣布降价的厂家并不多,经销商对主力车型的降幅也都不大,因此消费者都把“希望”寄托在下半年,“工夫不负有心人”.消费者终于在8月8日迎来了上海大众的“飓风行动”,这次降价活动几乎囊括了上海大众的全系车型,消费者和媒体普遍认为此次降价将引爆下半年车市降价的导火线,其他品牌会纷纷跟进,更有媒体将某某车型的优惠幅度加大和上海大众的这次降价联系起来.加以报道。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通过市场调查来分析一下此次降价到底引起车市出现哪些变化?其他主力车型的市场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车坛新秀们的滚滚入市,车市中除了极少数的热点品种还需要玩预定和加价外,所谓的“抢手车”是越来越少了。降价在目前虽然是个好手段,但是光从卖车上去做文章,似乎已经没有多少灵丹妙药了。  相似文献   

14.
付泽 《汽车情报》2006,(29):9-10
今天,当你走入汽车企业,无论是乘用车企业还是商用车企业,映入你眼帘和钻进你耳根的最热门词汇肯定是“降成本”。而当你光顾汽车4S店或浏览汽车媒体时,“降价”又成了最热门的词汇。显然,“降成本”和“降价”是因果关系,不同厂家同一档次的汽车产品,在销售时要想通过降价而赢得市场,就必须在其研发、制造过程中“降成本”,否则,企业将无利可图。  相似文献   

15.
《汽车知识》2008,(1):85-85
或降价或促销,汽车市场历来同打一副牌。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现在的汽车厂商们,却不约而同地打起了服务牌。  相似文献   

16.
文龙 《汽车导购》2006,(5):80-83
价格是车市最敏感的“神经”,是影响消费者购车的最主要因素。降价则成为车型竞争的有力武器,时刻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主导车型则是“价格神经”的中枢,无论新车型上市,车型降价、加价,主导车型都起着价格风向标的作用。和前两年的频繁降价不同的是.2006年的车市在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大规模降价的情况却大大减少了。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些媒体大炒“老三样降两样”,其实“老三样”没有降价。其理由如下: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推出的“新自由人”轿车,定价为97800元,定价低于10万元,但是其他车型价格并没有调整,也就是没有降低,“新自由人”轿车仅有现价,没有原价,就谈不上降价。神龙公司市场营销部也不承认他们的车降价了。但媒体炒作使其他车型的销量已经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汽车导购》2005,(3):9
“奥迪在近期内不会考虑降价,尽管宝马降价是预料中的事,但降幅高达10万元,还是出乎预料。”  相似文献   

19.
面对汽车销售连续下滑,降价显然不是“救世良药”。“买涨不买跌”心理.再次在近日不断跌价的车市中得到验证。继南北大众“联手”降价的消息后.几乎鲜有人表示会立即采取买车行动.相反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在问:降到底了吗?看来车市的低迷似乎不是降价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解决持币待购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推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这里搜集了一些年内或明年可能上市的新车型.看看当中是否有能打动你的车型,也期待它们的出现能冲破低迷的车市。  相似文献   

20.
降价车型     
《汽车驾驶员》2005,(4):31-31
3月的车市很热闹,各大厂家纷纷以更低的价格推出新车型,而老车型则毫无疑问地加入了降价行列。没有新车推出的厂家也调低售价以应对竞争。由于厂方指导价的下调,经销商优惠的幅度相应减小。不过进入4月,在新车上市的热乎劲减遇之后,为取得销售上的突破,尤其是迎接“五一黄金周”的到来。相信加大优惠幅度的促销手段还是会成为经销商们的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